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嘆》耐力~!!!!

以前常玩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像是計時看能憋氣多久,最多一分多鐘不呼吸,憋得頭昏目眩,但是覺得自己很厲害,後來又發現很能耐熱,因為從小住在公寓的頂樓,每到夏天,房間偏偏沒有冷氣,得忍受晚上屋子散發出來的熱氣。到了現在的家,我房間的方位正好是冬暖夏熱,春秋冬三季房間還算宜人,但七八月房間內充滿著一股暖烘烘的空氣,排也排不掉,所以一到暑假就跑去外面打工,有多遠就去多遠,最好一直在外面吹不用付錢的冷氣。

而對其他事物的忍耐度也是很高,一隻手機用了快六年,二手舊機車騎四年多,跟著我上山下海、四處奔波直到壽終正寢,牙齒也拖了一年多沒看。直到最近終於一股作氣地淘汰掉,一月買新機車,二月買新手機,又去把牙齒全補好了,全是因有了個人收入,有自已的薪水真是令人高興,不像之前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畢業後很快找到工作,就是省得整天在家聽老頭碎碎唸。

接下來還打算把書桌給換了,那張大書桌擺在房間裡,顯得大又笨重,明明空間就不大,老頭還硬是買很不搭的桌子,雖然不合我意,但也沒辦法,誰叫錢是他出的,用了下來至今快七年,下一階段,就是要換掉它了,若去IKEA買齊傢俱雜貨,算一算也不過四千多而已,比當初買這張書桌的價錢要低。真是不明白,老人家總喜歡買那些看起來很氣派,可是一點也不好用的東西。雖有還有學貸這條漫長的路要還,但能擺脫掉這些不適合的東西,真是太好了。
 p.s.最近回家就看海綿寶寶看得好歡樂哦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Agatha Christie (四)》復仇女神:不祥宴會:魔手

《復仇女神Nemesis》
阿嘉莎·克莉斯蒂命名一向直接簡白,很少有那種聳動激烈的題目,不會有「xx中的暗殺者」之類故弄玄虛的標題。所以當我在她的作品中看到這本的書名時,微感到格格不入、不對勁,所以就去找了一下相關內容,才知書名果真是出自《加勒比海島謀殺案A Caribbean Mystery》的瑪波小姐與拉斐爾先生之間的暗號-復仇女神,就先跳過其他本書先看這本,因為很感興趣,沒想到在加勒比海島謀殺案中的人物,還另寫一篇故事,雖然這二位主角年紀出奇的高,但他們也是這書中最出采的角色。

書開頭就有個大懸念,就是男主角拉斐爾先生已經過世,他從未出場,但處處可看到他的精心策劃,故事開始他留下一封委託書及一筆報酬給瑪波小姐,要她決定是否願意調查他所留下的任務。於是瑪波小姐跟隨他的指引,在一趟古蹟與花園之旅中尋找蛛絲馬跡,在當中發生了謀殺案,這命案還與多年前的少女失蹤案及拉斐爾先生之子牽連在一起。於是時間追溯到過去,又再回到現在,拉斐爾先生的遺願就是想讓他的兒子得到公平與正義,無論他是否有罪。瑪波小姐與拉斐爾先生都是極其聰明和寡情的人,不管怎樣兩人之間存在著一種臭味相同的默契!?而我發覺瑪波小姐出場的書,真得會比較嚴肅一點,可能是主角是老奶奶吧,常會用一種老生常談的口吻來發發牢騷。

『…這所莊園裡,有股單調的氣氛。充滿說不出的憂傷-這股憂傷,滲透得如此深,竟至無法驅散和消除。它已深深的埋沒在……被她埋葬在那所花園裡準備好的墳墓中的女孩子。我在想,克勞蒂知道,她仍在那地方。可能有的時侯,當她到那裡採摘一小枝花朵時,甚至想能看到她時,或有時候會看到她呢。她一定很接近維妮黛。對她來說,沒有比這更糟的了……』

