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There There》Radiohead初體驗

本blogger的名稱來自於《There There》,而它也是我聽Radiohead的第一首歌,那時還在高中生,通常出門上學前,在家吃早餐看電視會打開MTV頻道,正好在播這MV,覺得主唱既病態又怪異,但聽著歌Thom Yorke的聲音就像催眠一般,讓人不離開螢幕裡的MV,從此就對Radiohead留上了心。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2003)電台司令/鵲賊篇
There There
in pitch dark i go walking in your landscape.
broken branches trip me as i speak.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 doesnt mean it's there.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 doesnt mean it's there.

there's always a siren
singing you to shipwreck.
(don't reach out, don't reach out)
steer away from these rocks
we'd be a walking disaster.
(don't reach out, don't reach out)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 doesn't mean it's there
(there's someone on your shoulder)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 doesn't mean it's there.
(there's someone on your shoulder)

there there
why so green and lonely??
heaven sent you to me.
we are accidents
waiting waiting to happen.
we are accidents
waiting waiting to happen.

之後又再聽了OK Computer就像聽到Siren的歌聲勾引我沉淪、無法自拔。一等就是好幾年,2007年終又出了In Rainbows,雖然不知日後何去何從,但Thom Yorke的歌聲依然迷離,今年度的壓軸文就獻給Radiohead吧!


我喜歡Thom&Jonny的live版本,他們二個是神!!!!!!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鼠膽龍威(1995)》蚊子電影院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在蚊子電影院看的,換算一下時間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點恐怖的時間距離)。雖然在台北長大但老家在南部,所以寒暑假都會回去,所以有看過豬走路、灌螇蟀、焢過窯、去偷拔別人家的菜、去柑仔店買小包零嘴等,過的像鄉下小孩的童年,那時晚上睡得很早,有次正好有空吧!就跟堂哥堂姊去湊熱鬧,帶著板凳椅子在空地上看電影,那時也不知這就叫蚊子電影院,只是覺得很好玩,銀幕畫面很粗糙跳動,但最後好像是要開夜車回台北吧,在電影快結束時被叫回去,還很不捨地流連徘徊,這回憶使我對這片留下很美好的童年印象。

之後第四台也滿常播,因為第一次看得沒頭沒尾(從中間開始看),還有找時間從頭看到尾看過,每轉到也會停一下。內容大要是警察李杰(大胆)為解救被設置炸彈,結果被"醫生"暗算導致妻兒與人質被炸死(題外啊苦命的老婆是關秀媚飾演的),於是大胆隱姓埋名成為武打巨星龍威的替身,在一個新開幕的酒店將舉辦沙皇珠寶展覽,吸引"醫生"與同夥結伴計畫要搶劫,而大胆也意外發現害死妻兒的人,就是搶徒的首領"醫生"於是展開一場大戰…基本上港片必有特色就是愛婊人,只要有梗就能婊,龍威很明顯在婊拍戲不用替身的的成龍,外加向李小龍致敬(?),把龍威拍成酒色財氣樣樣來,功夫不到二成(好呀),還把成龍的老爹跟經紀人都拍進去了,多有誠意呀,另外後來才知道它也在戲仿《終極警探Die Hard》,就是打不死的老布魯斯威利,但我尚未看過此糸列的電影,而眾人對最鼠膽龍威印象深刻的應該是

醫生:人一定要靠自己!Men should depend on himself!
大胆:你是醫生!You are doctor!

講得我心有戚戚焉,因為警匪片要好看就是要有,超強的槍匪作亂再靠英雄威能很大的主角收拾掉,而李連杰一向威能開很大,他跟邱淑貞互動的橋段和「新少林五祖」滿相似,大概時間相近又是同個出品人,港片常常東拼西湊借挪成一碗什雜大雜麵,煮的不考究但能填飽肚子,不過本片挺多搶匪角色滿有趣,雖不確定是否有參考《終極警探》的原型,但因加上個人因素,所以還滿喜歡這部片。

醫生/王霄(已逝),風度優雅的紳士,這多半是走智能類型犯罪,開場就炸個大胆家破人亡,留下經典名言,就瀟灑地丟掉電話,扶老太太過馬路,再次出場是號召同夥計畫搶案,最後功虧一簣雖然順利脫逃,但仍死於沾蛇毒的飛刀底下(死得挺淒美的呀)!
大哥的女人/周嘉玲,她的形象本就很符合冷豔的蛇蝎美人,出場來個正面後踢的動作,裡與醫生有一腿,其實在電影裡有一種稍微肉肉的可愛,還曾演過重慶森林的空姐。
喪邦Bond/周比利(?),似乎演過《精武英雄》的日本軍官,夢想要和龍威打一場。還有個角色也令人在意,醫生之弟/林國斌,破壞之王的斷水流大師兄就是他啦,曾經是梅豔芳的男朋友,但這部片一開場,就拿隻梳子出來梳了一會頭髮,似乎對自已的容貌特別在意,綽號還叫作「免子」,擺明意有所指,曖昧的很。

(這二人真夠閒情意致的,火焰加上鋼琴聲好有氣魄呀)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試讀《傲慢與偏見與殭屍》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當19世紀英國優雅的鄉紳仕女面臨活死人Zombies會是什麼情況?在《傲慢與偏見與殭屍》裡的英格蘭島上,因為不明的的原因使亡者死後復生成「晦氣的東西」Zombies,有如瘟疫一樣蔓散開來,人人都得自保。而女主角Elizabeth Bennet曾與她的姊妹被送往中國少林學習東方武術,五個未出嫁的姑娘都練就一身好本領,尤其Elizabeth的武功最為高強,也因此對傲慢的Mr. Darcy不屑一顧,兩人唇槍舌戰中也免不了動手過招,但該如何扭轉彼此的第一印象,可能還得靠那「晦氣的東西」來加速兩人的戀情了。

