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Street Spirit (Fade Out)》上昇下墜

 

 

凌空到最高點之後便是隨著地心引力下降,但力度夠的舞者往往能在上昇與下墜之間,神奇地停頓剎那,像是凝結在半空中一樣,雖然只有幾分之一秒的時間,舞蹈的意態瀟灑就在此處,這種境界為「騰」
《朱少麟/燕子》

MV的慢動作很難瞭解,無法完全體會,一年之末的結尾,99/100之間的一秒,沒啥意義,唯有停頓在上昇與下墜的一刻,剎那便是永恆。

雖然年復一年的跨年,但還是要講跟去年一樣的話,Thom&Jonny依然是神!!!!!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Maximilian Hecker》堅強脆弱



 

生命不是一再重復
多少時間是浪費的?
沒有多少事情是確定的?
零    如何破殼而出!
《脆弱/ Philippe Delerm》

一位德國歌手,一位法國作家,但覺得兩人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耽溺自已的氛圍,憂傷細膩的風格。我喜歡是冬夜裡蜷伏在棉被中,戴上耳機聆聽著Maximilian Hecker,好似快哭出來的輕柔嗓音,悄悄宣洩個人難以述說的脆弱。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蘇打綠 Sodagreen》紅花綠葉


《劍雨浮生》薩頂頂+青峰
詞:李木子 彭勃 薩頂頂 曲:薩頂頂 彭勃 

聽到這首歌後,我可以先《劍雨》加十分。不同於平常的男女合唱,兩人聲音辦別度極高,薩頂頂的民族風格,青峰真假音的混搭,共同加乘效應好聽。 
 

《被雨傷透》魏如萱+青峰
幾米「向左走向右走」音樂劇
詞:李格弟 曲:吳青峰 
魏如萱(娃娃)自然捲的前主唱,之前印象是聲音清甜悅耳
,結果我還在想是誰唱《被雨傷透》,沒想到是個非常成熟的女聲,而青峰唱得比較輕柔婉轉有隱約低調的張力。



《藍眼睛》張韶涵+青峰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張韶涵和青峰的聲音,穿透力強又能唱高音,加上弦樂助陣,兩個人抵得過千軍萬馬。

第一次聽到蘇打綠「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就覺得主唱很厲害,好像不管唱什麼都遊仞有餘,聲音有環場音效的感覺,大概就是所謂的穿透力吧!跟其他歌手合唱也十分出眾,尤其與女聲合唱的作品,反能襯托出來。其實我覺得他的聲音不算娘,只是鼻音重?

《Lag》突然想起George Michael



雖然聖誕節過了只是想提一下,那日吃中飯看到Last Christmas的新聞時,整桌同事都有反應,也在廣播聽到Darren Haye版本,然後才知道原唱是George Michael的「Wham」。


以前還滿喜歡一首George Michael的「Amazing」,然後就這樣突然想起,聽聽就好。

絕對伏特加Absolut Vodka



說來慚愧,blogger開張以來,點閱率最高的文章,竟然是一篇心血來潮的「英人琴酒London dry gin」,使人出乎意料又感慨,不知道是酒鬼多,還是因為圖片的關係,常常被搜尋到。反正要拼就來拼,再多一個「絕對伏特加Absolut Vodka」好了,如果好市多的琴酒賣完沒貨時,五大基酒的備選會買伏特加,無色無味的伏特加,通常搭配柳橙汁調成「螺絲起子」,而我喜歡葡萄柚汁調成的「鹹狗」,可是兩款材料挺麻煩,所以不常喝,好市多1公升/433(?)40%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Life》重拾/山居歲月/戀戀山城


《Provence》重拾/山居歲月/戀戀山城

之前也提過「普羅旺斯系列」與「托斯卡納系列」有很多相似之處,作者各有各的巧妙,就順便整理拿來比較一下,「山居歲月」內容對照12個月份順序,之後幾本書大多沒有特別連貫,時間也不太清楚。Peter Mayle把鄉間趣聞、逸事等信手拈來、生動幽默,Frances Mayes風格細膩、貼近真實生活寫照。Peter Mayle對自家的描述比較保守一點,關於房屋整修這件事,頂多是當作引子穿插在各章裡,而且也因出版後大受歡迎不得不搬家,早已不住當初的梅納村Menerbes,但據說現仍住在普羅旺斯的Lourmarin?相比之下Frances Mayes就聰明得多,加州跟義大利狡免三窟,除了巴摩蘇蘿,另置產一處可愛的小石屋,還花了極多篇章描寫房屋整修、佈置等家居雜記。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House & Garden》美麗/托斯卡尼豔陽下/帶回家(下)


所有真實棲居的空間,都含有「家」這個理念的本質。每當人類發覺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庇護所時,會在這方產生什麼樣的想像作用:我們會明白,想像力用無形的陰影築起了「高牆」讓自已置身於受庇護的幻象中…我們有理由以家屋為分析人類靈魂的工具,藉著回憶起「家屋」和「房間」,我們學習「安居demeurer」在我們自已裡面。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House & Garden》美麗/托斯卡尼豔陽下/帶回家(上)

 「遠眺湖景的巴摩蘇蘿/網路截圖」
巴摩蘇蘿Bramasolo《Garden》  
一共有五英畝土地,我們這片土地的大部分都被用來種橄欖樹、果樹、杏仁樹和葡萄樹,只有少數幾長條留給野花和岩石佔用。有兩層高層的梯田被用來種香草和蔬菜。房子坐落在一片長滿果樹和橄欖樹的山坡上,旁邊有一條白石子路通過,兩旁種滿絲柏樹。在白石子路上開了兩三公里以後,我們來到一條長長的、微陡的車道前面,首先出現的,是一個神龕,然後是一棟三層高的房子,與房子成垂直角度的主花園,其寬度大體與房子相當,而位於其上方和下方的梯田,寬度則大約是它的一半。由於我們的土地是由陡峭的梯田構成,所以花園也分割成幾個部份: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Tuscan》美麗/托斯卡尼豔陽下/帶回家

最初的印象是覺得《托斯卡尼豔陽下》跟Peter Mayle《山居歲月》很像,可說是女性版的《山居歲月》,不過一個在義大利托斯卡納;一個在法國普羅旺斯,但兩作者都以整修房屋,作為書裡的首要大綱,而且同樣很愛一直出版作品。早些年我嫌Frances Mayes寫得不夠幽默,沒有Peter Mayle的妙趣生動,有時候覺得作者細節寫太多,又沒有插圖。因為只是自己喜歡圖文並茂,有圖不一有真相,至少會加分;而細節描寫得太詳細具體,並非不好只是讀起來累人,例如當作者寫了「一朵美麗的紅花」:讀者可隨意想像各種紅色的花朵,但當作者描寫「一朵花瓣鑲著粉紅色的摺邊,很像芭蕾舞短裙,而且會散發出令人驚豔的檸檬香味的”保羅.內朗”玫瑰花」時,你就得想像成他描述的”保羅.內朗”玫瑰花。如果沒看過”保羅.內朗”玫瑰花長成怎樣! 亦不能隨便想像成別種花朵。《托斯卡尼豔陽下》、《美麗托斯卡尼》內容厚實不適宜作為床邊讀物,但它的缺點其實也是優點,因為作者本來就是當成托斯卡尼雜記在寫,又很有誠意地出了第三本圖文並茂的《把托斯卡尼帶回家》。三本書的內容都很豐富細膩,時間斷續相連十幾年,按內容分類整理附圖。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I've Seen It All》視之視而不見



I've Seen It All

I've seen it all, I have seen the trees,
I've seen the willow leaves dancing in the breeze
I've seen a friend killed by a friend,
And lives that were over before they were spent.
I've seen what I was - I know what I'll be
I've seen it all - there is no more to see!