那古蹟與花園之旅看似插曲的小莊園,好像才是重點,雖然大半注意力被轉移到拉斐爾先生,不過這書還提到了微妙的禁斷蕾絲邊情殺,因為兇手與被害者雖是養母與養女的關系,不過養母的獨占欲或偏執欲,使養女想與她的情人逃離這個古老的莊園,其下場很明顯地就是與之相反,這情節挺熟悉的,是很常見的劇情。

《不祥的宴會 13 at dinner》
這本書看完沒太多感想,可能是封面畫的太醜,女主角的名字太俗氣,所以不喜歡,而看完只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因為繞了一圈結果兇手就在一開頭就告訴你,只不過我們都太自以為是。

《魔手The Moving Finger》
很迅速地把書看完後覺得挺好看的,不過有種被唬的感覺,因為書名翻的太差了。「魔手」這名字會以為有什麼怪力亂神的東西出現,結果並沒有,其實原書名「The Moving Finger」移動中的手指,只是形容正在打字的手指,打的就是書內的匿名信。這書後半段瑪波小姐竟然有出場,出現的有些莫名其妙,很像過像人物,三言兩語就解決案件,其實這角色沒有她也可以由別人取代,不過看到熟悉的人物出現,會比較沒那麼提心吊膽,很怕又來個大轉折之類的描寫。

原本猜兇手是那個死者的女兒,結果並不是。真兇的安排人選,好像是常出現的定律,已不只用過一次,可能是作者的習慣。雖然本書有個挺歡樂的結局,不過我還是認為這種平靜的小村莊其實是最可怕的。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Agatha Christie (三)》艷陽:此夜:尼羅河

《艷陽下的謀殺案Evil Under the Sun》
寫得不錯看,兇手我有猜中,大概是有認真看的關系,這部可與《加勒比海島謀殺案》成對照。兩本都是在渡假中發生的謀殺案件,只是因有一個由瑪波小姐出場,兩個人的處理風格也不一樣。整體而言,比較喜歡這一本,可能是被白羅影響。不過這本的犯案手法算是複雜,而讓我起疑心的是,當兇手去邀請布雷斯特小姐,一個他不太欣賞的人,一起報划船環島時,就覺得怪怪的,到了發現命案現場的海灘時,那屍體陳列的方式也很不自然,所以就有猜他應該是就是兇嫌,不過作者照例還是會描述一大段煙幕來混洧視聽,只有耐著性子把它看完,結局才會水落石出。


這部有被改編成電影,好像是1982年的片,電影正是我所喜歡的老派電影,佈景華麗復古,尤其是那些老演員更是充滿歡樂感,又有Jane Birkin也,最後的轉變挺驚豔。其實我一直捉不準書裡的時代背景,以前覺得是古早的工業革命時期,後來才知道年代並不久遠,而看了電影以後比較能想像書裡的場景。
白羅喜孜孜地吃甜點,這段書裡沒寫,但電影拍得好可愛

《此夜綿綿Endless Night》
在看前幾頁時,覺得隱隱有種淒美感,內容採第一人稱述敘劇情,富家女嫁給窮小子,住在美麗的房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太太卻發生不幸的意外……外表雖是阿嘉莎·克莉斯蒂所寫的偵探小說,但其實它還是一篇文藝愛情的小說,而且還和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慾望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很像,內容有富家女、窮小子和富家女的好朋友三個角色,富家女愛上窮小子,但窮小子其實是富家女的好朋友的情人,並且受她唆使來追求富家女的,為得的就是富家女的財產,但最後窮小子卻也愛上富家女……這類情節極其相像,結局也很相似,只是本書結局我看得有點毛骨慄然,不是因為兇手是丈夫,而是他的態度讓人不對勁,書裡先後有吉卜賽老婦、建築師桑托尼、他的母親都曾暗示或警告他,但他還是不由自主地上這條路。尤其最後兇手喃喃自語的內心獨白,看的我渾身發毛,克莉斯蒂的作品我分三種:有白羅出現的小說,都很歡樂,瑪波小姐的就有點嚴肅,而最後一種,通常不合我的口味。

