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眾神與野獸(1998)》Ian McKellen好威呀!!

眾神與野獸Gods And Monsters(1998),光聽片名就覺得很帥,很有意味,看了這部電影後,覺得伊安麥克連(Ian McKellen)更厲害,雖然早已在X-Man中他演的萬磁王了,但X-Man系列主角太多了,他的光芒容易被掩蓋,不過我是有看到在別人在文章中寫他演的萬磁王,大意就是:明明就是個一把年紀的老頭,還把萬磁王演的如此威風凜凜。

這部片的調性其實很明亮優雅,電影的角色不多,主要角色:主人、女僕、園丁,好電影的角色其實不用多,這樣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重點,而演員之間的張力也會更緊密。

內容在講一個同性戀導演退休後的生活,但他就是好萊塢三0年代的知名導演詹姆斯惠爾(James Whale,1896-1957),他拍出《科學怪人》、《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等電影。電影是從開始他在腦中風後回家休養後,女管家僱了一位園丁來照顧庭園的花木。布蘭登費雪(Brendan Fisher)飾演的就是園丁,其實布蘭登的臉看起來就很有喜感,他和那位忠心耿耿的老女僕形成一種化學作用,使這電影並不沈悶。但伊安麥克連該怎麼說才好-薑是老的辣,整部電影可說是他精彩的個人秀,他的演技收放自如,連他臉上每一根肌肉都在演戲,口白也很出色,說起話來就是不一樣。

因為電影中穿插了那二部科學怪人的片段,其實也就是精髓,還有導演的過去的回憶,它點出導演的心境轉折。而最後發現導演自溺在泳池的那段,澄藍透明的水與他安詳的面孔,襯托的非常優美,還有The Monsters與盲眼小提琴家的配樂,整個就是加分再加分。

右邊的日文海報設計的超有意境。
雖然恐怖片一向不是我的菜,但還是把那二部《科學怪人》、《科學怪人的新娘》,順便連原著也找來看。其實瑪麗雪萊所寫的科學怪人與詹姆斯惠爾拍的《科學怪人》不太一樣,但同樣經典,它在文學上的地位,就不用說了。科學怪人在電影上那麼經典,靠著就是James Whale塑造出來的形象,經典到有人專門惡搞,那二部科學怪人的內容,拍了一部新科學怪人,而眾神與野獸也是一部向導演致敬的片。不過最後我只是想說:伊安麥克連好厲害呀!!

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城南舊事》林海/ 林海音

記憶真是個可怕的東西,有些事情看似忘記了,卻會在某天突然在出現在面前,說起來,這些都是陳年往事了,與現在一點也不相干。

(不知去哪找那支廣告,加減聽一聽)
某年前的一支汽車廣告,已經忘了是哪一家拍的,而我只對廣告中的旋律有淡淡的印象,並不是十分深刻的,但我在上網搜尋時,無意間聽到了林海-流動的城市,才發現原來就是它。這真是給我莫名的感動,自然而然地就把林海的作品都找來聽聽。曲子都帶有點惆悵,甚至感傷,是”讓人又快樂又想流淚的音樂…”曹瑞原曹大導演如是說。

國中的國文課,是我上起來最輕鬆的課了,覺得很有意思,那時課本也設計的不錯,內容又不厚,裡面的插圖也畫得很有趣,可惜沒有留下來,而那時還有一種選修課本,內容較厚也比較廣泛,國外的名著也有幾篇(有一篇是莫泊桑的項鍊),現代文學會選較長一點文章,其中有好幾篇我都挺喜歡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林海音-城南舊事的一篇” 爸爸的花兒落了”出現在課本時,其實也不太記得是誰寫的,只知道內容是在講一個小女孩。當時的就像看故事書一樣地把課本看了又看。

過了這些年後,又再次遇見了城南舊事/林海,有冬陽、楊柳、下雪、花兒落了、城南舊事(組曲)等,聽起來寧靜悠遠,很適合在晚上聽。後來看了城南舊事/林海音,書中每篇故事說的瑣事舊聞,幾乎快是上世紀前的事了,帶著半假半真的虛構與寫實,作者說的這些童年回憶的主角們都離他而去。每個人的童年也都有過許多來來去去的人事物。有些記憶是模糊不清,有些卻是十分深刻,但都有可能會在某一天回到你的腦海中。