You haven't seen elephants, kings or Peru!
I'm happy to say I had better to do
What about China? Have you seen the Great Wall?
All walls are great, if the roof doesn't fall!

And the man you will marry?
The home you will share?
To be honest, I really don't care...

You've never been to Niagara Falls?
I have seen water, its water, that's all...
The Eiffel Tower, the Empire State?
My pulse was as high on my very first date!
Your grandson's hand as he plays with your hair?
To be honest, I really don't care...

I've seen it all, I've seen the dark
I've seen the brightness in one little spark.
I've seen what I chose and I've seen what I need,
And that is enough, to want more would be greed.
I've seen what I was and I know what I'll be
I've seen it all - there is no more to see!

You've seen it all and all you have seen
You can always review on your own little screen
The light and the dark, the big and the small
Just keep in mind - you need no more at all
You've seen what you were and know what you'll be
You've seen it all - there is no more to see

這部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電影《在黑暗中漫舞 Dancer in the Dark(200)》,當年還有印象只是沒興趣,因為題材滿悲哀,MV是電影片段:歌舞片的形式,印象裡歌舞片應該是超級歡樂的電影類型,所以這部算是黑暗歌舞劇?Thom Yorke也是有眼病的缺陷(左眼),所以跟女主角碧玉Bjork,兩個神人的合作《I've Seen It All》,一聽之後驚覺曲調哀妙又顫慄不已,已經不知再該如何述說Thom Yorke的歌聲,多說亦枉然。

其實想發發牢騷,最近視力變差了,已很久沒增加度數了,因為還有很多計畫未完成,但用眼過度的下場,就是自已造成的惡果。另外以前看過瓊瑤「六個夢」,有三姊妹的故事,每個下場都很慘,有個念書狂讀到頭腦發燒,從此不能再看書,否則會失明什麼的,這段故事讓我非常害怕,每次看書頭昏目眩就會擔憂,深怕視力有一天會離去。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Sister My sister(1994)》我的姊姊妹妹


「Sister My Sister」,故事根據1933年法國勒芒Le Mans真實事件改編,一戶人家的女僕Papin姐妹謀殺了其雇主的妻子和女兒,因為手法很殘暴,而且命案後兇手被發現裸身相擁在床上,據說轟動法國,引起傭人工作時數太長,雇主與傭人階級的問題討論….這事件改編過電影好多次。所以產生興趣是之前「輕舔絲絨 Tipping The Velvet」的BBC電視劇,雖然還沒讀過Sarah Waters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同性戀小說,但歡愉誇張的表現手法,尺度之開明也讓我稱讚,因為女主角之一的Jodhi May很可愛,後來得知她曾演「Sister My Sister」這部電影,以為只是姊妹激情亂倫之類的文藝片,好奇看完之後覺得要去收驚了,不是亂倫的劇情很驚世駭俗,而是故事結尾的轉折,讓人感到難以言喻地恐怖。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孔雀鎮 Peacock(2010)》永遠孤單的平行線

衝著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的女裝,而看完了這部新片。演員還有風韻猶存的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年輕媽媽艾伦佩姬Ellen Page,兄貴警官喬許盧卡斯Josh Lucas,「Peacock」挺多綠葉來插花,表現都滿中規中矩,不過這部片還是看Cillian Murphy演技就夠了。電影裡的年代大約是50、60年代吧?所以充滿舊式的老氛圍,劇情人物也很簡單,所以輕易地看完,故事背景是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孔雀鎮Peacock,一次火車出軌的意外,衝撞進主角John Skillpa的家後,眾人發現一位神祕女子昏倒在後院,都以為這位自稱Emma的女人是John的妻子,但他們是永遠平行的兩個人格,共同存在於一個身體、一棟房子裡,只有在不同的時間才會切換人格…………….






「歡樂的美國小鎮」總覺是一個刻板印象,想來是看了「拿破崙炸藥」吧,目前像「戀戀情深」、「男孩別哭」、「神秘肌膚」等美國小鎮背景的片,其實都有點淡淡哀傷,此片也不例外。John從小在母親強力控制之下長大,好像有受虐啥的(電影沒說很清楚,長大後就是瘦弱蒼白、畏畏縮縮的銀行小職員,Emma在母親過世後出現,打理John的日常起居。雖然生活是由她來主導,但Emma從不對外出現,直到那件意外發生,蘇珊莎蘭登跑來對她說了一堆五四三,Emma開始 想要不一樣,或更強勢地去主導兩人的生活(?)John只想平靜單純地活著,而他不開心時會去湖邊丟石子,喜歡吃偷藏起來的巧克力糖,還有每天早上 Emma替他準備的早餐。所以當發生事故的那天,Emma沒有像平日打理好三餐,John似乎挺失望。當他鬧脾氣的隔天,看到桌上仍如往常一樣,擺著做好的早餐等他時,心裡應該是很高興的。但這時看了真得好黯然呀,後來只剩下Emma一個人,她終於吃到自已做的早餐時,心中不知道是感到自由,還是想到不能再替 John做早餐而愁悵? 其實John和Emma兩個人格,只有早餐時刻才有點共鳴。雖然平行線不相交,但永遠相伴隨,若讓平行的生活產生交集,要嘛破壞它,要不就是重合它,最後就只會剩下一條單獨的線。



Cillian Murphy的演技真得沒話說,除了扮相還有聲音的切換,John衰小的低沉聲、Emma輕柔的娘氣聲,都讓人真以為有兩個人格(廢話)。不過說實在,要看Cillian Murphy的女裝的話,還是去看「冥王星早餐」好了!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課堂電影院(五)》火爆浪子 Grease(1978)