《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
此書也算是《此夜綿綿》的類型,同樣以:富家女、窮小子和富家女的好朋友為核心重點。這書還屬於白羅海外辦案三部曲之一,場景遠在埃及的尼羅河上,幸好有白羅出場,還有很多三姑六婆型的人物登場,本書也被拍成電影,我覺得拍得不錯,很具體地把書中所描述的呈現出來,有了前幾部書的經驗,大概能猜出兇手及結局,不過作者描寫人物的功力一等一的好,把登場人物與劇情都安排很緊密,我反而冷落了三位主角,反正就那麼一回事嘛,歡樂生動的配角們還比較令我出乎意料, 照例白羅出場的結局,還會順帶撮合幾對情侶,增添歡樂的氣氛。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Agatha Christie (二)》加勒比海:鏡子:第三個:諜海

《加勒比海島謀殺案 A Caribbean Mystery》
很快就看完了,剛開始有點枯燥,大概是內容是神經質的女人,自以為精神錯亂等等,我對此類的安排不太喜歡,不過後半段還算精彩。這篇故事是說:太過多話會引來殺身之禍,這本書的兇手不太好猜。通常以寫作手法來說,作者會先把一個跟真相有關的線索點出來給你,然後只要跟這條線找蛛絲馬跡就會找到真相,那些很可疑的嫌犯,反而不會是兇手。加勒比海島謀殺案,二個死於多嘴,一個死於錯殺,但兇手真正要殺的卻沒能成功,所以這是一個未完成的謀殺案,加上作者又放了二個煙幕彈,戴森夫婦與希林登夫婦這二對,大半時間在描寫這四人的關係,故意讓人走進作者的迷陣中,但這也是條線索,因為去掉這二對夫妻,剩下來的那一對,當然會是真正關鍵。

《鏡子魔術 They Do It with Mirrors/Murder with Mirrors》
一開始就把主題告訴你了,它不只是在寫了死幾個人的謀殺案,作者還運用現實與幻象的概念寫成本書主是,並用在破案的關鍵中。但我不得不說,當看到兇手使用的手法,已在金庸的《連城訣》看過相似的場景,其實有點熟悉,不能說是出乎意料,不過《鏡子魔術》成書時間要比《連城訣》早上10年,所以只是有種被掀了老梗的感覺,而很不巧看完書的感覺也是有點老套。例如,全案的中心人物凱莉.勞絲大家總認為她是個理想主義,但最後出人意料地堅強,把現實看得最透徹。可是這樣的人物形象,就像是老子的《道德經》中柔能勝剛等等的描寫,所以看完心裡只會浮現果然如此的感覺。

《第三個女郎Third Girl》
這書內容又有神經質的女人且自以為精神錯亂的角色,並是書裡的核心人物。此書有二大重點一是作者一直在婊年輕女孩,二是大偵探白羅被年輕女孩婊,於是白羅的心靈還受到打擊,哈哈,這段我看得很趣味,作者把白羅描述成他的友人要用最喜歡的甜食來安慰他,以免他一厥不振,不過我也是很愛吃甜食的,看到這段反而覺得有親切感。內容寫得沒那麼枯燥,陳現當時社會某些現象,其實就是新與舊的觀念在衝突,像一再提到的年輕女孩們,很顯然作者覺得年輕女孩是個麻煩的生物,很難理解並不可捉摸。
「女孩子就是那樣的。凡過了35歲的人,她們都認為是半死了。這些女孩子無知,你該清楚的。」
「她們喜歡漂亮男人…可惜如今刻苦向上的好青年,女孩子連多看一眼都懶得,她們偏偏喜歡種壞胚子型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本書主題:第三個女孩-諾瑪.芮斯德立克,一出場就讓白羅的自尊心受創,其他時間疑似精神異常地喃喃自語,但最後出人意料的大轉折,看到結局我只能說她真是個好狗運的人呀。被美形男求婚不說,還能讓白羅費心安排她的安全,最後來個人財兩得,我真得猜不透呀。


