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大要:自小被欺負的「蚊子」(趙又廷飾)轉學來到萬華,結識了廟口角頭老大Gata之子「志龍」(鳳小岳飾)、副手軍師「和尚」(阮經天飾)、天生打手「白猴」(蔡昌憲飾)和膽小怕事的「阿伯」(黃鐙輝飾)拜把組成「太子幫」。原本像校園喜劇的惡搞kuso,但在一次失手弄死小混混後,「和尚」出面頂罪,五人被送上山,名為處罰實為鍛鍊,下山後發現艋舺各角頭將要變天,也牽連了各人的命運…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 情不自禁愛上你 I Could Never Be Your Woman(2008)》蘿莉.老梗.比佛利
一開始因為是想看充滿靈氣又可愛的蘿莉Saoirse ronan,加上也想看點輕鬆小品的電影,所以就選這片女大男小的喜劇來看,內容是電視製作人蘿西(Michelle Pfeiffer飾),離過婚的單身熟女,還有一個青春期的女兒伊絲(Saoirse ronan飾),母女倆就像好朋友一樣,各自幫對方的戀愛問題出主意。電影在開頭點出年齡對女人的重要性,三不五時還會出現一個像時間精靈跟女主角蘿西對話,因為蘿西談的是一場姊弟戀也算上司與下屬的戀情吧,一個製作人一個演員,而且背景就在好萊塢,說不出的熟悉親切感,會想起時代的時淚「飛越比佛利」(?),而且導演Amy Heckerling也正是把Jane Austen 的「Emma 」拍成在比佛利的YA校園喜劇「獨領風騷Clueless(1995)」,當年演「獨領風騷」的Josh(Mr. Knightley)的Paul Rudd,再度與導演合作。電影有點像虛構影集「yougo girl」半入門手冊,微諷刺娛樂圈生態,又滿足大眾的好奇心。基本上演員的化學作用挺歡樂,男女主角的愛情戲大多是快轉掉,兩人都有裝年輕,但查了一下「貓女」Michelle Pfeiffer的年齡被有驚嚇到,雖然她老給人一種勢利的金髮美女,沒想到這部片裡挺好感的,尤其是跟前夫、男友「布魯斯威利、艾希頓庫奇、黛咪摩爾」的那段梗到我笑點,老梗還有像「畢業生」魯賓遜太太、「莎朗史東、蘇珊莎蘭登、梅格萊恩、艾瑪.湯普遜到雪兒」只能說導演婊起好萊塢一點也沒手軟。大概是配角們很歡樂,女兒的戲份有點被吃掉,最後其實「贖罪」本人還沒看,就先被Saoirse ronan這張劇照給萌了。
《冰刀雙人組(2007)》華麗娘炮雙人組
有天在某處看到寫得很好笑又精闢的介紹,就興緻勃勃地找來看,果真掃中笑點,應該也橫掃了一堆腐人。只能說這部兄弟幫「Frat Pack」參與,Ben Stiller監製的片,很精準地玩弄花式溜冰的男男笑點,老實說兄弟幫那伙人也滿三姑六婆的,老愛跑去別人的場子,像這部還有路人威爾森Luke Wilson客串,每次看到這群演員跑來跑去的片子,多少會注意一下但也不是很著迷。電影開頭分別介紹主角孤狼Charles Michael (Will Ferrell飾),與天才神童之稱的Jimmy MacElroy(Jon Heder飾),出身經過和彼此的瑜亮情結(?),和後來聯手組成男子雙人組,重回溜冰界共享一面金牌。因為有娘到不行的Jon Heder和癡肥白爛的Will Ferrell,兩個笨蛋情侶在閃光吧(但是我很愛),還有一堆亂入的配角,迷戀Jimmy的變態粉絲,那對兄妹溜冰雙人組,鐵蓮花祕技很威,還有兩隻吉祥物的,笑梗都在低級耍賤看了很歡樂。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那山那人那狗(2001)》那山那谷我的家(誤)
