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佐藤可士和的創意思考術》從有到無,從無到有

一開始其實不曉得作者佐藤可士和是誰? 只是從網頁上看到有人推薦?那時看到上面的照片,立刻大吃一驚!!!好一個空蕩蕩的設計工作室,環境乾淨整齊又清爽。與平常辦公室的印象截然不同。看完書後才知道作者來頭不小,佐藤可士和是日本知名的設計師,代表作品有一大串例麒麟極生啤酒、DoCoMo、UNIQLO….,風格走向極簡,去除掉華而不實的包裝,把要傳達的概念重點呈現出來,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浪費,呈現在世人面前就十分簡潔有力。但有時也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像之前的咖啡機好像就有些極簡過頭。所以精煉過後的工作哲學,就是他提倡的超整理術。「極簡風格」用《設計舒適》黎辛斯基先生的話來說,是一種『刻意炫耀的節約』。就像上面照片裡的工作室,雖然非常整齊乾淨,但想當然在裡面工作的人,大概不怎麼舒適?! 或許極簡風格的整理術很像強迫症患者,不斷地把東西整理乾淨,不過作者也說如果乍看很雜亂,可是當事人曉得每件物品的擺放位置在哪裡,倒也可以接受這種亂中有序的環境。

極簡風格的超整理術,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用處,但我看了有種恍然大悟,原來這樣子也可以呀!感覺相見恨晚??記得前年決定要好好整頓生活,清出不少累積的資料物品,一直自認為本人的房間其實算乾淨,因為面積並不大,約有2.7x3.3平方公尺,平均每個禮拜都會打掃一次。但看到作者強調: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該物品」,這個「捨棄」的動作並不容易,因為這是與自己內心的「不安」戰鬥。大概是這段話點醒了我,有不少沒什麼用處的雜物,其實放了很多年,總是存著「有一天可能會用到」的念頭。但是時間久了就像一個包袱,丟掉後其不會再想「哪一天得去用到」的問題,把精力用來處理眼前更重要的事。丟棄這動作很容易,但下決心其實頗有難度。當你真正一無所有,反而更能專注本質。說起來有點回歸到《道德經》的思想,一直覺得《道德經》與「極簡風格」的內容有某種程度的類似?!需要化繁為簡或以簡馭繁的功力,因為現代環境是做得太多,充斥大量的資訊,卻思考得太少,到底需不需要這物件。

《佐藤可士和的創意思考術》是作者的第二本書,也可以說是第一本的延續,他在結語中認為最有效的是改變根本的「思考模式」。雖然二本書中提到許多技巧方面的建議,但作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意識改革」。簡而言之,深思熟慮地思考,回歸本質!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安靜就是力量》唯寂靜出言語

自從看了《內向心理學》,發現又有一本《安靜就是力量》的書,原本以為是同一個作者寫的,後來知道並不是,而當時圖書館尚在採購這本書,所以就默默注意何時可以開放借閱。《安靜就是力量》與《內向心理學》雖然都以內向者為主題,但談論方向還是有些不同。《內向心理學》比較偏像指導手冊之類寫法,教條式地列出一些適當的建議。而《安靜就是力量》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用本身的經歷及許多知名人物的事蹟,描寫內向性格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作者寫得滿細膩,讀起來讓人感同身受。尤其讀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真是心有戚戚焉,因為這句話常被人用來評論我的個性,不禁讓人在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本書先由美國展開民權運動的故事,羅莎·帕克斯展現出安靜的力量。再描寫了戴爾卡內基東尼•羅賓斯哈佛商學院,外向性格的掘起與轉變成主流文化的勢力後,似乎外向有趣、充滿活力的性格是佔有正面的優勢,而內向性格是不易被了解的。若是在家庭和校園可能沒有什麼關係,但在工作職場上,性格或許比能力更重要。內向與外向者在工作上可能有同樣良好的表現,不過主流大眾似乎就是偏愛外向者。所以作者也開始著重在這一塊,述說內向者在職場社會的表現。而外向者可能非常喜愛團隊合作,認為人多好辦事,大家喬一喬,事情就解決了,所以影響不少辦公空間的設計,是開放式的大空間。不過作者提出內向者偏愛獨自工作,並不是說永遠一個人單打獨鬥,而是大部分工作需要安靜、不被打擾,必要才需有團隊支援。例如沃茲尼克的成功,是因為對電子科技的熱情,及以用心練習的累積,再加上一個人獨自工作所產生的結果。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好的工作場所見人見智。書中也去討論性格是先天注定或是後天養成?這些篇幅很仔細,有些學術字眼文謅謅的討論,是當做下一章的鋪陳。因為後來提到2000年網路泡沫化及2008年金融風暴,覺得滿配合時事,雖然事過境遷,但誰也不曉得未來會不會再發生。其實內向性格有一種老子道德經,以柔克剛的哲學,所以後來提到亞裔美國人的內向性格,似乎是很理所當然,既使如此也免不了受到內向與外向的轉變與衝擊。