《善惡花園》迷死人的午夜花園


《善惡花園》約翰.伯蘭特/著,于而彥/譯,台灣商務,1999。所以謂的善惡花園其實就是墓園,外國人習慣把墓園整理像花園一樣美麗,像《巴黎我愛你》的拉謝斯神父墓園( Cimitière de père Lachaisei)還是觀光景點。

這書我常三不五時會拿出來看一看。這表示隨便打開到那一段都可以看下去。因為書裡是以作者(訪客)的觀點在描寫美國南方的城市-沙凡納(Savannah)的許多事件。就像是一串珍珠項鍊,藉由一篇篇小文章串起一座絕美的沙凡納。整本書感覺正是華麗繁複。內容又分成上下部,上部描寫在沙凡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下部是一個長達八年的槍案。書其實寫得很精彩,也被拍成電影過,賣點有年輕的裘德落。

電影叫做熱天午後的欲望地帶 (1997),又臭又長的片名,這但還算滿忠實的地呈現書中場景,導演也把電影的節奏加快了一點,因為照原著裡來拍,會顯得很亂,所以導演只挑了幾個重點情節來改編。本書的主角,也就是作者,是用第一人稱紀錄的方式,來把人物交談的對話轉述下來,沒有主角太多內心獨白,所以他就像是個引導者,帶著讀者去認識沙凡納,而那些只透過幾句對話,就能讓你感覺其性格的配角,才是本書迷人之處。

但電影的主角John(由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 飾),我認為導演是讓這個角色加入了更多個人情緒在裡面,這樣才能和其他角色有更互動。不過原著裡那種矯柔造作但不失優雅的老派氛圍,電影拍出的效果編排仍然有些刻意,不夠自然。

題外話:講到沙凡納,一直讓我聯想到台灣的某個城市,歷史所講的美國南方由興盛富裕,卻在南北戰爭後慢慢由北方所取代。其實和台灣的歷史發展很像,可能是我想太多了。前幾年在台南鹽水住過一段日子,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再來有一說是四月津,也就是鹽水,曾繁榮一時的南方古城,當時興建鐵路時預計設立車站,但因為地方士紳認為會影響風水,所以改設在新營,都市發展也逐漸就取而代之,然而台灣南部乍看之下雖然荒漠卻有一種野性、古老的生命力,那是在台北、東區等所沒有的。

《Howl's Moving Castle》≠霍爾的移動城堡

《魔幻城堡》Diana Wynne Jones /著,柯翠園/譯,尖端
這本書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第一次看覺得寫得有點亂,很多伏筆都藏在細節裡,不仔細看,就會一頭霧水,看後感想是加了糖的奇幻故事。

以我看過的奇幻小說來說,這些故事的背景,有像《魔戒》、《地海系列》是完全架空的世界;有像《哈利波特》,在現實的生活中,但利用魔法掩人耳目;還有像《納尼亞》、《魔幻城堡》,利用某種通道連接不同時空。故事內容通常是主角→進入異世界→拜師學藝→旅行冒險…等進行下去。

而《魔幻城堡》是從對立面從中切入,作者先從女主角蘇菲來寫,開頭就先鋪陳了蘇菲一家人的性格背景。她還有二位和她同樣出色的妹妹。而蘇菲本身也帶著魔法天賦,但她一直不承認,就在她認為要一輩子在帽店工作時,卻因誤會被荒地女巫下了咒,離家出走後,來到了移動城堡,遇到了火魔卡西法和極度自戀的霍爾巫師。

霍爾的設定就是從現實世界來到印格利→拜師學藝→成為巫師,但是中間的過程,書裡只輕輕帶過去,連霍爾的授業恩師也很快領便當,顯然作者只是把魔法當成用來推動劇情的香料,並不想讓它成為主菜。作者只想端上一道可口美味的家常小菜。

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魔幻城堡》令我想起這句話。每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只有在自已的家裡才會最安心,而生活在同個屋簷下就是一家人。對蘇菲來說,霍爾讓她在移動城堡住下,就是認可她是他的家人了,雖然蘇菲和霍爾老是在吵吵鬧鬧,但也只有家人才能如此直言無忌。