當年劉燁以「藍宇」得到金馬獎時,挺讓人激奮但遺憾不是和胡軍一起拿下影帝。「藍宇」源自於網路小說「北京之秋」或「北京故事」,雖然主角是死了沒錯,但原作者似乎在多年又寫了真實性不可考的續集,但就是個大狗尾,把死的人還弄活轉得很硬,原本讀「北京故事」時覺挺真實的,後來被續集推翻後整個崩壞掉了。其實本篇是要說劉大影帝的處女作(?),還正值清新可口的花樣年華,好像是在翻高中時的東西,發現有一張學校發《那山那人那狗》的優待票,但一次也沒去看過,因為這票根設計的一片慘綠呀,心中的os是:有點恐怖毛毛的,後來知道了才不是那麼一回事。此片英文片名「Postmen in the Mountains」(山裡的郵差),翻的簡單直白,原著小說《那山那人那狗》是彭見明的短篇故事集中,一篇只有薄薄幾頁的故事,拍得挺樸實動人,尤其風景十分浪漫蒼鬱。內容大要是即將退休的鄉郵員(滕汝駿飾),要由唯一的兒子(劉燁飾)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對兒子第一次出發當天放心不下,於是帶著長年跟隨的黃狗,陪著兒子走一趟三天二夜的送信之旅。從開頭二人微微陌生的尷尬,父親沿路交代該注意的細節,和山裡的居民真誠的迎接,使父與子重新認識彼此和交接了互相的工作,兒子接替父親的鄉郵員,父親承擔兒子在家照顧母親的工作。母親是父親青年時在山裡送信遇上的,而這次的送信之旅,兒子也同樣遇上一位紅花般的少女(陳好飾),父親一面回憶起當年與母親相識的經過,一面流露對山裡的不捨…真要說什麼感想的話,彆扭兒子的旁白很可愛,還有劉燁那雙眼睛真誘人,雖是如此純樸優美的電影,但在某處曾看見有人說,此片有美化中共的意味,所以留心地找一找,似乎真有那麼一點。兒:「咱們家一定得有個國家幹部。」(捲舌腔)
《白城魔鬼》魔鬼/上帝藏在細節裡
自從1851年英國倫敦舉行首屆萬國博覽會,顯示強大國力和先進的科技成果,更影響了現代設計的發展,第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場地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出自園藝師Joseph Paxton的設計,利用建造溫室的技巧解決了場地必需快速完工的難題,以鋼鐵為骨,玻璃為外皮,巨大又輕巧的空間,裡面卻充斥著粗俗不堪、大量生產的展示品,使William Morris(1834-1896)開始鼓吹工藝美術運動(Art & Craft Movement),抵制工業產品提倡手工藝。在歐洲當時流行的是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一種強調自然植物、纖長的曲線形態,到了1889年法國巴黎博覽會的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雖然只個為了建築(v.)而建築(adj)的建築(n.),除了當作紀念物、通訊塔或登高望遠,並沒有太多的功能,但它使鋼鐵的運用到達一個新的美學境界,建築師不斷探索新的發明、材料、技術、美學等運用。但新藝術風格並未波汲到十九世紀末的美國,雖然源自舊世界的孕化,但因位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新大陸,而極少受到外在干擾。