拿到這本書前,先替它扣了10分,因為它褻瀆了珍奧斯汀,但看完後忍不住又給了100分,因為它充份地娛樂了我。恐怖劇情的題材向來視作難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是人總是追求感官刺激勝過精神涵養的提升,因為先得解決生理欲望後才有可能滿足心靈的需求,故恐怖、搞笑和膻腥,這一向是普羅大眾最感好奇的題材,作者Seth Grahame-Smith無意配合文雅的珍奧斯汀的原有內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加上自已的惡搞,再搭上近年熱門的東方武俠風,故此寫出了耍刀弄劍的Elizabeth、開黃腔的Mr. Darcy和某些偷雞摸狗的情節。比起一些裝模作樣的續集,我更能接受把道德標準降低的《傲慢與偏見與殭屍》,雖說英格蘭人向來冷淡客套,但珍奧斯汀的拿手好戲,就是不動聲色的嘲諷那彬彬有禮的鄉紳仕女,所以若沒有那種諷刺感的話,也稱不上優秀的續作,高中時曾看過一本傲慢與偏見的續集,至今它的內容已忘了大半也不願再想起來,甚至覺得永遠放著別亂續狗尾好了,不過看完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覺得這樣惡搞也不差嘛。

此書讀起來就戲仿的意味,就是故事中的改寫故事,讓讀者(第三者)閱讀珍奧斯汀原有的故事架構時,又混雜作者寫出仿效的世界,創造虛假難辨的雙重性,若已看過原著的讀者,其實對改過的段落特別留意,也使得整體情節更為強化,故讓女主角有高強的武功,一方面又有溫柔體貼的女性特質,吸引了傲慢自負的Mr. Darcy的注意。Elizabeth Bennet在珍奧斯汀的書裡可能是最獨立自主的女主角,雖然沒有富有的家產但她寧願獨身而非屈就於婚姻,在書裡還有了高強武術的Elizabeth,不至於受到Zombies的危脅,這會讓她成為保持獨身的女強人?或是成為獵殺Zombies的傭兵嗎?那些從墳墓裡爬出來的Zombies,究竟為何數量如此龐大又驅之不盡,作者並未說明Zombies橫行的原因,但英格蘭向來多雨多霧,陰晴不定,出現幾個怪物並不足為奇,加上當時英國海軍正強大,可能從殖民地帶回什麼奇異的東西也說不定。假設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珍奧斯汀書裡的主題正是婚姻大事,那些Zombies會不會只是對婚姻不滿而想爬出來逃離的象徵,尤其想追求新鮮的肉體(腦子),也讓人再次重新思考婚姻,在兩性平等的前提是否能達到幸福美滿。

珍奧斯汀一向把重點放在她熟悉的中產階級,對於世界變動的局勢、下層階級的描寫微乎其微的少,但作者為何安排女主角是千里迢迢遠去東方學習武術,而不是學習歐洲西洋劍、刀槍之類的武術?難道想調侃「追殺比爾」還是邵氏功夫片看太多了?總覺少林劉師父是在惡搞劉家輝的三德和尚,連少林36房都出現了,如果說作者的資料來自香港功夫片,那麼我倒認為Elizabeth Bennet是拜在福建莆田少林,畢竟沿海交通較便利,而且曾出現幾位女性傳奇人物,什麼五梅師太、苗翠花...關於主角的師承設定,作者似想像邵氏片《中華丈夫(1978)》一樣,挑起中日武術之爭,就不知Elizabeth與Mr. Darcy婚後會不會彼此一爭高下,總之我已經開始期待《理性與感性與海怪》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Sea Monsters(有觸手君也)的出現了。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003)》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s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畫家楊.維梅爾Jan Vermeer(1632-1675)的經典畫作,美國作家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據此畫創作同名小說,也曾被搬上螢幕。話說這是我跟Cillian Murphy的第一部片,但從頭到尾竟沒認出來他(羞)還是過了一段日子才驚覺。原著的份量適中,編成電影不會說拍得頭重腳輕之類的,有中上的水準,但仍比不上原著文字中的那股細膩含蓄,就像維梅爾的畫一樣,觀畫者永遠無法得知畫中人在想些什麼,電影用影像說故事把人物場景立體化,可惜的是拍得太過直白,少了一股餘韻,當閱讀時很能恰如其分地傳達文字的私密感,覺得窺看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就是這股欲語含羞的神情,使「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流傳千古,後人總想探明維梅爾背面的用意,想像那靜謐的表面下是否藏了些謎。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航運與貿易使它在當時的世界版圖佔有一席之地,社會結構主要是由因貿易帶來財富的中產階級,還有宗教的劃分,崇尚節約的喀爾文教派是荷蘭國教,信仰天主教得居在天主教區。畫家經濟來源得依靠附庸風雅的商人,贊助畫家以提高名聲,維梅爾當時並非有名望的藝術家,只能算是技藝熟練的畫家,與他同期的還有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維梅爾居住的台夫特Delft佔河運之便將明朝的瓷器引入歐洲,也發展出台夫特的陶瓷產業,原著的女主角葛莉葉之父正是陶瓷畫匠,因燒窯意外而傷殘,故全家也失去經濟支柱,不得不讓女兒去天主教區的維梅爾家幫傭,也帶領我們前去這位以描繪寧靜的家居場景出名的畫家,荷蘭人重視家庭,住宅環境的潔淨,女主人不管貧富,多少都要打理家裡的秩序,所以這些畫中女性在操持家務的神態,才會如此地專注從容。