不管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種環境,內向者難免還是得表現的很外向。雖然這個結論有點矛盾,不過人類總是會適應環境而改變,內向與外向的性格,並非絕對極端的,所以找個平衡的模式,而且作者也寫在前面,希望有個多元化個性的社會!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內向心理學》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照理來說,自己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有時候連我也覺得自己的性格孤僻古怪,十分難搞。尤其大學時期最為顯著,大學生三不五時就夜唱、夜遊、家聚或慶生之類的活動,只要有台機車,就算上山下海,風雨無阻也要出去玩,當別人想找我出去時,就十分難約,因為通常都會拒絕。常常背負著社交不合群的名聲,不過當時根本無所謂,一半是沒興趣,另一半是不想花錢。而出社會後,工作環境傾向封閉,不過也有所謂交際應酬的場合,但就十分不擅長應對,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所以找了《內向心理學》又名《內向者求生術》來看一看。作者提出『性格外向者和內向者的比率是3比1時』,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反正這個社會外向者就是比內向者還要多的樣子。書的內容高達八成都符合我的性格,想想還挺不可思議。這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向向者的性格特徵及可能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在寫內向者如何應對外在生活,例如約會、婚姻、工作和社交等;第三部分是內向者如何發展個人的特質,生活步調。雖然書的內容滿淺顯易懂,文字是都看得懂,不過實行起來又是一回事,而且每個人的行事風格也都不一樣,很難說到底有沒有效用。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Vinyl》黑膠唱片待購清單Ralph Towner/M83/Glenn Gould

先來說一下,自從去年聽了Raiohead的演唱會,腦子裡塞滿了Raiohead的歌,導致不太能去聽其他人的歌,會有排斥作用。然後我從大學用到現在的的iPod shuffle,很不幸地壽終正寢了,連帶對用iTunes程式聽歌也興趣缺缺,還是想再買一個iPod shuffle,不過先等一陣子再說。要聽就聽黑膠,至於2011年購入Rega P2唱盤,唱針和唱頭放大器,一直沒再提升等級,畢竟口袋不夠深,空間不夠大。現在仍是外接Victor的組合音響,雖然只是1千多塊的小音響,不過USB /CD/FM三合一功能,還要當電腦的外接喇叭,已經挺便宜大碗,而且Nipper小狗聽留聲機的Logo,多少給人一些心理藉慰(?)。關於黑膠轉錄成數位檔這件事,如果可以的話,也有想買一台像Numark PT01 USB,可以隨身攜帶又可轉錄usb的黑膠唱盤,很心動又有趣好玩,不過目前覺得黑膠唱片的事還是就留在黑膠唱盤上就好了。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紅樓夢中園


說話在國小時從親戚家,找到一本紅皮精裝的「紅樓夢」,結果才翻了幾頁,開頭都是人名介紹,一整排齊頭式的說明,看了當場打消讀書念頭。直到高中有一課是「紅樓夢」第44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的節錄,課堂上老師大概講了一下相關內容,雖然很精彩,但仍是在大學時才再讀「紅樓夢」。這次就一口氣不眠不休地讀完,後來三不五時拿出來翻閱,因為常常需要去補充一下資料,畢竟那時候的人事物,有些口語和器物不太了解,而且很多文字也不像表面所說,有些可能意有所指,得看了說明才知道,原來另有暗示隱喻。

然而「紅樓夢」又沒有結局,既使有後人續寫,終究不是圓滿,只知道是悲劇走向,具體情節並沒有一定的說法。所以整部「紅樓夢」先是有所殘缺,後又藏了許多謎團,有時候甚至埋怨起曹雪芹為何寫得如此隱誨,但後來想到清朝的文字獄,還有當時的情況,不能寫得太直接。整本書裡虛實交錯、真假對比,所以凡舉時代背景、人物地點、食衣住行樂各種內容,都有人不斷考證推敲,產生許多各家學說。覺得最好先從建築研究下手,比較明白透徹。畢竟沒讀過「紅樓夢」,也聽過「劉姥姥進大觀園」這句話。「大觀園」是整本書的重要場景,在網路上找到不少大觀園的平面圖,由於《紅樓夢》多次被翻拍成戲劇,1987年大陸中央電視台的《紅樓夢》電視劇,可說是公推的紅劇經典傑作,當時興建北京大觀園,作為專門的拍攝場景,後來又在其他地方蓋了大觀園,無一不是造工考究,美侖美奐,反正對岸地大物廣,多蓋幾座也不是什麼難事。雖然沒有去實地參觀過,只有從電視劇裡,看到書裡描寫的內容是如何具體呈現出來。另外網路上有兩張興建前後的平面圖,畫得非常詳盡工整,而且格局方正,有模有樣,但仔細去看就會發覺兩者比例不太相稱。因為大觀園的面積,有被曹雪芹誇大,實際上若蓋了大觀園,整個寧榮兩府面積,會比原先還要大上不少。除此之外內部配置和其他細節資料,可以看關華山所寫的『「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這本書是從論文研究而來,也可作為「紅樓夢」的參考書,看到作者細鉅靡遺、不厭其煩地分析推論,就覺得自已要再多下功夫,才能把「紅樓夢」讀熟。