位在五大湖區的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大都會區,1871年的一場大火幾乎燒毀大半個芝加哥,那時災後重建是在時間和金錢的壓力下展開,建築物更要求防火、節能、有效率的使用。十九世紀末由於地價飆漲、電梯的改良和大型商業辦公室的需求,摩天大樓(Skyscraper)興起於芝加哥和紐約市,紐約曼哈頓島上密集的摩天大樓,是建造在一片堅固的岩石層上,地樁直接打入岩盤裡,而芝加哥的地層卻是在一片含水的溼泥上,建築師為了克刻服種種困難,想出入了浮式基礎(Floating Foundation)、鋼鐵混凝土的柱樑結構取代以往的磚石承重牆設計,使建築高度愈升愈高、裝飾愈來愈少,建築美學伺服於商業資本家底下,出現簡潔明快的風格,其中芝加哥學派的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更發表「形隨機能而生」創新的言論,似乎將蘊釀起一股新風潮,但隨之而來的博覽會使得歷史走向另一個方向。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做愛》《逃》亞洲二部曲 Faire I` Amour/Fuir
「….簡直像法國電影,剛開始的15分鐘,兩人邂逅、做愛,剩下的1小時45分鐘都在吵架。」 小野裕介/西洋古董洋果子店
法國人真是個謎一般的生物,作者Jean-Philippe Toussaint明明是比利時人(重複),描寫性愛場面的口吻毫不扭捏,也不故作煽情,但看見如此直白的文字,難免會尷尬,畢竟這是兩個人的事,無關他人,誠如推薦序所說的,這次的亞洲二部曲,作者一改之前事不關已的口吻,用力地牽引讀者進入他與女主角之間的愛情,為的是要見證這場糾纏不清的關係,或者意有所指想傳遞什麼意念?!不過必需得明白地說,這幾本書已不是我能理解的範圍了,但還是寫一下重點摘要以免日後忘記。《做愛》開始於主角準備了一罐鹽酸在身邊,並跟隨仍在曖昧不清的狀態的女友瑪麗前往東京,為的是協助瑪麗設計的當代藝術展覽,過重的行李與時差使兩人疲備不堪,但他們在投宿飯店做愛卻被外來的訊息干擾,中斷的性愛使兩人發生爭吵分開,又在大廳相遇而漫遊於東京的街頭,大雪紛飛的冬夜和黎明時分的鐵道天橋上的地震,對映的是他與瑪麗若即若離的關係,隔日兩人與日本參展人員來到品川藝術館討論,主角逃離東京前去京都,在友人貝拉納日式房舍中生了場病,幾天後主角打電話聯係瑪麗並重回東京,闖入閉館狀態的品川藝術館,將那罐鹽酸倒在一朵孤零零的小白花上。
而《逃》雖然是接續在《做愛》,但是它的時間是在主角與瑪麗分手幾個月前的夏季,所以開頭「我跟瑪麗真的就這麼結束了嗎?」那句接下來的內容,應該算是回憶的過去式,那時主角飛往中國上海,替瑪麗交一包在牛皮紙袋的美金,給一位叫做張向智的中國客戶,在機場時張向智反而先給他一隻手機,爾後帶他去旅館投宿,幾天後張向智邀他去看一個藝術預展並遇見李琪,兩人約定同去北京,但在車站時張向智突然出現,三人搭上開往北京的夜車,在火車上主角與李琪若有似無的調情愛撫時,瑪麗突然打越洋手機給主角,並告知她父親過世的消息,三人到達北京後投宿用餐,李琪安排張向智帶主角遊覽北京,張向智在髒亂混亂的老城裡買了一台摩托車代步,當夜在一家保齡球館與李琪碰面,但一通神祕的手機鈴聲響起,三人匆忙地騎上機車,在北京的街頭裡逃亡,主角茫然地跟著張李二人又莫名地分手,爾後主角獨自回到巴黎,並打算前去厄爾巴島(Elbe)參加瑪麗父親的葬禮,瑪麗穿著一身騎馬裝,主角與瑪麗在陽光明媚的島上漫遊,最後兩人在地中海中相擁而泣(不是殉情)。