看完原的感想是書裡的每個人都精明得像鬼一樣,可能是荷蘭以商業出名吧,眾人個個心知肚明,只是藏在心裡不說出來,像葛莉葉剛到僱主就很快摸清各人的特性,看一眼就能分辦肉的好壞,還有她對顏色的敏銳及日常行事的小心等,不得不說如此玲瓏剔透的女孩,當然亦明白富商Van Ruijven對她的垂涎,及肉販之子Pieter對他的追求,但她仍猜不透維梅爾的心,好色富商Van Ruijven也是仗恃著金錢,像貓捉老鼠一樣逗弄女僕,及要求維梅爾替他畫一幅葛莉葉的畫,肉販之子Pieter最後雖與葛莉葉成婚,但他也是把葛莉葉對維梅爾的態度看在眼裡、心知肚明而不說破,更不用說那老於世故的岳母聯手欺瞞了自已的女兒,書中最難猜測的還是維梅爾,但是電影把他拍得太狂放,而且Colin Firth也太帥了,Scarlett Johansson飾演葛莉葉反而不夠靈巧有點呆板,至於Cillian Murphy的Pieter還是太邪氣了點,雖然演員陣容很堅強,不過仍少了些化學反應。維梅爾一生就安於台夫特,和妻子生了一堆兒女,畫了為數不多的畫作,年僅43歲,死後妻子不得不申請破產,根據《維梅爾的帽子》作者卜世民以維梅爾的畫作,描繪出當時世界的貿易史,他的結論是1670年荷蘭黃金時代結束,商人不再有閒餘的資金去贊助畫家,故使維梅爾失去生計就驟然離世,所留下來的是見證過那段日子的畫作及龐大的債務。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哈克歷險記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之馬克吐溫


美國自1776年脫離英國獨立後,經歷南北戰爭(1861-1865年)結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大城市興起,現代美國的雛型正是奠基於此時期,早先美國是由東岸的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故傳統較親英國文學,但馬克吐溫開啟美國本土文學,由一系列大河文學作品,傳達出自由嶄新的風格。其實我也挺喜愛這時期的文學家所寫的作品,像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Jean Webster(1876-1916),當然還有Mark Twain(1835-1910)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可是當時社會的縮影。Mark Twain原名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出身自鄉村的律師家庭。筆名Mark Twain源自上水手們的行話,意指水深兩噚12呎(約1.8米),為航行安全水深。我對Mark Twain較特別的印象是他曾對Jane Austen(1775~1817)發表的評語。

「只要是一間稱得上優秀的圖書館,都不應該收藏任何一本珍.奧斯汀的書。」
「我真搞不懂,難道她是想讓讀者在小說一半時先恨死她的角色,到了結尾再喜歡上他們?」
「每次閱讀《傲慢與偏見》,我都想把她從墳墓裡挖出來,用她的脛骨狠狠的敲她的頭蓋骨。」
一直無法斷定這評價是貶還是褒?!平心而論有點尖酸刻薄,有失風度,可能自古文人相輕,來自英國的Jane Austen描寫小家子氣的鄉紳仕女的婚姻瑣事,可能就是讓生活在氣勢滂薄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Mark Twain看不慣吧。其實這兩位的作品都各有所愛,畢竟那兩部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與哈克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可說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早期文學的基石。

湯姆與哈克是生活在Mississippi River旁邊小鎮的玩伴,但湯姆非常羨慕乞丐哈克自由自在的生活,兩人一同經歷了許多冒險事件。就風格上來說湯姆歷險記比哈克歷險記來自輕快,故較適合兒童閱讀。哈克歷險記是比較沉重了些,但湯姆一直夢想離家流浪的冒險卻給哈克做到了,哈克順著Mississippi River流向未知的旅程,這段描述含著一種浪漫孤寂的韻味,就像在時間之流漂著,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每個人都是月亮,各有其黑暗的一面,永不被人看見 -Mark Twain」這句話挺深得我心,Mark Twain深知幽默的最深處是並非快樂,而是悲哀,而人生更是充滿悲歡離合。哈克歷險記中,從上部湯姆歷險記後,哈克被老寡婦收養到親生父親出現爭奪扶養權,哈克一直在這些大人們手上流轉,之後決定詐死逃亡到傑克遜島上遇見逃亡的黑奴老金姆一同在密西西比河上流浪,又再遇上二個無恥的騙子“國王”和“公爵”,最後金姆反被兩人賣掉,故哈克決定救出金姆,再遇上昔日好友湯姆,兩人再度聯手幫助金姆得到自由。其實在最後那段的描寫,哈克的形象比起湯姆反倒來的純真直樸,也不是說湯姆較虛偽,哈克明知金姆是逃亡的黑奴,還是決定要救他自由,而湯姆卻是在已知金姆被舊主解放的情況,策劃一場假戲真做的行動,在哈克經歷過流浪逃亡的過程時,對於社會現實的體會比起湯姆那孩童式的假想遊戲,可以看出兩人個性已有所差別,所以最後哈克仍是決定要得比其他的人先走一步,先到“領地”去。

對於書中描寫哈克與老金姆在河上漂流的那段,覺得兩人的互動相當真誠,比起之後遇上種種事蹟較喜歡此段描寫,雖然書中那段「偽蘿」讓我不由自主歪想了起來,哈克長得像女孩嗎,沒想到馬克大師也來上這麼一段,大概是書中沒有女主角的緣故吧!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2006)》Yes,ma'am!

不諱言以為此片會很沉悶,但挺專心地看完了,因為好的演員會帶你入戲,壞的演員會讓你砸片,所以從片頭就感受到Helen Mirren飾演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的威嚴與無奈,Michael Sheen飾演英首相布萊爾,在1997年上任不久後前黛安娜王妃在巴黎車禍身亡,震驚全英國。我確實對此主題感到非常好奇,黛妃死亡之謎,有人說是陰謀論,但亡者已矣,來者可追,媒體可以殺死黛妃,也可以煽動人民的情緒,那時英國王室的處理後事的一舉一動全都牽動著整個大不列顛王國,故電影半真半假地把王室一家人和首相幕僚對此事的態度給刻畫出來。按王室看法此屬私事應低調處理,並安撫威廉及哈利二位王子的心情,故照行程去巴爾莫勒爾堡休息,但首相幕僚的心態則是黛妃是「人民的王妃」,故應出面撫慟人民的傷痛,女皇及首相二人代表一新一舊的觀念:守舊與改革,似乎是對立的。隨著媒體的播放下,黛妃有如陰影一般揮之不去,觸犯王室的逆鱗並刺痛了女皇,但首相設法使王室公開出面安撫人心,挽回民眾對王室的信心,也使二人的關係逐漸友好。