首先作者把各家學說提出的大觀園是否存在?真址為何處?都列出來,討論其中差異,再選定「紅樓夢」版本,前80回以正、庚辰和甲戍本,後40回以程印本,作為研究架構的依據,並且從書裡描述的建築佈景與家宅生活,分辨兩者之間的虛構與真實。接著還原文字描述裡的寧、榮兩府和「大觀園」場景,一一探究矛盾、不合理的地方,進而討論小說中的建築空間分析,反映出賈府上下數百人,主子、奴僕等各層級之間的生活場景,最後呈現虛實想像,與真假對照的紅樓夢。由於寧、榮國府是官宦人家的府邸,一般依照當時規定所建造,形式格局要合乎禮法,比較容易還原;而大觀園既有堂皇富麗的殿宇,也有精緻小巧的院落,還要給人觀賞的私家園林,並且讓主角們居住,這在現實裡是很少見的安排,所以後來各種大觀園的想像圖,皆產生不太一樣的配置,任憑各人推論。

《稻米全書》The Rice Book:The Definitive Book on Rice, with Hundreds of Exotic Recip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本書外觀份量頗厚,內容可分為三大章「稻米風景」、「稻米的創意食譜」、「配料、器具、技藝」。第一章「稻米風景」只佔約1/4,其他都在談論各國米食的食譜,如果對料理沒興趣的人,大概會覺得有灌水的嫌疑,不過作者Sri Owen本身為廚師,食譜多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


每天要吃飯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幾年什麼物價都在漲,漲很兇。從吃的東西去檢視民生水準的情況,關心自已吃的是什麼?不單是滿足口腹之欲,或許它和周遭環境息息相關。關於稻米只會覺得從小吃到大,《中國米食》和《咱們的台灣米》著重在華人圈的稻米文化,不過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吃米食,日本壽司也很讚,義大利燉飯挺好吃,還有各國巧妙不同的米料理。雖然中國是稻米生產量大國,但書裡其實沒啥提到這方面的資料,反而講了滿多東南亞地區流傳稻米的神話傳說,也有日本天照大神的故事,只有一個比較像「七仙女羽衣」的故事,神農氏什麼其他傳說都沒有。另外也討論各國家的稻米科學、研究稻米品種、種植、加工到烹飪,不只在拘限在亞州。最後佔書份量最多的各國米料理食譜,五花八門,大開眼界,特別還有寫素食食譜,只是沒有彩圖,大多是黑白插畫,有些可惜。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緬因森林一年記》與《森林的故事》A Year in the Maine Woods & The Trees in My Forest

這裡到處都是急切的,沒有什麼時間閒蕩或憂傷。
 

這些看似無所事事的一切,其實蘊含了一種演化邏輯及生命力。

對這些小生物而言,目前所發生的一切,是所謂「頃刻中的永恆」,因為未來,冬天,都來得太快了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湖濱散記》一個人的生活

關於那篇《湖濱散記》,有關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華騰湖的生活內容等,根據梭羅在書中表示,關於人類生存必需,基本得維持熱能,故需要食物、住宅、衣服、燃料,所以工作賺取金錢,換取它們,其次滿足精神上的需要。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是在說類似的理論。不過梭羅只著重食物、住所、衣服等而需求,實驗一種用最低條件、合理性的生活。而且他保持獨身與家人共居,一生過得也很短暫,所以生活似乎真得很簡單。梭羅在書裡描寫,他如何在林中生活了一二年?他的食物、衣物、住所和燃料,以及他如何獲取這些生存之基本必需物。但梭羅並非要人們活得像他那樣的生活方式,而是要讓人思考,自已該怎麼樣生活?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由他自身決定,故觀察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或許可得知他究竟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