所以這一對法國情侶,在作者筆下的男女關係,女方大多強勢主動,有種「草食男vs.肉食女」的感覺,而此套書的瑪麗更常用上優雅、冷淡、高貴、挑釁等字眼,令人折服的盛氣凜然,這種女強男弱的關係,究竟為什麼會分手,作者又把場景拉至近年來興起的亞洲,當西方遇上東方,一個東京一個北京,遇上台灣人見怪不怪的地震,以及中國最高政權的所在地,繁華忙碌的東京和擁擠混亂的北京,這二個城市都具有一種巨大能量,顯然替男女主角貧瘠死去的愛情,再注入了些推進的動力。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先生》圖森二部曲 Monsieur
「先生」的內容大要,主角年約29歲,有一份位階甚高的職業,並且住在未婚妻家中,某日無緣故被人弄傷手腕,請假去坎城休養幾天,當尚未成年的未婚妻另結新歡,「先生」不得不搬到另一處住所時,卻被鄰居強邀共同撰寫一本礦物學的著作,並與鄰居受邀到一位金髮女子的家中度周末,回到巴黎後「先生」幫忙看顧哥哥的雙胞胎侄女,又在咖啡店被兩位研究歷史的客人搭訕,「先生」試圖搬家但又重回此居所,為了避開鄰居的糾纏,他帶了把椅子到屋頂看著天空,回想結識未婚妻安娜.勃魯哈特的經過。此書讀完自覺隱約有種的幽默感,比起另外兩本書的主角,「先生」更常陷入一種荒謬尷尬的情景裡,例被陌生人糾纏不清等…而「先生」總是不冷不熱回應說:人啊,都是一樣的。另外要說本書為作者目前沒有寫到性交的一本作品,法國人一向不避忌床戲(?!)其實Jean-Philippe Toussaint是比利時人(跟白羅一樣),他描寫性愛場面的口吻就只是性愛,不像有些情色文學中H是必需的殺必死,但本書也是有露點、自瀆的描寫,但讀起頗為滑稽無奈。「浴室」、「先生」和「照相機」三本主角的形象,給人消極退縮的形象又常聯想到水,不知是作者否有引申老子道德經的思想。
薛丁格(註:Erwin Schrodinger,奧地利物理學家)的實驗,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實驗:有人把一隻貓放進一間緊閉的房間,裡面有一小瓶氰化鉀和一個檢測器,在檢測器裡有一種不穩定的放射性原子,只要原子一發生裂變,檢測器就會觸動一個裝置將玻璃瓶打碎,然後貓就會死去(人啊,都是一樣的)。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並沒有。因為那種原子在一個小時之內發生裂變的可能性是一半對一半,所以問題是:六十分鐘之後,那隻貓是活還是死?牠不是死就是活,不是嗎?但是,根據哥本哈根(Copenhague)的解釋,一小時過去之後,那貓就處於一種虛無縹緲的境地,牠有百分之五十活的機會,也有百分之五十死的可能。你會說,可以去看一看,了解一下,看上一眼不會將牠看死,牠如果死了也不會將牠看活。但是,根據哥本哈根的說法,只要看了牠一眼,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對牠所處狀態的數學描述,使牠從虛無縹緲的境界進入一種新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牠或者是活著,或者是死去,這得要看情況。
撇開那些少有的、短暫的思想不談(它們還沒有形成就在他的腦海裡消失了),先生願意順著他的思路去思考,這時他就不再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不知道向東還是向西。從前,他或許很可能表現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實體,可惜是兩個抽象的實體,各個方面都截然分開。其中之一就是他自已,是靜止的,一直都相當愜意的;另一個是時間,在他身上運動著。而現在他心中出現了這樣的念頭,即不存在兩個實體,只有一個實體,這就是他無法抗拒的、現在正將他帶走的廣闊的運動。