至於片中也提到布萊爾對女皇似乎帶些戀母情結的雛鳥心態,個人覺得Michael Sheen與Helen Mirren對戲時,從電影的方法呈現二人心態的轉變是相當引人想像,當他老婆與幕僚不斷質問他,從對立轉向支持王室,也可代表人民並不想推翻王室改成共和制,故此Michael Sheen從初次晉見女皇的生澀、老婆調侃的嬌羞及對幕僚群的發飆,最後再深情款款地看著女皇演說,Helen Mirren鎮定從容不迫的演技,是最佳的說服力。最近把「瞧這些英國佬」此書看完後再檢視這些英國片,多少都更深入了解英格蘭人隱藏的行為規則,英格蘭人就是不善表達情感、重視隱私、節制公平,重視階級及規則,故君主制可能才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統治體制。

據說編劇還打算再拍第二部,衷心地期盼是由原班底參加。順帶一提,我似乎被Michael Sheen給萌到了,好想看Twilight -New Moon跟Alice in Wonderland都有他演出也,但是聽說很路人!?

(圖片來源:http://www.empireonline.com/20/birthday-portfolio/)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疑》who am I ?

有點哀傷的發覺:本人沒有強烈的愛好,例如喜歡吃甜食,像芋泥、豆沙、蜜餞,但沒有特定喜歡哪一種料理,因為台灣人通常都會混搭著煮在一塊,偶爾吃吃日本定食、美式漢堡、印度咖哩等都非純正的異國料理;喜好的穿著,通常是運動休閒風,很少走淑女風格;對住宅環境的要求,喜歡簡單樸素,復古雅致的風格,但不確知是鄉村派、極簡派、普普風等類別;喜歡藍、綠、白色但有時也覺得紅黃紫黑其他顏色也蠻不錯的;再來喜歡聽rediohead、muse、蘇打綠等樂團的歌,也喜歡聽鋼琴、純音樂,還有一些老歌等等,分不太出來最愛聽哪一種類型的音樂。總之是很平凡,對事物總少了點強烈的情感,沒有愛恨分明的個性,別人若是問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想了老半天也擠出這麼些,讓人覺得沒有特別的個性,畢竟隨波逐流低調了20幾年,突然要變著高調,對任何事物都要有獨特的看法,真得有些難。

不討厭,覺得都可以接受,但不代表這是我的最愛。感到哀傷的是因為,這是不是代表見識太少了,很多東西都沒嘗試過沒看過,頂多從書上認識,但是有些仍然還是要親身經歷過才能知道。希望環遊世界、吃遍各國料理、觀察各地風貌,去親身探索過哪一樣才是我的最愛,而不是隔了層膜一樣,總少了點真實的感受,或是只引用書上的字句,當作實際的感受,這種像鏡花水月一樣虛幻,不過目前為止,從小生長市井小民之中,飲食,穿著、見識,都無緣嘗試高級境界,我仍只能用這種方法,來表達那些沒經歷過的人事物。

這篇應該能當做我的新年新計畫:尋找自我風格。

其實自已應該是最了解自已的吧,但又陌生於描述自已,由內向外地顯現自我,而我通常都內斂起來,所以別人很快都忘了我是誰!!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六壯士 The Guns of Navarone(1961)》六個鐵錚錚的軍裝大叔


最近心情不佳,所以決定看一下片子轉移換心情。之所以找這麼古早的電影,是因有次去看牙齒時,原以為故意找比較冷僻的時段去會比較少人,結果雖然沒等太久,但發現老牙醫很著迷地看著電視上正播放的一部古早片,而我只認得Gregory Peck和David Niven,剛好看過這兩位大叔演的「羅馬假期」和「007之皇家夜總會」,當時老牙醫看的目不轉睛,幾乎快忘了手上還有病人張大嘴巴等著,而且不知是仗著英文好還是怎麼,電視上也沒字幕,所以我也看不出這演啥,其實牙醫的技術很熟綀,若不是被電視迷住他三二下就ok了,而我只想快快回家google一下,這二人名氣也大,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幾天剛好翻出來看。

六壯士,顧名思義有六個大叔(其實有一個不算大叔),英文片名很直白是納華朗的大炮,二戰期間德軍在希臘羅德島上的納華朗設了二尊大炮,佔據海上及天空的防禦地利之便,使同盟國困守已久,若不突圍則會全軍覆沒,故找來六個精銳之合想設法潛入,摧毀大炮。不得不說這又是令我讚賞的「大背景小故事」雖然二戰時間發生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但此片只單放這個劇情主線,沒有牽扯太多旁支,看的人也明白易懂,六位壯士的組成也很明白易懂。首先是Gregory Peck飾演Captain Keith Mallory被徵召,發現是過去的老情人Major Roy Franklin領軍,又找來三名精通炸藥、機械及殺人的成員,還有Captain Keith Mallory的拍當Col. Andrea Stavros。雖然本人認為戰爭非常殘酷,不過一看到每個都是有型的軍裝大叔,真是大飽眼福。從開頭就不囉嗦地進入主題,人物對白相當精練,六名壯士偽裝成漁船從海路進去,當晚遇到暴雨,Major Roy Franklin趁機與Captain Keith Mallory敘敘舊情,也談到現況兩人身邊都已有新歡了,原來Captain Keith Mallory與拍當Col. Andrea Stavros是有生死之約的恩怨,而David Niven飾演的Cpl. Miller借著送熱咖啡之便插入兩人之間,從這裡看得出來Cpl. Miller相當吃味呀,因為Gregory Peck在本片算相當英挺,比在「羅馬假期」裡還要有魅力,不難怪Cpl. Miller會吃味,而一艘破舊的漁船在雨夜航行於希臘海域並不安全,除了暴風雨的危脅還有名的怪石暗礁等,故Major Roy Franklin在航行時掛彩,當他們一行人攀爬那幾乎垂直的峭壁時,他也不幸摔斷腿,成為苦情的女主角,但Captain Keith Mallory仍決定帶著他上路,在山洞中休息時, 眾人發現Major Roy Franklin想要自盡,因為在戰爭時一旦成為傷兵,只會連累同伴,當他摔落時命運就已決定了,就算其他人不放棄,也會因為缺少藥物而不治,所以Major Roy Franklin才會想自我了斷,很可惜偏偏被發現了,Captain Keith Mallory好言安慰他計劃有變,他們已沒力,Cpl. Miller小心翼翼地觀察,生怕Captain Keith Mallory只是先用言語安撫再給他一槍,這場也是相當緊湊精彩的一幕,之後兵分兩路由Col. Andrea Stavros斷後,一人單挑後方的追兵,再到後方會合,當晚駐紮在破敗的遺跡中時,最強的御姊就要上場了,她就是計畫接應人的女兒Maria,也是其中一位成員的姊姊,她與友人Anna帶領六壯士前去曼德哥,卻不幸全軍落入德軍手上,多歸Col. Andrea Stavros的機智逃離基地,但是眾人不得不留下Major Roy Franklin,因為如此他才能受到醫治,當晚一行人來到一處居所休息時,Captain Keith Mallory才宣布他留下Major Roy Franklin的用意,是故意要德軍從他口中套出,原先Captain Keith Mallory告訴他的計劃,所以一心向著Major Roy的Cpl. Miller一聽之下大發雷霆,兩人針鋒相對,但眾人也知事是無可奈何的,隔日也是最後一日,終於潛入位在納華朗下的廢村,高潮一波接著又一波,Cpl. Miller發現有叛徒因為炸藥被人動手腳,而Cpl. Miller趁機逼Captain Keith Mallory做下決定,也是唯一的選擇-處決叛徒,其實也為了Major Roy打抱不平,離約定的最後時刻就要到了,大家兵分三路,Captain Keith Mallory和Cpl. Miller潛入堡壘,摧毀大炮,Col. Andrea Stavros和Maria之弟在外佯攻,Maria和'Butcher' Brown得偷船在海上接應,最後雖然完成任務,但六壯士也只剩下四名。