有些片可能等上好幾年,不會產生興趣,也不會動念要加入必看片單,但有些時候老師們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的電影,其實都有它趣味的地方,在經歷過「鬼哭神號Poltergeist」、「鑽石宮Westworld」、「突變第三型The Thing」..的洗禮,那學期陸續又放了「聯航93」、「美麗拳王」、「鬼影」等,年代較新的片後,終於有天老師主動告訴我們,因為學期末又加上快畢業,這次會播放輕鬆應景的片子,但全班都很半信半疑,結果就看到了極年輕的John Travolta,大家的心裡才鬆了一口氣(?)不過心裡隱約印象,John Travolta年輕時好像演過一部恐怖片,還是疑心可能有後戲,但其實是我多慮了,美國校園YA片加上動不動就唱唱跳跳的歌舞片,電影裡小混混跟乖乖女談起純純的戀愛,很有喜感又大秀舞功,難怪當年很賣座也捧紅約翰去扶他先生,尤其是那年代的衣裝打扮、髮型用語,現在看來好古色古香,又勾起復古懷舊的氣氛,整個就很很歡樂,歡笑到每個人的表情一定很誇張,臉上都帶著大大的笑容,電影結尾大團圓合唱時,小混混跟乖乖女各自變換造型,原本才知道「追男仔」烏英與小南改變形象的梗,是出自「火爆浪子」,小時候對這段印象很深刻,因為有張學友在旁偷看聖經(不知是不是台詞),而滿喜歡這兩部改變形象的戲。那時確實感受到,老師想用一個Happy End做結束,但其實離畢業還有沉重的一年。照例看完此片,事後會去追查來龍去脈,一開始是我錯想成另一部「魔女嘉莉 Carrie(1976)」,因為John Travolta也有演一個小角色,更特地去看找來看,原本不打算要提恐怖片,結果又回到老路上,「火爆浪子」和「魔女嘉莉」都是YA片某類型的始祖吧! 有年輕的少男少女、校園舞會等…「魔女嘉莉」其實也滿好看,同樣的年代風格,不過一個結局走向歡樂,一個走向恐怖。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The Secret Garden (1993)》想要一座秘密花園!

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秘密花園」,小時候印象是來自卡通,所以當我看這部電影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哇~~好有英國味!!」這種相當於廢話的感想,完全忘了故事發生在英國,因為卡通好像很歡樂,但只記得有個叫卡蜜拉的吉卜賽女郎?整部卡通裡最神祕的好像就是她,結果長大後看原著發現沒有這角色。回到電影來,除了英國味之外,也有「Maurice(1987)」那種浪漫哀傷的氣氛,編劇加入不少更動,一開頭原著的印度大瘟疫改成地震、秘密花園的鑰匙地點不一樣…開場變成孤兒的瑪麗,年紀輕輕帶著冷硬不屑的神情,透出一股狠勁,但小蘿莉圓圓的臉蛋還是挺可愛的,接著女管家就上場領她回家了,其實大約知道故事的轉折,主要想看Maggie Smith,一開始討人厭後來也是一心為主,跟可愛小女僕也很有戲。

而且荒原上的大莊園、秘密花園的場景很棒,還有傳說中的美少年,以前完全不記得柯林父子,原著描述柯林有一雙長長的睫毛、大大的灰眼睛,沒想到電影真像故事寫的一樣,老實說男人的眼睛長得那麼好看,是一件很罪惡的事呀,可惜三要角之一的狄肯不夠壓場,戲份普通,不過長大後跑去演「The History Boys(2006)」,原著後段流於八股,而且稍嫌做作,電影改編更玄妙的心電感應,柯林父子設定成憂鬱大叔跟美少年兒子,讓人不自主地想腐,整個胡想亂想之後的劇情走向。柯林小小年紀就懂求婚、吃醋,雖然好壞參半,但是最後女主角整個被遺忘沒啥出場,全是父子閃光大相認,難怪電影很好心地把小蘿莉被冷落的心情點出來,總歸一句電影很好看,選角場景都很貼切,我也好想要一座秘密花園。



 

從小我就注意附近一棟公寓上,違章搭建的溫室似乎養著蘭花之類的盆栽,心中滿羨慕別人,可以在自家屋頂這樣弄,曾經夢想過創造自已的花園,嘗試當綠手指在陽台上種花,可是發芽後植物一直長不大,土裡反而冒出白色的蛆,害我不敢再試,後來頂多擺幾個觀賞的花盆。而且住在都市到處都有人,很難擁有一片土地上的秘密花園,只有放寒暑假回鄉下,小孩子三五結伴找個祕密基地,不管美醜彼此都覺再有趣不過,像這類的場所是一塊隱閉安詳的小天地,因為大自然生長的花花草草,終究不屬於人類的勢力範圍,而像「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花草怒放生長、自然活潑的生機,「花園」這個字眼,豢養花草以供人玩賞,人類在此受圍牆的保護感到安全,又可現自身控制的意志,法國凡爾塞的王家花園,就是太陽王路易十四展示王權的例證,一花一草全都修剪的一絲不苟,不過象徵性太強,不是效仿的對象。

小而隱密的庭園,屬於人類製造的產物,給人微帶扭屈又歡愉的意味,這是我喜歡「花園」的因素。比起來在城市行走時,留心人們擺弄的花木或是陽台露出的綠意,雖然粗生粗長雜亂無章,但是有趣貼近日常群眾,有些更動腦筋到屋頂上創造花園,先不探究「屋頂花園」是不是理所當然,既使腳下沒有土地,但頭頂至少有一片藍天,屋頂花園比較有隱閉的的意味,就像我從小注意到的蘭花溫室(?),掛滿的盆栽,光線透過浪板射入室內,幻想充滿淡淡昏黃迷濛的氣氛。而我很欣賞Le Corbusier的Carlos de Beistegui villa所傳達的精神,只看得到天空、凱旋門,很安靜而且獨立,雖然在巴黎但有大隱隱於市之超脫感。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Copeland》乍然相逢偶聞樂音


從一本書的封面,大概能猜測書的內容,但一張唱片的封面,其實和內容沒有絕對的關係,沒人說封面好看就代表音樂好聽,畢竟一個屬於視覺,一個屬於聽覺,但我仍是膚淺地先選封面漂亮的聽,理所當然像瞎貓捉老鼠一樣,沒頭沒腦到處尋尋覓覓,不過最近運氣還不錯也捉到一隻死老鼠,推薦「Copeland」這個樂團,雖然據說解散了,但我不太在意,因為本來就先被封面吸引住,也不是一聽鍾情,想說聽聽也無妨,只覺得挺順耳耐聽,幾張專輯水準很穩定均勻,好幾首歌曲令我喜歡。


主唱被形容有 "天使般的聲音",但天使的聲音如何?我沒有聽過!所以無法用「天使之音」描述,只能說他聲音很中性,很溫潤有像女聲但不娘?碰上低潮心情不好,聽著聽著也滿治癒,熟悉又陌生的聲音好像對你傾訴,很似曾相識但確實是第一次聽,而在YouTube上的現場live,聲音好像沒這麼純淨,可是這個樂團絕對有A+的評價。

Copeland-Sleep (Premix)