《諜海N or M?》
沒有偵探白羅or·瑪波小姐登場的書,看得不太習慣。內容是一對中年夫妻,重新出山做情報員,到家平凡無奇的小旅館埋伏,識破對方臥底,還破了案,他們兒女最後竟一無所覺,其實主題就是中年危機的間諜小說,劇情尚可。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Agatha Christie (一)》一個都不留

小時候對偵探推理的認識是先從亞森羅賓、福爾摩斯看起。後來又看了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等漫畫。對阿嘉莎•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e只知道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很久之前看過已沒多少印象,但最近又在附近的圖書館看到有不少她的書,所以打算好好讀過一遍。不過我看書一向很快,看推理小說時有時又會心急地翻到最後面看結局,但如此一來總是辜負作者的心意,所以盡量要慢慢地看,跟著書裡的節奏去思考或猜測兇手是誰,這樣才會更有樂趣。

《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Ten Little Niggers/Indians)是開始看的第一本(之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略過不算,因為快忘記了)。《Ten Little Niggers/Indians》這首童謠給人一種詭異感,其實很多童謠或兒歌也是,常是重複同樣結構,一再變換,或許是這首童謠太過深刻了,它有奇異詭魅的韻律,像莫比烏斯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沒有正面或反面, 它只有一個面(表面),和一個邊界。我承認這點令我非常著迷。當在閱讀時,人物一個個死去,十個人死在一座孤島上,無人生還,這是一個事實,但你永遠無法得知真相如何?? 兇手一個個解決那些殺人者時,其實死者就已從殺人兇手轉變成被害者,而兇手也從一個清白之人變成殺人者,所以兇手最後與其他人同樣死在島上是必然的,因為他必需再使自已成為一個被害者,像莫比烏斯環,讓人無法分辦那一點是開始或結尾,讓人產生錯覺。

作者對島上十人的心理描述極其細微,在他們十人一個個接連死去時,其他人的心理變化,又以薇拉•伊麗莎白•克萊索恩Vera Elizabeth Claythorne,最為深入。作者把她安排最在最後,冷靜沉著解決掉菲利普•隆巴德Philip Lombard後,她真以為島上只剩下她一人,結果就像童謠裡所寫的,她覺得太孤單,因為她無法跟所愛的人結婚,所以她只好投環自縊,一個也不留。有一版的電影很歡樂,好像把結局改成happy ending,把她和菲利普•隆巴德送作堆,他們故意設下圈套,引誘兇手現身,最後一起離開孤島。這也算是對童謠謀殺案的另一詮釋。最後一個小黑人沒上吊反而結緍了,薇拉和菲利普或許也很相配。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之祕寶島殺人事件,顯然沿用了《一個都不留》的架構。有孤島、人偶、造假的邀請信等,幸好後來就不太像,不然Agatha Christie的書迷可能就來抗議了。但其實我還滿喜歡金田一這一系列故事,雖然超多地方是仿效Agatha Christie寫的手法,至少還有用心在編寫。比《名偵探科南》來的好,科南裡面的內容寫得很不合理,而且還能畫這麼久,這才是讓我覺得最不合理的地方。

《嘆》週末夜狂熱~!!!

又到了星期五,早上上班,覺得時間過的特別慢,好不容易中午休息後,下午大人們都出去,只剩下小員工了,辦公室裡飄浮著輕鬆的氣氛,因為快了~ 快了。5點半下班,周末正式開始,心裡計劃著要如何渡過假期,先吃個晚餐慰勞自己,週五晚上,是最快樂的,可以隨心所欲,想多晚睡就多睡,因為還有星期六、星期日。但隨著清晨破曉,早晨來臨,心情感覺些微沉重,因為新的一天又來了。周六晚上感覺還帶著一點僥倖的心理,還可以再放鬆一下,因為還有一天。星期日的到來,也宣告著假期的終點。又要開始上班了。

本文與《週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1977》沒啥關系,不過還是可以順帶看一看,當年的約翰屈伏塔那場經典的迪斯可舞秀,是多麼厲害!!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嘆》收假症候群~!