全片非常非常精彩,幾乎沒有冷場,人物的塑造相當出色,老牙醫看的那幕,正是高潮的重頭戲,還不得不認同老牙醫,難怪看的那麼目不轉睛,真是好看呀!!「Anything can happen in war.」這句也是本片的核心,戰爭已使人改變,有人厭倦、有人樂在其中、有人只想生存下來。開頭在漁船上受到德軍的盤查,六人很乾淨例落地解決時,內部已有些徵兆,精通機械的'Butcher' Brown雖然是用刀高手,但已對殺人感到厭煩,所以之後Captain Keith Mallory一直不讓他擔任重要的殺敵任務,而Maria之弟Private Spyros Pappadimos因沉迷在殺人的快感中,這二人終與敵人兩敗俱傷,Major Roy Franklin原先是眾人首領,但因負傷後成為傷兵,若想生存只能成為戰俘,雖然對那時情況不太了解,但是當軍人一旦成為戰俘,好像看有沒有利用價值,上級願不願贖回引渡,否則會成為敵軍的人質,Col. Andrea Stavros最後決定放下恩怨與Maria回曼德哥,所以最後是Captain Keith Mallory和Cpl. Miller在一塊??by the way最後跳崖的那段還挺曖昧的,最後兩人還交換抽事後煙??


(請看後方Col. Andrea Stavros,擺出這麼撫媚動人的姿勢,是想給誰看呀)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金枝玉葉(1994)》 He's.a Woman,She's a Man

當初看完此片,痴痴迷迷好一陣子,說不出為什麼,可能看多了大魚大肉油膩膩的港片中,這部片顯得特別地清新幽默,呈現那時香港都會風情,市井小民種種生活給活靈活現的點出來,那首「愛情的魔力」幽幽地唱起來又有點點復古雅痞(?)的氣氛。小小一個香港島,娛樂圈相當發達,電影一部一部地拍,唱片一張一張地發,捧出四大天王和許多耀眼的明星,當然也要數量龐大的粉絲支持,才能造就如此風光的娛樂產業,此片是個現代灰姑娘的翻版,張國榮、劉嘉玲、袁詠儀這三人的關係,像是灰姑娘插進在王子與公主之間的跳板童話,而導演在刻劃家明一直愛上自已捧紅的灰姑娘的傳說,當灰姑娘變成公主後,是不是魔力就消失了,直到他決定考驗自已,要再捧出一個樂壇神話,吸引許多懷抱明星夢的年輕人,卻錄取了一個不起眼的男人,當王子放心自已的魔咒不起作用時,又再發現他愛了這個男人….這種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的戲碼向來是我的菜,不過要看演員的扮相合不合宜,有些女演員相貌太嬌,看起來就是不夠說服力,男演員又很難放下身段去反串,偶然只曇花一現地出現二三個,但此部戲得以成立是依靠袁詠儀雌雄莫辦的演技,所以劇情大玩男女、男男之間的感情,當家明在銀幕上承認愛上阿wing,激烈熱吻的那段看得我心花怒放,可惜很快阿wing的女兒身就被發現了,唉電影老梗就是這點不好,一碰到邊界就縮回去了,到第二部又加上了梅豔芳,把女女,女男都給放進來,玩得太過火了點,順帶一提,男生好像對某些場景的女女戀很喜愛,就有點像女生也很喜愛男男戀的道理,我一直想不透,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就是很能撩起人心,總之第二部還是把第一部的老梗再重裝包裝過,終究是一則現代童話。如今張國榮和梅豔芳都已消逝,這部電影,也浮現淡淡的感慨呀。

(請搭配服用)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愛是您愛是我 Love Actually(2004)》老外經典賀歲片


聖誕節又快到了,雖然這是西洋的節日,但台灣人就是愛湊熱鬧,又加上商人炒作下已變成情人三大節日:情人節、對方生日、聖誕節,不過還是跟我沒啥關係,單身的人湊啥熱鬧呀,但是「愛是您愛是我」這經典賀歲片好看就是在於它不只描寫戀人,還有朋友、親人的感情,看了很溫暖,即使聖誕節跟我沒啥關係,但是也讓人覺有這個節日真好。而且這部幾乎都是英國演員的陣容,看了令我心花怒放,胡思亂想。