那座有四扇門的魔法城堡,每扇門通向一個不同的時空。也是這座移動城堡吸引了生活一成不變的蘇菲。城堡有一扇門是通向霍爾的家鄉,也就英國的威爾斯,在那裡霍爾是被家裡視為游手好閒、普通的年輕人,在印格利卻是皇家巫師。威爾斯是和書中故事處於平行的兩個時空,作者完全沒說霍爾是如何來到印格利,這一點真的讓我非常好奇,也非常疑惑。

因為沒有心,所以四處追求女孩子(吃女孩子的心臟),卻又無法給予承諾的霍爾巫師,不小心招惹到荒地女巫後,就一直四處逃避。直到蘇菲出現後,火魔卡西法要求蘇菲幫他解除契約,並給了幾個暗示。作者很喜歡把暗示的寫在細節裡,像卡西法的第一個暗示可能就是藏在這二句話。

「溫泉在哪裡?」蘇菲問道
「大多在避難港的沼澤底下」卡西法說
卡西法的第二個暗示就很明顯了,
「…如果他真的抓到那顆流星,他要難過的事還多著呢!而妳…」
卡西法伸了個懶腰,火光閃動著,直上煙囪。「幹嘛這麼這麼生氣?」它說:「你自己不也抓了一個?」
故事裡還隱藏著很多伏筆,真得要多看幾遍才會明白。

相比之下宮崎駿改編的動畫-霍爾的移動城堡就是另一種風格了。前半段編的還不錯挺歡樂,後半段的劇情,但是說真的編得不太好。原著的每個角色像是一個交織的網子,但被改編之後,角色之間的關連就被切斷了,又沒能再編成另一張網,所以人物之間互不相干。

尤其荒地女巫的轉變,失去魔法後被蘇菲收留,最後還快樂的生活在一起?雖然宮崎駿的電影常出現老奶奶這類型的角色,但就要如此改編嗎?還摻入了戰爭等場景,演得就像亂世佳人一樣,整個就是不搭。

《秋葉原@DEEP》御宅族好耶!

石田衣良是《池袋西口公園》系列的作者,這部書所改編的日劇池袋西口公園,還滿成功的。《秋葉原@DEEP》描述的就是御宅族的發源地秋葉原,書裡內容是用倒敘法來寫,旁白就是擬人化的搜尋引擊「CROOK」。同樣地本書也被改編成深夜劇和電影。二者都不太忠於原著,但其自拍出不同秋葉原@DEEP,談不上喜歡。因為它們對書內所描述的「CROOK」只發揮出十分之一的詮釋。真得要演可能也很困難,總不能一直長篇大論在講吧

我常常上維基百科去找東西,因為它在文章內的詞句,可以連到很多地方去,它會比goolge搜尋到的還更多。Goolge並不那麼好用,它有的只是數量龐大的網頁,但不精確。如果要精確的搜尋,就得到「進階搜尋」,但也沒好用到那去,Goolge也是可以找到一些東西,不過要花上一些工夫才行,Yahoo就別提了。而有時只是想搜尋一個很冷僻,模糊的字眼,那可能真要碰點運氣或是多花間去搜尋。

因為有時看書,或者是看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時,會順便把書裡提到的人、事、物等的訊息記下來,對一些特別感興趣的話,會再去搜尋它的資料,由此就找到很多有用的資訊。而這些資訊也會形成一張網,漸漸地幫你找到更多你想要的東西,這說起來有點玄。但我真得常碰到這情況,就像當在看某本書時,會發現裡面居然提到曾經念念不忘的懸念,懸念通常是在心裡想過幾下,就丟在腦後,模模糊糊的念頭,但當它就在不預期的情況下來到面前,彷彿像在一處沒想過的地方,找到你一直想找的東西。

《秋葉原@DEEP》在談的就是一個概念,一個人工智慧的搜尋引擊是如何形成的。它會順著你的思路,擬人化地搜尋。如果有一天當在網路上連接到一個新網頁,正是你想找的東西時,那份感動真是無以名狀。

《新小公主 A Little Princess (1995)》慘綠的蘿莉

以前有在第四台上看到新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 (1995)這電影,沒什麼特別印象。但最近看時突然發覺這部片出現的顏色用的很特別。