Copeland-Good Morning Fire Eater

Copeland- The Last Time He Saw Dorie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Ralph Towner & Echo Park》博客來的陰謀

很久很久以前曾收到博客來的一封信,大意就是感謝您的消費,而從你的喜好,推薦一些可能會感到興趣的商品,因為常從博客來買其他五四三,不過看過這封信後,對博客來推薦的書,大多提不起興趣,反而覺得它是從哪判斷出來我會有興趣呀,其實這也是根據一種消費者的Pattern模式,去選出這些商品組合,有點隨機但又隱隱產生巧合,至少我對於它推薦的音樂,有引起我的注意,但那多半是CD的封面很漂亮,才會想找來聽,真讓我下手買入也只有一張CD,而且也是三五年後了,所以博客來當時這個想拉客的策略,雖不中亦不遠矣。

Echo Park-日系輕音Advantage Lucy的聲音真得好日系,可是不是我的菜,雖然輕輕淡淡的音樂,聽起來就是舒服,想來有股夏日扶桑花的氣味,但終究沒讓我著迷,頂多有時低迴縈繞在心頭。

Ralph Towner / Time Line-時間線
Ralph Towner的音樂類型是我不喜歡的爵士樂(?)但三五年後我仍買了這張CD,大概就是封面和試聽很引人人勝,就想放縱這一回,雖然一張550元,對當時窮學生的我有點肉痛,不過幸好還是出手不然現在已搶購一空,只會獨念殘念,而真正擁有一張CD和網路下載到的音樂,還是有些不同,Ralph Towner以前還錯看成塔先生(Tower?) ,音樂實在太過乾淨,又像在雨中的異國公路駕車獨行,這封面像在疾行的車中隨拍的沿路風景,一閃而逝的景色,混濁濛昧不清的感覺,沒得在心頭留下什麼,我想它很適合在獨自行旅中,拿出來聆聽,才不會褻瀆了它疏離又遼遠的音符。

《The White Stripes & The Raconteurs》白線條與少年傷兵

The White Stripes - The hardest button to button


「The White Stripes」主唱Jack White的聲音一直有種神經質、尖銳感,既使像「Hotel Yorba」比較輕快的歌,也很難拭除此特色,可是他唱起「We're Going To Be Friends」又有種雲淡風輕的釋然感,配上「拿破崙炸藥」片頭也挺合拍,這個紅白雙人樂團主唱也另組新樂團,外國人這種分分合合,也玩出不少新花樣。不過「The Raconteurs」只出了一張專輯,而我也只對「少年傷兵Broken Boy Soldier」這首歌印象極深,MV開場看到快速移動的東西,竟是玩偶的手指,四散的軀幹有意識般地要拼起自已,玩偶兵也像在尋找殘缺的肢體,這個劇情真讓人不舒服,而主唱同樣神經質的聲音,像在挑動某種感官領域,使人無法忘卻和轉移注意,雖然不是悅耳優美的音樂,但極有個人特色,另外鼓手耍了幾手花式打鼓很帥。

The Raconteurs - Broken Boy Soldier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Blur & Gorillaz》不識廬山真面目

Blur - Out of Time


高中那段時間約5點半就起床刷牙吃早餐,因為是全家最早起,那時段也沒啥節目,大多是轉到MTV台看電視配早餐,所以也正好聽到Blur的Out of Time,這張思想坦克Think Tank傳達反戰,其實一提到政治戰爭什麼的,當時也似懂非懂,覺得Blur挺特別。看了其他MV有:「The Universal」主唱年輕俊美又怪異,只對右眼下方的眼影印象很深,這扮相像某漫畫的角色;「Song 2」很熟的HIGH歌,不過年代也滿久了。

Gorillaz - Feel Good Inc


但後來知道Blur主唱就是「街頭霸王Gorillaz」的幕後主唱時,多少還是吃驚一下,因為很難聯想到是同個人,一開始看Gorillaz血腥黑暗的MV,風格差滿遠,不過Gorillaz的2D略帶慵懶的聲音,還是能讓我回想起最初聽到「Out of Time」的驚豔。

《Matchbox 20 & Five For Fighting》九彎十八拐

Smooth-Santana Feat. Rob Thomas


Matchbox 20主唱與Santana合作的「滑溜溜 Smooth」,對Rob Thomas的印象比較深。Matchbox 20還有一首風格相像的「Disease」,以前滿常聽些快拍子、節奏重、動感強的歌,現在喜好輕緩迷離的風格,口味反差挺大的,因為人已不再年輕,心態也不一樣了。現在的我對主唱繞來繞去的唱腔,覺得有點不合口味,畢竟是當年的舊愛,這樣講滿冷血,不過我還是要提。

Rob Thomas and Maroon 5 - Harder to Breath


另外來回味雙拐合唱,其實兩個主唱人挺帥,唱得也很合拍,滿喜歡看這種互相較勁的對唱!

Five For Fighting - Something About You


這支Swatch Together的廣告,應該也是在〔MTV〕看到的,男女主角在公車上激吻,閃光成這樣好剌眼,不過廣告效果有達到,後來因緣際會也得知這支廣告歌是「Something About You」。Five For Fighting是一人大樂隊,唱腔也有繞來拐去的,不過沒有很嚴重,「Day by Day」「100 Years」這幾首很不錯,而且搭上鋼琴還滿好聽,算是過關吧!

《BSB & RHCP》關於MTV

自從國中對西洋音樂產生興趣後,多少會關注一下這方面的資訊,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看電視,每次節目換擋的空隙,各大電視台會放強打的MV,那時候沒有Youtube,想看MV還要碰運氣,後來更只轉到〔MTV〕台守株待免,反正那時閒得很,常常準備紙筆看到特別的MV或歌曲就記下來,日後再去搜尋資訊。現在很少看電視又有Youtube,早已不用如此費事,其實聽歌還是帶上耳機,用心聆聽最直接,換句話說就是喜歡一支MV,不代表它符合你的音樂喜好,看MV只是加強視聽印象,但畢竟我也是看見Radiohead的MV才認識他們,用心拍出一支MV也是好的,就來寫寫印象深刻的MV。

Backstreet Boys - Everybody(完整版)


記得當年這首MV播放率很高,三不五時就會看到,而且節奏、旋律什麼都很容易入耳不忘,MV場面也挺大,鬼屋古堡,團員扮成狼人Werewolf、吸血鬼Dracula、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木乃尹Mummy、變身怪醫Dr. Jekyll and Mr. Hyde、導遊是科學怪人的怪物(?),還有紅衣美女,整個就是很熱鬧,跟老姊交換的心得是,她覺得變身怪醫很帥,然後我比較喜歡狼人,因為大衣很威風又會翻筋斗。另外一提周董的跨時代有點這MV影子,八成是童年印象太深刻,所以覺得沒啥特別驚豔。