在獵戶星座的附近,夜空一片純淨,大雨過後顯得特別開闊。先生站他的椅子旁邊,久久地注視著天空,漸漸地,他感到自已融入了夜空中,現在他只看到由各個星座的點和線連成的網。在他的腦海裡,天空變成了一張巨大的地下鐵路線圖,在他的頭頂上閃閃發光。於是先生坐下來。他毫不困難地找到了天狼星,再從那裡出發,他的目光掠向蒙巴斯迎客星,經過塞夫勒-巴比倫星,在貝特格斯星那裡稍作停留,最後到達他想要找的奧德翁星座…..就是那裡,在先生的腦海裡,總是籠罩著那一片夜空的星光….現在,先生的周遭已成了黑夜。他坐在椅子上動也不動,頭部後仰,他重新將目光投向無限的蒼穹,將思想集中在彎曲的地平線上。他呼吸平靜,用思想越過整個夜空,遠遠地進入宇宙記憶的深處,一直到天涯盡頭的光輝。當先生達到不動心境界的時候,腦海中便不再有任何思想湧動,他的腦海就是世界-這是他召之即來的世界。
《照相機》圖森三部曲 L`Appareil-Photo
一開頭主角出現在一間駕駛學校的辦公室,試圖報名參加訓練課程,但花了好幾天準備手續及文件,並結識辦公室裡的接待小姐。主角突然飛往米蘭並東奔西走,故腳上起了老繭而治療,回到巴黎又與接待小姐一同駕車去瓦斯站時,在附近的公廁裡想起曾上過的駕駛課,兩人無功折返回駕駛學校,遇見了帕絲凱爾的父親,他提議一同去凱戴爾(Creteil)換瓦斯瓶,卻遇上大雨而車子拋錨,三人只能步行搭地鐵回去,隔天主角與帕絲凱爾同赴倫敦遊玩,在渡船的餐廳上撿到一只照相機,爾後把它扔入大海,回到巴黎後主角把底片沖洗出來,某夜在陌生的車站錯過火車,試圖獨自步行回巴黎,在荒僻的郊外打公共電話給帕絲凱爾… 如果只是想看故事的人最好回避,不然這種故事可能會悶死人,根據此書後面附錄說:「浴室」、「先生」和「照相機」三本主角涉及同一個人一生的不同時期的故事,「照相機」雖是最後一本但本書主角比前面二個年紀更輕,但也更冷漠,主角身俱不明因素的旅行癖,常使他莫名地身處異地,抽離現實。「浴室」和「先生」的內容至少還有描寫主角在家的個人行為,而「照相機」的主角似乎一出現就依附在駕駛學校結識的女友,無論隌她取瓦斯、接小孩或出遊,都缺乏自由意志,但是整個人心不在焉的狀態,相當疏離又捉摸不定的感覺,比起前二本此書比較不吸引我。
我認為思想是一條流動的河,最好不去打擾它,讓它在不知道自已流動的情況下,像鮮花那樣盛開,自然地分解成為無數美妙的支流,最後又神祕地匯聚成一個不動的、逐漸消失的點。如果我們高興的話,要在中途將某一種思想單獨地分開,將它仔細察看,翻來覆去地認真觀察,我們會懷抱一種期望,會將它在心中反覆推敲,就像對付一塊雕塑用的泥團一樣。但是,我們為什麼往往不這樣做?因為接著要將它明確地表達出來時,卻又會令人失望;就像化學中沈澱作用,絮凝回應越使得奇蹟顯現,化學的沈澱就越是顯得可憐和微不足道,而如同實驗用的玻璃抹片上一點小小的塵埃似的沈澱物。是的,所以寧可這樣讓思想平靜安詳地忙於流動,寧可這樣裝出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輕輕地受到喁喁細雨的催眠,無聲無息地走向對現實真諦的體認。不管怎麼說,這就是目前我的行為準則。