當「理性與感性」的Emma Thompson和Hugh Grant變成兄妹,和Alan Rickman變成老夫老妻時,覺得時光過的真快呀,而且男人還真得愈老愈風流,第一次看時我還真認不出來他就是石內卜教授也,其實這一段戲份,我真不太了解,Alan Rickman就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但最後Emma Thompson還是笑著迎接他,雖不知究竟原諒他了,不過夫妻間的感情,真難讓人理解。另一段當老達西Colin Firth參加伊莉莎白Keira Knightley的婚禮,笑著成全他們。其實老達西只是路人甲,愛慕新娘的另有其人,這一小段的戲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我總忍不住幻想到日後,小夫妻感情生變後會不會又有發展,但又看到伊莉莎白甜蜜蜜的挽著黑人老公的樣子。至於也對黑妞情有獨鐘的Hugh Grant演得英國首相煞到老被取笑的胖妞管家,兩人彼此有意卻發生誤會,最後還是甜蜜蜜的一起,也很深得我心,這兩個人好脫線哦。更脫線的還有英國傻小子整天發的美國夢,終於把到美眉,還不忘多帶一個回來給老朋友認識,其當看到酒吧讓段,以為是仙人跳之類的情節,不過編劇沒那麼老梗,大筆一揮真讓傻小子美夢成真,美國還真是會讓人夢想成真的地方,那些美國妞也都很漂亮也,有二個曾演「馬奎斯的三場葬禮」和「鄰家女優」,腦海中撈出的記憶還挺管用的,喜歡找電影裡的小角色還出現過在哪些電影裡,因為這部電影眾星雲集,人多勢眾也熱鬧,有人得意也有失意,最苦澀的那段就是Laura Linney與霹靂嬌娃的衝浪帥哥的劇情,不過我認為還是有機會的,因為劇裡總是有人不全然是成雙成對,也讓我這種孤單的人看了此片,頗為安慰,也有人過了大半輩子卻發現身邊最親近的是自已的工作夥伴及朋友,比爾阿伯與胖經紀人的告白,兩個人羞澀又純摰的互放閃光(閃得好呀),胖老喬的肚子圓的真可愛,被閃也甘願。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少年黃飛鴻之鐵猴子(1993)》

「少年黃飛鴻之鐵猴子」算是黃飛鴻系列的外傳,但我最喜歡的是這部片,由徐克監製,袁和平導演,甄子丹飾演黃飛鴻之父黃麒英,帶著少年黃飛鴻來到浙江採買藥材,卻捲入鐵猴子與貪官之間的糾葛,最後聯手把大壞蛋欽差打死,順利返鄉。簡單明瞭的劇情發展,最適合武打片,只要三步一小打,五步一大打,打得落水流水、雜魚亂飛最爽快,因為我們都明知在清末時空背景下,小老百姓的力量是無以扭轉大時代的轉變,所以這也是我無法喜歡黃飛鴻系列的緣故,歷史的潮流是無法改向的,就算身手再好再快也無用。本片的格局就縮小了點,只要看鐵猴子行俠仗義、快意恩仇的身手與黃麒英英雄惜英雄的,跟主角們的情感,難怪Quentin Tarantino引到國外去,比較容易被老外所接受和捧場。

當年看這部片時,其實覺得鐵猴子滿帥的,能文能武,幽默風趣,身材很好,而且雙手還能同時寫字,那幕展露背肌時,肌肉很壯碩也,看到他與紅顏知已小蘭之間的感情,頗為感動,雖然有點疑問他們兩個到底成親了沒有?當時可接受孤男寡女同居嗎?或是因為小蘭從青樓出來的不算良家婦女,但楊大夫給她贖身從良,怎麼不順便娶了呢?因為我老覺得她常跟黃麒英眉來眼去的,想勾搭誰呀,甄子丹當年演這個單親爸爸帶個拖油瓶黃飛鴻的設定,其實很萌,尤其兒子還滿黏他,但是爸爸太傲嬌了點,老追著鐵猴子夫婦,不知目標是哪一個,可能想通吃,雖然也插不進去只能黯然回佛山,最然還是跟兒子舐犢情深,至於少年黃飛鴻,我跟我老姊說黃飛鴻是偽正太演的,結果她一直不相信,唉!一知道他是女的後,就萌不起來了,還有全片最喜感的人物,總捕快神爺,很懂得明哲保身,不免了摸摸油水,但仍是會默默主持正義及維護弟兄,在火場的那句OS「怎麼沒人理我呢」很萌呀,總之處處有萌點,遍地開小花。但正經來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武打片,動作設計的一流,過招也很俐落,不愧是袁大導演指導的。

《迷霧莊園 Gosford Park(2002)》紅樓夢謎雲

這種英國貴族腔十足的片,看過很合口味,認識導演Robert Altman是從「藏錯屍體殺錯人」開始,兩者皆是略帶黑色喜劇、錯綜轉折的劇情張力十足,而本片眾星雲群,就是出場人物很多,很不好記啦,我也是看了第二遍才比較了解劇中人物的關係,一開始已知演員有墨利斯的James Wilby、麥教授Maggie Smith、黛妃與女皇的Helen Mirren,看了後又發現很多熟面孔,像巴黎換換愛Kristin Scott Thomas、很威的史密斯先生Clive Owen、前老婆是影后的Ryan Phillippe、波特小姐無緣丈夫的姊姊Emily Watson、還有傲慢與偏見的Claudie Blakley …