Red Hot Chili Peppers - By the Way


當年嗆辣紅椒Red Hot Chili Peppers出「王者之道By the Way」時,MV也是打很兇,同樣這歌旋律也是入耳不忘,MV拍得頗有劇情,主唱大人在路上隨手招了一部計程車,沒想到司機是Red Hot Chili Peppers狂熱歌迷,發起顛來就是不放人,更載到某處要跳熱舞給他看,主唱大人急忙Call其他團員來救他,很怕貞潔不保,後來飛車博命終於團聚,司機也像沒事一樣又載走路人,一曲終了有淡淡哀然。當時覺得劇情超級歡樂,尤其主唱Anthony Kiedis慌亂受驚的小動物貌,瘋狂司機硬扭屁股跳舞給主唱欣賞,等著其他團員來救他,又穿插嗆辣紅椒練團打赤膊的樣子,雖然是挺莫名其妙但又看了其他MV,大概是嗆辣紅椒的特色吧,又聽說主唱很愛哭(好萌?),之後跟著聽了一陣子,發覺這樂團風格不適合我就放棄了,想來真有股淡淡的哀傷!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奇門遁甲((1982)》反串與反派

「奇門遁甲」全片最大的賣點,當然是袁氏兄弟的獨秀,被誤認成小貝勒的樹根(袁日初) 、罈人(袁振洋)、邪惡的蝙蝠法師(袁信義) ,另外梁家仁扮成老公公「奇門」,袁祥仁反串扮成老婆婆「遁甲」,兩個老人家整天鬥嘴很搶戲。不過撇開眼花撩亂的把戲,其實劇情沒啥重點,反正是很多巧妙有趣的橋段組合,像大旱求雨、法師鬥法等,而且開場滿慘烈,悲情的真正女角很快就下台,另外罈人出場會被嚇到,總覺得罈子裡的人,很像都市傳說中不倒翁女人,那段罈人跟八旗軍教頭對打時,我只敢用眼睛斜看,電影裡也提了一下,從前會有江湖術士,拐帶小孩來做成罈人,或是人頭獸身來展覽,其實也算古早時代的都市(鄉野)傳說。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鹿鼎大帝(1996) 》東拉西扯的雜感

「鹿鼎大帝」又原名「大內密探零零發」,這個譯名會讓人以為是,周星馳之前拍的「鹿鼎記1、2」的續作,但風格內容完全不一樣,想當年守在電視前從頭看到尾,覺得此片滿特別,可是特別在哪裡,又說不太上來,直到多年後才知其中之一二,它揉合模仿很多經典作品的元素。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課堂電影院(四)》突變第三型 The Thing (1982)

這部片就是在講有個外星物種,可以模擬各形態,混入同群之中,特性是怕熱不怕冷,需單獨接觸才可入侵個體,所以場景設定在南極的研究站,當地的研究人員救了一隻狗,但狗已經被入侵了,後知後覺的人類才發現不對勁,才想要找出究竟誰被入侵?其實劇情聽起來滿有趣,但這部的調性就是很冷,全片沒啥賣點連女角都沒有,在冰天雪地、與世隔絕的地方,發生這種鳥事,真是讓人喪氣,結局實在沒什麼好說。印象沒錯的話就是全部死光光,一個都不留,本片同樣在「驚悚100」亦有電影詳細的介紹,導演John Carpenter重拍「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1951)」,作品還有《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恐怖系列。

《課堂電影院(三)》鑽石宮 Westworld(1973)

自從上部「Poltergeist」看完之後,就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這麼好心會符合平常口味,但反而好奇下次要看啥?當初是先在網路上看到續集「Futureworld」的海報,才想起黑牛仔就是尤伯連納Yul Brynner,滿有名的光頭演員,再回溯到「Westworld」。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笑太極(1984)》袁家班+甄子丹=動作片?

陳村種(甄子丹)是一名鹽商之子,與另一名富家少爺是死對頭,在某次意外下把富家少爺弄成傻子,少爺之父請來殺手鐵無情(袁信義)要報仇,殺手滅了陳家一門,但陳村種當晚恰好不在,逃過一劫但家破人亡,於是流落街頭被深藏不露的太極高手(袁祥仁&沈殿霞)收留,而鐵無情仍在追殺陳村種,兩人在最後展開決鬥….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課堂電影院(二)》鬼哭神號 Poltergeist(1982)

話說大學有堂課,老師每隔一星期會放電影取代上課教學,這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學生們還會暗自竊喜,覺得輕鬆不費力。剛開始選的片還算中規中矩,播像「搖滾教室」、「王牌天神」等喜劇,但後來老師就慢慢流露出本性? 可能他是恐怖片的愛好者,專門放冷門怪奇的電影,年代愈播愈老,連自以為是老片愛好者的我?還心想說不定能認出幾部,結果看得二丈摸不著頭腦,但後來回家試著調查一下,發現那些片大有來頭,雖然口味不合,但畢竟老片也有老片的滋味,既然農曆七月到了,就來應景回憶一下。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複雜 Complexity》聖塔菲風雲錄

整體的視野
北京一隻蝴蝶拍動翅膀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假若有數千百雙翅膀在拍動,又會造成什麼天氣現象?當許多小的組成分子相互作用後,會讓整體「突現 Emerge」出新的反應,並在混沌及秩序的邊綠,達到某種平衡,美國新墨西哥洲聖塔菲研究院 Santa Fe Institute的科學家研究「複雜」,也開啟了一門新科學。

第一章 愛爾蘭的反叛英雄
亞瑟的困境,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他提出新經濟學的正回饋(報酬遞增),強調經濟體系不穩定而且受到政治、文化的影響,會由小小的偶發事件,連鎖到整個市場。但新古典經濟學派,認為經濟永遠均衡,供給等於需求,自由市場會選最出色有效的產品,不好的產品必然被淘汏,而且傾向負回饋(報酬遞減),沒有一家產品或公司可以獨佔整個市場。

第二章 諾貝爾大師的科學革命
柯文與他的夥伴們,為了要探討複雜系統,羅沙拉摩斯實驗室出身的科學家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蘊釀跨學門的研究環境,建立聖塔菲研究院。但要以什麼方向做為首要一環?眾人邀請不同領域的人才,並說動花旗銀行的首席執行長(CEO),前來參加研討會,談論經濟和各體系的複雜議題。

第三章 探索魔鬼的祕密
喋喋不休的考夫曼,生命是由意外和偶發事件所堆砌而成,由內在、深層的創造力所編織而成,從牛津哲學到加洲醫學之路,他迷上生物細胞的分化,每個細胞有許多調節基因,好像開關一樣能打開其他基因,那麼會連接遺傳迴路,整個系統就是有秩序的活動,但誰來維持?何時會出現?唯有在鬆散的遺傳連結網路、基因開關的秩序才會出現,也許必須先達到複雜性的臨界點,就會有自動催化的組織,一個轉換帶動另一個轉換過程,產生更多新變動。