綠色的片頭、綠色的房子、綠色的校服,全都是深深淺淺的綠色。還有黃色,黃色的印度、黃色的娃娃、黃色的鞋子、黃色的花。尤其是把印度拍得跟烏托邦一樣,電影氣氛有如童話般的夢幻,當然也改編了部分情節。場景還從英國搬到了紐約,時間也改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小公主這個落難小姐的故事,卡通也播過,而電影會比原著更讓我喜歡,那就是原著仍有階級意識的存在,莎拉只是對僕人比較尊重客氣而已。但電影裡有好幾處嘗試突破階級意識的感覺,像是女校長的妹妹和送牛奶工私奔、最後莎拉把貝琪帶走並視為朋友,還讓女校長貶成掃煤工人。感覺真得很大快人心,不像書裡的莎拉真得很裝模作樣,一天到晚只會幻想自已是公主,如果書中沒有出現她父親的朋友,過了十幾年後,我想她也只能屈於現實吧。
移除選取文字的格式
老實說如果不是這部電影的導演艾方·柯朗索(Alfonso Cuarón),就是拍哈利波特之阿茲卡班的逃犯的導演,我可能也不會想要再去看這部片。

片頭開始莎拉想像的故事是遭到流放的王子遇到公主,在片中也代表了她與父親的遭遇,電影裡也用來呼應劇情。改編的中規中矩,最後還讓父親大難不死,大團圓的結局,削弱了悲慘氣氛。

《Casino Royale (1967)》 鐵金剛勇破皇家夜總會



這部片絕對不是那部拍得正經八百的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

雖然不討厭2006年拍的皇家夜總會,但看過目前21部007電影中,它也不是最高分的一部。而這部Casino Royale (1967) 是一部笑點不高的喜劇片,被歸類為外傳性質的007電影,但它也不是隨便拍拍就了事。007電影中該有的:特別的片頭、異國風情、龐德女郎、大爆炸…,光是演員陣容之強大,佈景之豪華,還有我認為最漂亮的龐德女郎烏蘇拉安德斯Ursula Andress,就夠吸引人了。

電影內容情節可以說是莫名其妙,難以描述的奇妙。這部片沿用許多007的公式來惡搞007,卻也推翻了007以往的印象。
首先龐德被塑造專情,不近女色的男人,住在Merewort Castle(很像圓形別莊)隱居,退休的龐德,被老上司M和其他情報單位CIA、KGB頭子勸他出山,結果龐德不從,M就把別墅給炸了。第二段是龐德去參加M的喪禮,結果被M的遺孀和一堆女兒包圍,還把M的遺孀迷得臨陣倒戈,這段覺得很無聊,因為人物太多又沒有重點又太冗長了。
第三段龐德回到軍機六處得知,世界各地的龐德都被消滅了,只剩下一個龐德的侄子吉米生死不卜(由伍倫艾迪飾演)。於是龐德決定要訓練新的龐德們,又得知那源源不絕的女特務們都是由柏林國際模特兒學院訓練出來的,於是龐德去找他的女兒-馬特,要她去滲透模特兒學院的機密。這段是我認為挺精彩的一段,尤其是女祕書挑選新人和龐德與女兒相會的那部分很有趣。
接下來新龐德與烏蘇拉安德斯一同去皇家夜總會與愛變魔術的老千西維對決獲勝而遭綁架,同時龐德的女兒也被人綁走,於是各路人馬大鬧皇家夜總會,發現幕後的主謀就是吉米-諾博士。整部片中穿插了許多莫名其妙的人物,尤其最後一後簡直是無主角狀態的混戰,正當不知如何結束時,就來個大爆炸,全部的人都上天堂高興地彈琴,而吉米-諾博士卻被吹下天堂。最後一幕還真是別出心裁地收尾,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劇中的龐德女郎,尤其是龐德的女兒-馬特和女祕書-Moneypenny都很漂亮,伍倫艾迪那種愛碎碎念的個人風格,把大反派吉米演得笨拙又狡猾 ,還有一些有趣的配角像是愛變魔術的老千和裝了電池的管家,令人感到趣味,真得是一部非常豪華的搞笑片。