雖然人物很多,但內容是很古典的三一律,時間的一致,地點的一致和表演的一致,故事主線是來自Gosford Park莊園主人邀請賓客來狩獵宴會,結果主人意外被謀殺,很簡單的劇情吧,此電影總讓我想到了中國古典的紅樓夢,覺得兩者有很多共同之處,紅樓夢最出色之一是人物描寫,幾百個人各有特色,主人和丫環僕役們又有許多錯綜複雜關系,檯面上描寫的是一套,但暗處伏筆中流露,大家在見不得光處偷雞摸狗的事情,都以貴族家庭的興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刻意描寫許多上層階級和下層傭僕各自的生活時,男主人與女僕有染、女主人也勾搭男僕,傭人間更互相偷歡,每個人身上都藏有許多秘密,導演刻意上下空間的區分,使電影就像剖面一樣看到空間人物的轉換,上層人物是彬彬有禮的貴族而下層僕人間的勾心鬥角,這些都只是每個人帶上的面具,唯有在關上房門後,才會流露本性出來,彼此講內心話,所以牆裡牆外又是每個人個性的轉換,看這些演員各顯本事真是過癮。僕人雖然服侍主人的生活起居,連名字都得隨主人更換,但他們仍有自尊莫可褻玩,劇中一由美國演員假扮的隨從混在僕人階級中,當身份拆穿後,眾人們自然感到被捉弄,雖然表面上相安無事,但已是兩面不討好的尷尬發噱的存在。因為私底下雖有可能以下犯上,但是檯面上還是都得乖乖尊照社會階級來行事,一旦逾矩,眾人非難的眼光也随之而來。

理所當然的大師都愛藏老梗,紅樓夢之謎已是百年懸案了,本片也有滿多令人不解的疑問,是我無法參透的,像片末警探去找管家先生談那段逃兵的事又是在在暗示什麼,跟謀殺案有關嗎?還有莊園主人明明都一把年紀了,為啥很吃香呀,小女僕到是看上那一眼還為他出頭,對白其實有說說,但資質魯鈍有看沒有種懂。

《拿破崙炸藥 Napoleon Dynamite(2004) 》我們交個朋友吧

從常逛的部落格看到了拿破崙炸藥的介紹之後,又看了主角Jared Hess的冰刀雙人組,非常深得我心,就決定要找來看,片頭是白線條樂團The White Stripes主唱Jack white很輕輕淡淡地唱著we're going to be friends-我們交個朋友吧,也是全片重心吧,如果還記得學生時期的話,每個學校班上一定會有成績優秀、外貌人緣好的優等生,也一定有古怪滑稽、不起眼的學生們,所謂物以聚類,好學生自然聚在一塊,周遭也環繞些仰慕的平凡學生,當眾人把眼光放在風雲人物上時,可曾注意到那些小角色也有自已獨特的想像力,我還記得以前國中就有個男同學,講話都怪怪的常搭不上話,可是美術卻很強,做出來的海報非常出色,而他們也不出風頭,多半就跟三二個朋友圈子裡自得其樂,其他人雖沒有刻意排擠,但總難以理解他們的想法。


美國地大物廣,除了那些繁華的城市,很多中西部廣大的農業地帶還是偏保守純樸吧,電影把拿破崙生活的小鎮的拍得風光明媚,開頭特別地用片中出現過的器物來播演出名單,那些平凡廉價俗豔的美國鄉村風格就是吸引我的因素,而此片雖然也算校園YA片,但演員們的年齡明顯不符,又故意演得呆呆拙拙的,拿破崙在學校內就是一個不起眼的怪胎,講話天馬行空,喜歡畫些古怪的塗鴉,家裡就一個宅男老哥跟奶奶,還有一個肌肉男叔叔。跟墨西哥裔的轉學生認識後,很快地物以類聚,兩人的話題不外乎,如何吸引女生,交換彼此擁有的物品,炫耀把妹的經驗...另外有個題外話是拿破崙最常發出無奈的嘆息聲,在電影上看起來是很有笑點啦,可是真有人發出這反應時,會覺得很討厭也,前同事有時在爭論些啥事時,當他講到無言可答時,就會發出這種莫可奈何的嘆息聲,雖然他也沒犯到我,但心裡會默默地os:真欠揍!


老實說本片真得沒什麼高潮,頂多就後半段拿破崙為了好朋友,在全校面前獻舞還滿激昂的,但這也很符合以小人物為主的調性,若太過轟動反而失真,要知道以校園怪胎為主角,理所當然還有古怪可愛的配角們,我滿喜歡的還有主角的哥哥,蒼白瘦小整個掛網跟網友談天,一臉弱受樣,沒想真找到一個高大的黑人妞,他老哥最後為愛而轉變,弱受可以變小攻令人掉眼珠,還有墨西哥裔的表哥們,這對整天開著囂張的跑車在小鎮到處亂晃,長得兇神惡煞的樣子,其實滿見義勇為的,兩次搭救的義行也很噴飯,可能我笑點低,反正這種無理頭的片就是很合本人頻率。順帶一提,本片最後還有一小段也很令人激昂,看到拿破崙駕著馬,從草原奔馳而來的那段,充滿一種西部大草原上的自由開闊的神彩。


(照片來源http://kaiak.tw/?p=29309)太可愛了,這二隻!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燕子》童男之舞

此為作者朱少麟的第二本書,據說是一個寫得太甜的故事。但經歷過「傷心咖啡店之歌」如咖啡般香苦酸澀後,甜了點的故事中和一下也不錯,內容的重心是即將收山的舞蹈家卓教授,所編的告別作「天堂之路」,一群跳舞的年輕人,個個外形自然出色漂亮,吸引眾人的目光,而舞蹈本就在追求一種無形的美學境界,雖然有形的肢體語言仍需傳達出意念,但內心若無法了解自我,那只能算是空殼。「傷歌」的海安及吉兒皆是舞蹈好手,而吉兒更是為了追求夢想和愛情,到紐約跟著舞團流浪,算是燕子故事的雛型吧