第四章 你們真得相信這套嗎?
亞瑟的初登場,將經濟學與物理學,巧妙地結合成複雜系統的自我強化機制。

第五章 遊戲高手
賀南參與「旋風計畫 Whirlwind Project」,到IBM了解電腦程式的概念,思考腦子究竟如何學習,利用電腦模擬,就是把電腦看成染色體,生物一開始的演化過程到產生族群,還從遊戲中學習,模擬電腦思考的過程,因為玩遊戲要懂生存、預測,最後贏得比賽,但很多時候預測,並不完全是靠人類有意識的模擬外界狀況後所做的思考,例如螞蟻散發出費洛蒙,當尋找食物時,如果螞蟻爬向的濃度高的地方,就愈可能找到食物,這種對費洛蒙產生的行為模式,比有意識的思考行為來得更有利。中古時代的建築,不像現今能算出結構載重再施作建築物,而是依靠代代相傳的經驗法則預測可以承受的重量,仍然能屹立千年。賀南喜歡從萬物中擷取不同的主題,然後看看把它們整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

複雜適應系統:
1.每個議題的核心都自成一個體系,由許多「作用體agent」組成鬆散的網路,由下而上的作用體不斷發生作用,或對其他作用體起反應。

2.在組織上有許多不同層次,每一種層次的作用體都是更高層次作用體的基本單位。透過相互適應、對抗,這些作用體會不斷自我組織,或重組成巨大結構,新產生的結構都會形成新的行為模式,也就是突現。

3.所有系統都能預測未來,在運作累積相當經驗後,會不斷修正錯誤或重組單位,適應整個環境,有適應能力的作用體必須善於外界環境傳達給它的訊息,訊息的意義之所以突現,是因為訊息引發某個作用體去啟動另一個作用體,當接收到條件符合的訊息,作用體才會發生作用,一個規則開始後,很可能就會啟動整個系統。「若…則…」規則(if…then rule),例「若A則B,若B則C,若C則D….」,不同作用體的規則可能會不一致,若系統在真實世界歷練,能存活下來就是獲得正回饋,不斷改進就是演化。

第六章 混沌邊緣的生命
嬉皮科學家蘭頓,經歷反戰、「生命遊戲」、意外重傷,最後找到追求的目標,把人類演化理論整合成複雜科學,這其中蘊藏著統一性、元素組合、結構演化,及複雜系統獲得生長及生存的能力,如果能以正確的方式觀察,那麼就能掌握到演化的要義。於是蘭頓投入「細胞自動機」的實驗操作。由於生物自我複製極其複雜,必須其中運作流程的抽象法則,變成正確的電腦程式,無論自然還是人工,任何自我複製系統都必須扮演兩種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扮演程式的角色,製造後代的過程中執行的某種演算法,另一方面是能被複製並遺傳到下一代的被動描述性資料。而細胞自動機的形式,是一個以程式設定的宇宙,由宇宙時鐘來定義時間,由一個個分立、格狀的小細胞界定空間,每個細胞都是一個有限的自動機,只存在一種狀態下,時鐘每動一下,自動機就會由目前狀態和鄰居的狀態所決定,而轉換到新的狀態。因些這個宇宙的定律就是針對鄰居的狀態改變。這個系統自成一體,所以在沒有外界程式操控下,細胞自動機也能展現自我複製的現象。

四種普遍性規則:
1.    第一級:無論開始時,細胞表現什麼狀態,在一、二個時步內,一切都會滅亡
2.    第二級:細胞隨機散置的最初形態,會很快合併成一組靜止的塊狀,另外幾塊則會週期性振動,仍給人停滯、死亡的印象。
3.    第三級:過度生氣蓬勃,這些規則會產生許多活動,一切都不穩定而不可預測,也就是混沌狀態
4.    第四級:既不是停滯的塊狀,也不是全然的混沌,而是會產生連貫性的結構,以一種奇妙的複雜的方式繁殖、成長、分裂並重新組合。

用對應的方式來比喻:
細胞自動機:Ⅰ及Ⅱ→「Ⅳ」→Ⅲ
動力系統:秩序→「複雜」→混沌。
物質變化:固態→「相變」→液態。
計算理論:停止halting→「生命/智慧」→不停止nohalting。
生命:過度靜止too static→「生命/智慧」→過度吵雜too noisy。


第七章 玻璃屋經濟
亞瑟的經濟學研究,採用賀南的分類者系統,當經濟不再維持理性、穩定的狀態,作用體將如何反應?有適應能力的作用體只會對報酬有反應,他們不需要假設報酬從何而來,因為系統不斷測試,哪些反應可得到報酬,既使面對沒有價值的資訊或是外在環境的改變,系統仍會繼續學習。但是系統仍然依賴程式的幕後設計來運作,作用體之所以能獲得報酬,是因為指定了輸贏的狀況。「艾可Echo」系統去除了外在報酬的條件,改由內部產生報酬,作用體在環境中漫遊,搜尋現有資源,當作用體相遇時會選擇戰鬥,如果攻擊對手獲勝後,則可得到對方的資源,有了充足的資源後才可複製繁殖,創造新的作用體。

在真實世界的適應度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任何有機體的生存,都要視它生存的環境所影響,生態系的有機體不是單純的演化,而是「共同演化coevolve」,在大自然中,花要靠蜜蜂來協助受粉,而蜜蜂則靠花蜜維生,彼此不但高度適應,同時也適應環境。賀南也不斷改進艾可系統,甚至加入讓作用體會彼此合作、競爭,因此不必設定誰最優秀,一切交給系統去決定。


第八章 等待卡諾
生命不是物質表面的特性,而是物質的組織,人工生命的運作原則是,生命的定律一定是以變動的形式的存在。無論機器所用的材質的什麼,機械流程的精髓是抽象的控制結構,能夠以一組規則來表現的程式,生命體系是機器,不像由設計師從上而下的設計,生命體系似乎都從底部向上發展,從簡單的系統中突現整體的結構,複雜的行為來自簡單的根源?(少即是多?)。相互連結的「節點」網路來代表一群相互反應的作用體,因些此力量蘊藏在連結點之中,而非節點(個別的作用體),整體的行為幾乎由連結點來決定,生命的意義在於組織,而不在分子,生命或心靈的神祕是在秩序和失序之間的某種「混沌邊緣」產生。如果系統顯現出大小不等的變化和騷動,而且變動的規範遵循幂律,那麼這系統就是在臨界狀態(混沌邊緣),演化系統一方面自我組織成新的結構,另一方面又把自我推到混沌邊緣,故我們目前所生存的世界由是我們自已塑造,我、你和金魚,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第九章 複雜之道
哲學的根本問題是「存在」,我們活在世上是為了什麼?宇宙為什麼會形成結構和秩序?為什麼會有意識?複雜科學的觀點其實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去做,而是讓整體自我組織,進而突現出結構,也就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是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經歷草創、建立而大成的聖塔菲院長柯文,決定卸下職位,專心從事研究,眾人爭論日後的方向與繼承者,也在最後一章做出總結,未來不會停止變動,也不可預測狀況,但複雜適應系統或許可以幫助描繪出未來的藍圖。