《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 (1987) 》歷史並非一成不變


一部電影終究要看過才會知道好不好看。墨里斯的情人 (Maurice,1987)一部二十幾前年的片, 很久以前的印象只知道是一部休葛蘭演的同志電影,並沒有太多興趣,但在我看過此導演的《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後,我不得不稱讚起導演的手痕,同樣的原著作者、同樣的電影班底,把這二部E.M.Forster的作品(還有一部未看過的《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1910) ,拍成電影後調性是那麼的呼應,原著強化了電影,電影更能傳達出原著的氛圍,很少有小說改編成電影還能那麼精準。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優美的配樂,在一開場那蕩氣迴腸的旋律一出現時,就被吸引住了,簡直是加分加分再加分。那是個異常唯美的年代,也異常拘束,電影也拍細膩動人。

「那是一個愉快的地方,心理健壯的人可以在那裡任意去做他的工作,而受到最小的干擾。那是一個安靜的地方,擁有高貴的建築物和不可想像的美…….」
《銀色的月球》王大閎/著,通俗社,2008

墨利斯與克萊在劍橋相遇,或許是那裡的環境激發兩人的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在屬於他們的房間裡,他們的愛屬於劍橋。所以當墨里斯退學回家後,他們之間的愛逐漸消退。克萊被世俗眼光所支配,他不再愛著墨利斯,但仍希望他常來普德斯莊園做客,那是克萊婚後所繼承的莊園。在那裡墨里斯遇見了莊園的獵場看守人-亞歷士。

老舊的普德斯莊園位在樹林裡,像是被樹林包圍。森林深處發出一種神祕、誘惑的呼喚,充滿自然與野性,使墨里斯不斷想起他曾經做過的夢-一個朋友,一個一輩子跟你在一起的人。獵場看守人在夜色中巡視,像是在等待機會一樣,某夜他和墨利斯共有了,但社會地位的不同使兩人互相猜忌、懷疑彼此。他們約在大英博物館,兩人終於知道彼此相愛,但亞歷士將移民到阿根廷,墨利斯又再次失敗。在墨利斯去碼頭送行,亞歷士沒有出現,墨利斯知道亞歷士為他放棄他的新生活,墨利斯趕回普德斯莊園找亞歷士並且和克萊告別。

克萊不斷地追求精神式的戀愛,所以當墨利斯想進一步的發展,他退縮了。而亞歷士一開始就和墨里斯分享身體,他們愛是服從本能的欲望。在電影中有隱隱浮現的王爾德的影子是一位墨利斯的學長。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認為:
「排除誘惑的唯一方法是向他屈服。抗拒它,你會因為渴望那些得不到的東西而靈魂憔悴….」
「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的書。書只有寫得好與壞之分」。
他的的同性戀情,在英國是不容許的,而當時的社會造成轟動。克萊認為墨利斯與亞歷士相愛是不道德,但他不知道墨利斯追求的只是要一位朋友,一位能一輩子和他在一起的人。

最後一段是我覺得編改的最巧妙的一段,電影把墨利斯找亞歷士並且和克萊告別,這兩件事的時間順序做了更動,改成先去回克萊告別,再去湖邊的船屋找亞歷士。那一段墨利斯在夜色中走進樹林深處,彷彿要溶進森林中,他放棄了世俗。這段配樂也愈來愈緊促。當他來到湖邊船屋打開門後,發現亞歷士正在等他,旋律也舒緩了下來。電影最後一幕是克萊憶起墨利斯在劍橋的宿外在呼喚他,克萊一輩子也無法確定墨利斯是何時離開的,他再也不會和墨利斯相遇。

這三位主角無論是氣質和相貌都非常到位,尤其是年輕的亞歷士,長得真可口,飾演墨利斯的詹姆斯‧威比 (James Wilby),這演員的氣質溫文儒雅,將墨利斯既無奈又壓抑的心情,詮釋非常出色。

《昔日》童年之二

從國小六年級就是個鑰匙兒童,放學回家除了做功課之外,就是看電視,小孩子通常都是看美系卡通,有加菲貓、動物農場、特異功能組、地球超人、萬能麥斯…後來出現首華卡通台,常常放的日系卡通,銃夢、萬能文化貓娘、偶像防衛隊…竟然還有尾崎南的絕愛1989、小鷹和麻的羈絆、酷哥老師方程式,還有一些頗微妙的卡通,也領引我到不同人生方向,這些遙遠的兒時記趣,深藏在心裡。