在這個半明半暗的亭子裡,我已經坐了好一會兒。我將圓凳調整到合適的高度,但並不急於將硬幣投進自動相機裡。我感到此刻正是思考問題的最佳時機。幾分鐘之前,在港口車站的月台上,我看到了探照燈的光束中雨點落下的情景,在這片燈光照射出來的空間裡,我想像著雨點降落到世界上的這個地方,是一個封閉的空間,但又是一個沒有物質界限的空間,就像羅斯科(註:Mark Rothko,1903-1970,出生於俄國的猶太人,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畫的沒有輪廓線的開敞的波紋曲線圖。雨被狂風捲著,在我的想像中,它們從明亮的光柱落進鄰近的黑暗中,你無法確定黑暗與光明之間的那條明確的界線,這雨就像思想的流動,一會兒它在光明中定格,而同時又消失在黑暗中,如此反覆無窮。思想如果不是這樣,如何叫思想呢?思想本身的過程是美的,對,那就是思想的流動,還有它遠離塵囂的喁喁細語。要是你想讓思想停頓下來,將它的內容表達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就會產生如何說、如何說不出口之類的難題;就等於要把無法捉摸的輪廓線的波紋曲線圖描繪出來一樣,那是無法做到的;也等於指縫之間留不住水;等於水滴無法倖免於烈焰的燃燒一樣。
《浴室》圖森首部曲 La Salle de Bain
在2006年一出版此書,就決定買下它,可能是因為封面、文案或者書名吸引人,之後又出了《先生》、《照相機》稱為「圖森三部曲」,還有之後的《做愛》和《逃》合稱「亞洲二部曲」,雖然作者還有不少作品,但不知出版社會不會再繼續發行。《浴室》是Jean-Philippe Toussaint在1985年就出版的書,而台灣卻遲了21年後才引進,換言之就像在夜空中看見星星的光芒,有些已是幾百光年前發出的光線,可能當看見星光時,那顆星已不存在,所以在作者20幾年前的作品與現在的想法是否還相同,或是有所修正,對於這種作品的時間落差總是很感嘆。作者據說每年有四個月在法國科西嘉島,一個只有25人居住的小村莊的「孤獨創作」。這本《浴室》內容情節大要是主角為一個27歲整天躺在浴缸的男人,同居女友愛德蒙松則每天在一家畫廊工作半天,他的女友及母親希望他得出來走走,一封來自奧地利大使館的邀請函,似乎使他走出了浴室,但仍獨自回想生活種種場景、上一對房客的對話及宴請剛搬進來時的客人,有天家裡出現了不速之客打擾他與女友的生活,所以他去了威尼斯,沒有目的、隨意找了間旅館投宿,就像孤寂的異鄉客,他怡然自得地旅居在威尼斯(因為是威尼斯呀),後來忍不住與女友聯係,要她從巴黎來找他,兩人在威尼斯反而更少見面,後來因故發生意外愛德蒙松(他的愛)回巴黎去了,主角也在異鄉生了場病搬進醫院,結識醫生夫婦,最後回到巴黎,又關進浴室裡,但一封來自奧地利大使館的信,又使他走出了浴室。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山居歲月》誤讀彼得梅爾
此書最適合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讀Peter Mayle筆下的普羅旺斯,若讀著讀著睡覺了,可能還會做個有薰衣草味的夢。當年剛上高中又年幼無知的我,因為學校開了一份書單,就到處去問親朋好友有沒有這些書,好像忘了有圖書館這種東西,然而我姊的朋友剛好說有一本,才這樣認識了《山居歲月》,看完後愛不釋手。後來才發現書單上列的書,其實是余秋雨寫的《山居筆記》,倒頭來書單上列出來的書,好像沒看完幾本,最沒想到會誤打誤撞,看了一本幽默迷人的好書。第一次看時還挺疑惑,此書算是小說嗎,那時覺得小說就是應該要有完整的故事及虛擬的人物等,但那時讀了《山居歲月》後,明白也是有寫成半擬真體裁格式的小說,可見之前的眼界多狹窄。主角應該是筆者及他的妻子,還有鄰居一家、裝修工人等,主要的情節大概就是那棟房子的整修進展。