以故事性來說,《複雜》比《混沌》來得好看,因為內容以聖塔菲為主線,除了有研究院創立的過程,並用淺白的文字解釋複雜系統的理論,每章大概會有一到二個科學家的研究,穿插描述他們的心路歷程,每個過程環環相扣、一脈相連,就像和書中的角色們一起思考,若沒有這些鋪陳,單單解釋複雜系統,或許並不能產生太多共鳴和趣味性。而且看完大概會很羨慕,能在如此環境下,互相研討啟發,也有可能是作者過度美化的結果,總覺應該會啥科學家鉤心鬥角之類的伏筆,但是書裡的人物都光明正大地不可思議誒。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混沌 Chaos》卡厄斯的生與滅

前言
美國新墨西哥洲羅沙拉摩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密歇爾.費根堡Mitchell Feigenbaum思索「混沌」。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試拍》荷塘夜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到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白花,有嬝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 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 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甜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班駁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原打算趁本月初十五/六,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去植物園夜拍「荷塘月色」,但最近天公不作美,連雨不斷,無法拍到皎潔的月色,但也算先行試拍,然後我的裝備很簡陋,就只一台相機,天時地利又不合,加上人沒啥技巧,所以照片手晃的很,取景還會遇上一品苑,種種狀況不盡理想,不過夜拍真得比日拍還舒服,潮溼的空氣中帶著荷花的清香,其實這幾天感想,晚上真得沒什麼熱鬧,但植物園內卻滿多人在閒晃,不停走動的人群,真像遊魂一樣園裡隨意飄蕩,但還滿有神祕剌激的感覺(?)









 
 
 
 
 
 
 
 
 
 
「好的,手晃也有手晃的滋味,也好的!」
隔了二天,再去試拍的心得是,需要腳架~!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巴黎拜金女(2006)》與《巴黎換換愛(2007)》

《巴黎拜金女Priceless》傻小子與交際花
男主角是飯店服務生,女主角若不是奧黛莉朵杜所飾演,就會很討人厭,其實主要場景根本不在巴黎,據說是在法國蔚藍海岸的尼斯,大多是在高級飯店,而當年也曾做過一陣子的旅館服生,從房務到餐廳等等,只是沒有那麼高級。滿喜歡男女主角相遇的場景,深夜空無他人的飯店,女主角生日當夜想釣凱子解悶,卻遇上誤以為是有錢人的男主角,兩人在安靜私密的酒吧暢談,男主角為她調了杯香檳雞尾酒,還有經典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兩人就產生誤會的一夜情。

《真愛之吻(2008)》好了好了

內容大要是貴族少女Penelope受到古老家族詛咒,天生擁有一隻豬鼻,只有找到和她相同的一員,真心接納她的話才可破解。一名和她相親的Edward在見過豬臉後,被嚇得落荒而逃,並決心揭發她的真面貌,所以找來記者和Max假扮她的相親對象。在陰錯陽差之下Penelope和Max誤會了彼此,Penelope決定離家獨立,Edward再次向Penelope求婚,而且她也可恢復正常,但在婚禮上…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美國殺人魔(2000)》太相似的話就會有錯覺

(那堆名片讓我笑了出來?)
單單只看片名跟海報的話,就會使人覺得這僅是一部驚悚片,雖然有不少血腥鏡頭跟床戲,其實是部黑色喜劇(?)尤其Christian Baleibk詮釋Patrick Bateman,神經質又歇斯底里,而且看到主角跟一群朋友互相比較誰的衣著打扮更稱頭,誰訂得到紐約最高級的餐廳,誰用的名片設計更好,很有種微妙的喜感。主角活在精緻的物質享受,細心維持自身容貌體格,但在晚上卻到處用物色獵物而下手殺人(有種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感覺(?),但這群講究生活品味、注重穿著打扮的都市雅痞,穿著類似高級西裝、類似的髮型、甚至使用的名片也差不多,其實每個都大同小異,因為愈高級昂貴的物品,總是愛在細節裡下工夫,做到常人不會留意的地方,平心而論,這我真無法分辦出太大的差異,因為沒有那個生活涵養吧!但電影裡主角那群朋友也常常認錯人,甚至誤認主角,大概他們總是從外表來斷定人,久而久之,那些穿著打扮就變成人的外殼,太過相似的話就會混淆,這個道理就跟現在的正妹一樣,每個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我大概只會分辨房子的外觀而已。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血色童話》空間之契

北歐各國多以高水準的社會福利政策出名,一向給人美麗舒適的印象,對瑞典的印象,大半屬於IKEA的型錄,風格簡單現代,場景永遠是明亮優雅,雖然是商業行銷的手段,但也讓人有純淨美好的生活投射,事實像在Fight Club (1999),主角就有「把家裡布置地跟Ikea型錄一樣」願景,不過也帶出中產階級的焦慮,更努力工作才能擁有最美好的生活。不過《血色童話》卻只是一本輕淡暗黑系的吸血鬼故事,當初在網路上得知電影《血色入侵》的評價很高,看到份量不薄的原著《血色童話》,無法在在書店裡快速翻完,所以就耐心等待圖書館的預約。看完感想不錯,書裡沒有美麗優雅的北歐印象,內容環繞在斯德歌爾摩一群平凡的小老百姓。有一種寫實無奈的生活速寫,又給予宛如童夢的虛幻。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從《人骨拼圖》到《破窗》

最初會看林肯萊姆系列(Lincoln rhyme)就是要看「萌」。以前逛圖書館滿晃過同作者的「野獸花園」,有動念想借來看(花園控?),不過仍是沒有實行。作者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很遵守讀者與寫者的不成文約定:你看我的故事,我就給你最愉快的閱讀經驗!書中充滿高潮起伏的轉折,總要看到最後才會水落石出,而傳說中的「萌點」,忠心看護與傲驕僱主的互動也相當閃光歡樂,然後我就快快樂樂地看完目前的8本系列,因為推理偵探類的作品,通常別提太多內容,所以有什麼感想就胡亂摻在一起寫吧。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女爵》如果有一天可以

時間又得回溯到第一次聽到「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時,友人除了借了3張EP給我,還放了某段網路電台實錄(?)其中「女爵」讓我覺得非常好聽,從那時就期盼有一天能聽到正式版,而不是網路上流傳的demo,不過後來青峰倒是給楊乃文唱了。雖然有時會在LIVE演唱女爵但不多,「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也是如此,其實唱了又能如何,沒去現場亦枉然,反正我喜歡的歌都不常拿出來唱(哀)。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RADIOHEAD》Creep歡迎來到觀光勝地