現在想想首華台的導播其實是個腐女吧,還記得看了「絕愛1989」的預告片段常常放,不過我倒是沒啥印象它有播放過,另外多年後找到小鷹和麻的酷哥老師方程式的漫畫,發現一開始以為的老師x學生,結尾竟然倒轉了,當時覺得不可置信,伴我成長的回憶,發現童年崩壞的事實,這真是時代的時淚呀。不過那些古早的卡通就在當時白紙般的心靈染上了禁忌的花朵, 從那之後自然而然地會在報章雜誌上注意BL的訊息,小時候真是個美好的年代呀,現在的卡通台除了海棉寶寶還有什麼能看。

《昔日》童年之一

從小到大,搬了二次家,扔了不少東西。但有些一直跟著我到現在,還殘留些許的童年印象的東西。

一條紅色的小棉被,這應該大部份的人都會有一條。我和我姊也都還留著各自的小棉被,雖然還不至於走到哪裡都要帶著,但留著它,就能讓我安心不少,這是新棉被無法取代的。
一塊鉛筆造型的橡皮擦,是小學同學送給我的。小學時大家很常共用文具,尤其橡皮擦借來借去就找不到了,而這一塊鉛筆橡皮擦,因為它很大塊而且不太好擦,所以至今留在我的抽屜裡。
最後還有『孩子的第一套學習文庫』和『少年兒童知識文庫』。這二套書,還是唸幼稚園時,有個推銷員上我家來推銷的,當時覺得真是太有趣了,便吵著要買它。往後每次有朋友來家裡,就會拿出來給大家看,連老師做家庭訪問也拿出來,其中有一本借給鄰居的小孩後也忘了,後來就少了一本,從此借書給別人我一定會記得。

《嘆》月夜


半夜真得是我們家的人精神最亢奮的時候,有事沒事都常1、2點才睡。尤其是這一二年來,真得常常在淩晨二點多上床睡覺,一直躺到淩晨三、四點都還是睡不覺。半夜真得是頭腦最清醒的時侯,黑暗中光是躺在床上,腦海中浮現了許多想法和感觸。所以我很常半夜爬起來看書或是寫筆記,留住那一閃而逝的靈感。

也不是每天都能如此晚眠,尤其是要早起的時候,睡不覺真得是很難受。一開始有助眠樂曲陪著入睡,最佳助睡曲:戲水/范宗沛,真得很好用,後來更擴大到郭德堡變奏曲/巴哈(顧爾德)。旦時間一久,最好用的就是睡前喝杯小酒啦,保証三分鐘見效(希望它最好別失靈了)。一開始是喝小酒就好了,後來愈變愈烈才持久,不然飄飄然不到一小時,就不飄了。




最想做的是夜遊,在有月亮的夜晚,四處遊蕩。但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只不過再也沒那麼安閒的時候!!

《首發》時代的眼淚


歷史對很多人來說,是個無聊沈悶的東西,我總是羞於開口說-我喜歡老事物。所以只能在這感嘆那些時代的眼淚,那些美好的年代。

看書到現在,也買了一整牆的書。但特別喜歡買舊書,新書反而不愛買,覺得舊書很有韻味。所以通常是到圖書館看書,看完書覺得意猶未盡的話,再去網路上搜尋這本書的資料,考慮一段時間再下手。
而買書通常會考慮:版本、排版、外觀。內容已經認可了,再來選擇的因素就是美觀不觀了,畢竟書是要看的,賞心悅目的書會讓人更愛不釋手。通常愈老的書愈多版本,尤其是世界文學名著,這幾乎每出版社都會有。仔細比較每家都還是同中求異,最好每種版本都盡量看過,看翻譯通不通順,排版、字體大小適不適中。不然買了一堆書結果只是擺著好看,卻沒拿起來看。

電影是我的另一個喜好。但我很少去電影院,最近一次是大約六年前。不過這也是有原因的,新片不太吸引我,老電影更能打動我。這也說不上為什麼,大概跟愈陳的酒愈香是一樣的道理吧!而且新電影裡常有些情節,很明顯就會有老電影的梗,沒看過還不知道用意是什麼。

所以在家裡就可以消磨很多時間。不爽的是大家老是說很宅很宅~,他們不知道做自已真正喜歡的事,是有多麼幸福~!!所以這裡就用來放我所喜愛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