九天連假放完了,昨天上班第一天,整個精神無法集中,隔壁同事又一直咳不停,真痛苦。中午休息一下,但飛快就過去了,天氣超好,太陽暖洋洋,好想睡覺,午休瞇一下跟本不夠,好不容易渡過漫長的下午,,終於可以下~班~了!!!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歷史系男孩 The History Boys (2006)》老掉牙歷史與青澀可口男孩


如果對英國歷史沒興趣的人最好別看這部電影,但若只是想看俊美的男孩們,或許可以看一看,絕對會大飽眼福。這是一部清清淡淡的電影,從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演員班底由八個大男孩+三位老師組成的校園青春電影。但這整部片的內容全都在那些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所以要有心理準備。

電影一開始就點出在場景在1983年代,這八個聰明敏銳男孩在畢業前的幾個月被校長集中起來,為了進入牛津大學做準備,就是考前衝刺班。校長也讓學校的老師們全力去輔導這些少年們上課,也就是Mrs. Lintott和Hector還有新來的代課老師Irwin,Irwin頂著牛津畢業的光環,很快地就把男孩們吸引過來,因為他更注重的是考試應對的技巧。所以在這最後的幾個月,校長無不希望Irwin能多上幾堂課,又以Hector對學生性擾授為由,讓他提前退休,因為Irwin更能提高升學率。最後學生們都上了牛津,但Hector卻發生車禍,這樣的結局,我認為太過巧合,很像春風化雨類型的教師片,不過我本來就是為了貪看美色而來的,只是覺得有點小小感觸而已。

要遇到好老師比進好學校來的困難,其實只要資質不錯,又肯用功讀書,大多能上一所不錯的學校,可是真要遇到一位能啟蒙你的老師其實很難,因為老師們也要忙著把上完規定的課,讓學生做該考的測驗,一切都要按表操課。如此量化的結果,讓學生上了好學校之外還有什麼??電影最後Irwin也說了:「他(Hector)是好人,但我想再沒有他那種教育的空間了。」Irwin和Hector他們都能教出好成績的學生,校長也明白這點,但Hector的教學是啟發的,不按牌理出牌的。是不可預知,不可定量的,簡而言之就是Hector的投資報酬率沒有Irwin來的高,因為他的風險性太大。所以校長請他走人,讓Irwin留下來。

電影裡,這八位男生的戲份,多在猶太男孩Posner和浪蕩不羈的Dakin(多明尼克庫柏 Dominic Cooper,他很常演這類的角色),其他還有信耶穌的Scripps、打工仔Crowthe、穆斯林Akhtar、胖仔Timms、黑皮膚的chris和最不被人看好的Rudge 。Posner愛慕Dakin,眾人也都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我曾在國三下學期待過考前衝剌班,那時學校把能力較好的學生集中起來上課,那段時期就我來說還滿自由的,因為大家的能力相當,其他人的程度的心底都有數,所以自然會有份默契。但考完試後也就各奔東西了。十七、八歲正是多愁善感的時期,但在處於這時期的Posner並不想就這樣過去,因為這段是最曖昧的時期,青澀又無可奈何。

看完的感想是Irwin(Stephen Campbell Moore ),剛開始看覺得不怎麼樣。後來在Dakin要脅Irwin的那場戲,Irwin心慌意亂的樣子,好誘人呀,之後還有一場校長不准Hector在機車後載男孩們,Irwin很瀟灑地走下樓梯時,也很讓人心動。所以青澀的男孩雖佳,但成熟的美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