Peter Mayle之後陸續沿用普羅旺斯的生活點滴,寫了許多散文集:《戀戀山城》、《重拾山居歲月》、《法國盛宴》…小說:《有求必應》、《追蹤塞尚》、《茴香酒店》其中《戀戀酒鄉》又被翻成電影《美好的一年A Good Year(2006)》,很明顯影射「A Year in Provence」,但主角是羅豬克洛所以沒啥興趣。當年的《山居歲月》甚至造成英美各地的人自更嚮往法國南部的地中海風情,作者因出版後大受歡迎不得不搬家,至今不知是否仍住在普羅旺斯。Peter Mayle的文字透出一股陽光味、食物的美味、村民聊天的戲謔還有種種趣事,看似平凡的鄉間即景,卻顯得生動詼諧,不過作者身為英國佬,又在廣告界多年,當然深知如何操弄文字,《山居歲月》原名:A Year in Provence普羅旺斯的一年,冬盡春來轉眼又一年,又依月份成12個章節,內容仍是以外來者的眼光,看著新鮮有趣的普羅旺斯,當然不忘英法互婊、又描寫一下法德互婊,再來婊最大的還是巴黎人,好像就巴黎最不受全法國歡迎,即使在英美此書賣到翻掉,法國人可能仍不為所動,而作者源源不絕的普羅旺斯式的文章,仍是可以吃定法國以外的人們。11年後作者又再續寫《重拾山居歲月》,這本書是由皇冠出版的,讀起來就沒那麼自然流暢,因為作者自已也推翻掉一些理念。所以少了些愉悅驚喜,讀到不甚了然時,還真只能無奈地聳上一聳肩大法。
但此書仍喚起許多人心裡那股想歸園田居的夢想。像我曾認真想過以後要過著隱居的生活,故考慮許多地點,深山裡、海邊、鄉間、市郊或者仍脫離不開都市的環境,也響往著地中海沿岸的普羅旺斯、義大利,但其實不管住在何處,仍脫離不了人呀。
Peter Mayle之後陸續沿用普羅旺斯的生活點滴,寫了許多散文集:《戀戀山城》、《重拾山居歲月》、《法國盛宴》…小說:《有求必應》、《追蹤塞尚》、《茴香酒店》其中《戀戀酒鄉》又被翻成電影《美好的一年A Good Year(2006)》,很明顯影射「A Year in Provence」,但主角是羅豬克洛所以沒啥興趣。當年的《山居歲月》甚至造成英美各地的人自更嚮往法國南部的地中海風情,作者因出版後大受歡迎不得不搬家,至今不知是否仍住在普羅旺斯。Peter Mayle的文字透出一股陽光味、食物的美味、村民聊天的戲謔還有種種趣事,看似平凡的鄉間即景,卻顯得生動詼諧,不過作者身為英國佬,又在廣告界多年,當然深知如何操弄文字,《山居歲月》原名:A Year in Provence普羅旺斯的一年,冬盡春來轉眼又一年,又依月份成12個章節,內容仍是以外來者的眼光,看著新鮮有趣的普羅旺斯,當然不忘英法互婊、又描寫一下法德互婊,再來婊最大的還是巴黎人,好像就巴黎最不受全法國歡迎,即使在英美此書賣到翻掉,法國人可能仍不為所動,而作者源源不絕的普羅旺斯式的文章,仍是可以吃定法國以外的人們。11年後作者又再續寫《重拾山居歲月》,這本書是由皇冠出版的,讀起來就沒那麼自然流暢,因為作者自已也推翻掉一些理念。所以少了些愉悅驚喜,讀到不甚了然時,還真只能無奈地聳上一聳肩大法。
但此書仍喚起許多人心裡那股想歸園田居的夢想。像我曾認真想過以後要過著隱居的生活,故考慮許多地點,深山裡、海邊、鄉間、市郊或者仍脫離不開都市的環境,也響往著地中海沿岸的普羅旺斯、義大利,但其實不管住在何處,仍脫離不了人呀。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