「… 其實跳舞的姿勢很可笑,作愛的姿勢也很可笑,但是這種可笑能夠排遣做為一個人的可悲,兩種滋味都一樣糟。」

舞蹈用來自娛、儀式、求偶… 所以肢體交纏,舞者間交換體溫、汗水及合而為一的感受,和做愛隱約有異曲共工,「燕子」的人物更比「傷歌」年輕俊美,因為他們本是美的傳達者,更容易陷入互相傾慕的曖昧,處處流露青春肉體自戀般的慾望,性欲是一切的原動力,而半途加入舞團的阿芳總像個闖入者,處在尷尬的位置上,不與人接觸的阿芳也顯的格格不入,身為舞團見習生的龍仔,雖無法聽力但比其他團員更英氣逼人,與阿芳頗有志同道合的默契,因為他們知道彼此不可能發生關係,所以卓教授總是處處想勾起兩人的情欲,想要他們了解幸福的缺撼,貫穿全文的「天堂之路」從排練到選角,龍仔顯然有技壓全場的舞藝,但見習生的身份使他無法上台,故事中段才出場的二哥,頗有棋逢敵手,互不相讓的本事,作者向來在作品內壓了許多伏筆,隱藏了許多謎題,有些我根本想不透,作者也無意解開,有些只能慢慢領會,故事中一直提到缺陷,天堂與缺陷的關係,天堂的一切都非常完美,但什麼也不缺少的環境無法想像。

「你們這一代不一樣,得天獨厚,從來不用吃苦,只是又可憐,什麼路都給人打好了,什麼見識都有了,就是沒力氣,養得太好,闖不出去,好好的資材,忙著去跟上潮流,忙著去劃下地盤,都是隨波逐流,但是阿芳,你能抗拒…
我的內心深處知道,如果有能力,我想寫作,但問題在於什麼也寫不出來,活在這樣沒有故事、沒有衝突、沒有信仰、沒有敵人、沒有立場的世紀未,提起筆只覺得一片枯竭,我只會讀書,讀書之外我不知道要以什麼來滋養,以什麼來成長。」

因為封閉,所以才想要突破,但又找不出力量。

《傷心咖啡店之歌》Pink Floyd-The Wall

幾年前讀完這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及「燕子」,被強烈的力道給衝擊後,以至於最新的「地底三萬呎」尚未有心裡準備去閱讀,這個理由挺怪的,不過我這人看書就是這樣,時機未到就不想去看(其實只是懶而已)。聽過作者大名已經很久了,但因為沒有很愛喝咖啡,所以常從書架上略過,會讀這本書也是巧合吧,人總會在某個時機上遇到該遇見的事,超初以為是什麼愛情小說,結果看完後久久不能自拔,又去看了「燕子」,也是被作者的功力給煞到。「傷歌」 (傷心咖啡店之歌的簡稱),是作者的處女作有些生澀,所設定的讀者群是如她當年一般,在刻板的工作機制內疲於生活的上班族,但推出後也受在學生大眾的歡迎。以我來說在學生及工作這二種時期各有不同體會,想當年(←人老了總愛想當年)遇見「傷歌」是唸大學,如今又過了幾年工作後再看「傷歌」,又有另番感受,少年不識愁滋味,當年的感受雖然強烈但只淡淡劃過。人從出生到7歲讀書,平均22、23歲出社會,有可能再出國唸書、進研究所深造,或是就一直在工作領域上累積年資直到退休,這個過程說起來漫長,可一眨眼就過了大半,而且從中學、高中、大學這段在學校唸書的日子,年輕又衝動的心靈往往是最壓抑煩躁,我喜歡看書但面對考試的教科書總提不上興趣,翻不到二頁心思就飛走了,總想著逃離現階段的處境,國中想快畢業唸高中,進了高中一晃眼又要聯考,被壓的又想快畢業,隨便上間大學,等上了大學又覺得仍被環境拘束了心靈,拖著拖著也畢業了,可到了社會上才發現沒有出類拔粹的能力鶴立雞群的話,又是是顆社會上的小螺絲釘,隨著社會運轉。當年的雄心萬丈變成一個青澀的夢想。自由往往是逃避的最好理由,我覺得不自由想要獨立「想過著自由的生活」,是很多人的夢想。
「傷歌」是主旨就如作者想探討都會人的對學業、工作、愛情、自我追尋等,用輕靈翔動的文筆描敘在傷心咖啡店一群人物的遭遇,很好看。除了公認的優點外,還有作者筆下人物皆清秀俊美,又過著浪漫灑脫的生活,這並不代表會陷入過於耽美自溺的唯美氣息,作者拿捏的尚有分寸,文中最超現實是塑造了岢海安如此納西瑟斯Narcissus般的人物,容貌智力家勢背景超於常人之上,透過他作者得以把現實過渡到夢幻中,也挺合我胃口。 其他人物也很出色,馬蒂與家人不親,總處在疏離尷尬的位置,小葉的痴情,吉兒的獨立聰穎,而其中的素園帶著幾分普通小民的寫照,最能貼近讀者的心理。

「傷心咖啡店是素園的祕密花園,到這花園逛逛,是素園美麗的解放…其實生活也沒有遭到必須放棄,其實素園要的也不多,只是希望偶爾能回到她的花園裡,感受生命中陽光的、遼闊的、如風一般的自由。」

海安就是在花園中憐影自顧的水仙花,看似灑脫實則為情所困,但也因他才能染上一層唯美神話的色彩,顯得虛幻迷離,小說情節除了故事描寫外,還藉由人物對話及馬蒂最後的旅程帶出存在主義、哲學思唯,老實說這部分算是「傷歌」內最艱澀的核心,我也有看沒有懂,可能再等十年才會了解吧,而作者書中所提到的三遍讀書法,更是困在死讀書人的一盞明燈,雖然我總是在三遍時就很難再難刻與書對話,可能再等十年也才會了解吧,而所謂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是小葉在咖啡店常放的搖滾樂,其中最常提到就是Pink Floyd的中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此歌,雖然很經典,聞絃歌而知雅意,這些歌多少也代表書中人的不平而鳴的心境對照。雖然人生如滄海一粟。人的意義究竟為何,我想不論想做何事都要把握當下,既便是日常平凡的生活仍有其價值,人生就是從那些日子推積起來,而你到死之前的那一刻仍是活著,所以作者才會說重要的不在結果,而是在過程,就算生活再無趣乏味,仍是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