林宥嘉在星光大道決賽唱了「Creep」,連帶使Radiohead造成一些討論,不過那時我沒有在看星光大道,這件事是過幾年後才知道的,真不知該說好!還是不好?「Creep」是Radiohead的成名大作,曾批評「太過消極!」而被BBC禁播。雖然林先生是2007年唱的,但我一直記到最近才聽他的專輯,既使後來的「感同身受」挺好聽,但偏激地認為Radiohead不該得到如此評價。不知為何「Creep」很受到翻唱界的歡迎,就像觀光勝地一樣,人人都要在那拍照留念,表示到此一遊的舉動,由於族繁不及備載,所以只隨意放了幾版,但其實我沒有說特別喜歡這首歌,不然這部落格就會叫做「Creep」而不是「there there」。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Savage Garden》野人花園

還記得有段日子三不五時就有國外藝人來台灣,像新好男孩、西城男孩、韓氏兄弟、吉兒....,會認認真真地宣傳上通告之類,但近年流行來台灣開大型演唱會,其實少了些親切感比較像做秀,不過這也是唱片賣不了什麼錢,開演唱會比較有賺頭的現象。

從小都是跟著老姊聽音樂,她買什麼我就跟著聽,從一卷幾百塊的卡帶到後來的CD,第一張西洋專輯野人花園的「Affirmation 」也是她買回來的,其實我都會嘀咕幾句,覺得她在亂買東西,後來有次她跟朋友買了五月天的「瘋狂世界」,剛好我也注意地這團,心中有莫名的高興,開始會把沒啥興趣的西洋音樂也放來聽,倒是後來老姊和我分道揚鑣地討論音樂,她走向東洋,而我留戀西洋,在正要迷上Savage Garden,卻聽到他們要解散的消息,有點失落但只能把二張專輯都買回來,慢慢聆聽,「Savage Garden」這個團名是主唱Darren Hayes從安·萊斯的吸血鬼小說借用的,老實說我還滿喜歡「Garden」這個英文字,祕密花園、善惡花園、迷情花園…都有種神祕撩人的魅力,而野人花園的主唱聲音也很有魅力,或許「 I Knew I Loved You」甜得發膩,聲音聽起來有些娘氣,不過我喜歡呀,但是當主唱單飛後,反而沒那麼迷了。



「I Want You」旋律很特別,甚至我有個大學同學,手機來鈴都是這歌的前奏,一直沒換過。而我認為主唱最正常好看的造型是在「 The Animal Song 」的MV裡面,鏡頭還猛拍他的耳環,他大大方方就出櫃了也。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莫泊桑短篇小說》Fin De Siecle的耽溺

雖然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是自然主義派(?)的佼佼者,不過仍是用「Fin De Siecle的耽溺」來下標題,目前有三篇下了同樣的標題,其實沒啥特別關連或用意,只是想連在一起寫,不過這篇倒是隔了滿久才寫。因為我喜歡把事情東拉西扯,讀了莫泊桑又聯想到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同樣是短篇故事集, 他們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妓女、貴婦、軍官、市井小民等,也是受到戰爭的影響或是同處在時代的變動之下,莫泊桑創作的故事中大多牽扯到了「普法戰爭」這場戰役,而白先勇的「台北人」則是國共會戰,兩人風格還是有所差異。莫泊桑認為要「不著痕迹,看上去十分簡單,使人看不出也指不出作品的構思,發現不了他的意圖」,使他的每篇故事精巧又引人暇思,還有恰到好處的收尾。而且莫泊桑短篇故事的產量真得很多,他的生平和經歷不也輸於他寫的情節,不過我總是先讀到他的故事,才曉得作者是莫泊桑。例如從前在國中的選修課本裡,讀到《項鏈》時嚇傻了我,女主角為了一串美麗的鑽石項鍊,換得的代價卻是,不停地辛勞工作及年輕美貌的時光,但項鍊的真相,竟然只是個贋品。為了一時的虛榮而產生人生的扭轉,大概是諷刺的故事太轉折,使作者反而被我忘掉了。不過始終會在心裡反覆想:絕不要跟人借首飾寶石之類的念頭!或是想著那串真正的鑽石項鍊的下落….其他還有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還有《科西嘉式的復仇》源自於科西嘉島上風俗,一個人被外族人殺害,須由本族人替他報仇,年老母親的為獨生愛子復仇。《未亡人》家族一連三代的男人,都為愛而死。這些故事令人感到瘋狂又若無其事地冷靜,劇情張力很夠......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地海奇風The Other Wind》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四十章》

道的運行是反復循環,道的作用是柔弱溫順,天下萬物生於有(道用),有生於無(道體)。

地海世界傳說,人與龍本為一族,後來協議分為二族,人害怕死亡,龍族卻不然,因為巫師喀布試圖打破生死交界的石牆,扭動古老的協議。雖然在《地海彼岸》中,石牆已被修補好,但修補師赤楊每晚夢見亡妻在石牆邊呼喚,使他痛苦不堪,故前往柔克、弓忒和黑弗諾大島尋求幫助。眾人與龍族再次達成協議,把阻礙生死兩界,人龍兩族的石牆拆除。老實說《地海彼岸》到《地海奇風》內容實在太過文謅謅了,雖然人龍傳說很有趣,但為啥只剩女性會變化成龍身,龍是否有性別,作者闡述生與死,還有性別議題的思考很高深莫測,得再等十年才會了解,老話一句就是我累了,就不要再講這麼正經的東西,所以下是離題的分隔線。


當在網路上看到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要把《地海六部曲Legend of Earthsea》翻拍成《地海戰記Tales from Earthsea》,得知這套作品還被喻為西方奇幻經典,但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更把老子哲學蘊含其內,意境質樸優美。我也曾發願要把「魔戒」、「納尼亞」和「地海」購買齊全,好好收藏但反覆思考後,「魔戒」,出場人物很多(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名字都該死的相似,碰到了我的罩門。而「納尼亞系列」開始讀來挺有趣,但後來那結局是怎麼回事? 這兩作者一個語言學家一個神學家,作品內容多少會有些文謅謅的地方,雖然「地海系列」同樣有作者在探討的性別、生死等議題,不過讀起來淡雅宜人,加上看來看去,不喜歡「魔戒」、「納尼亞」的封面設計,恰巧繆思出版社再版「地海六部曲」,新封面的設計很有質感,搭配六部曲的新插畫,畫風瑰麗奇幻,不過仍要挑三撿四說上幾句,沒有沿用舊版的插圖頗可惜,因為舊版插圖風格像版畫,線條樸拙,透過版面的黑白二色,暗合陰陽相生的道理。新版使用的紙比較薄,使重量減輕了不少,但我買了不過三年的書,竟然書側及內頁就有黃斑,擺在同櫃的書況都正常,而且買得還比「地海系列」久,實在讓人發愁。至於《地海戰記Tales from Earthsea》,根據網路說法作者原本是想給宮崎駿拍,但他交棒給兒子,自已跑去拍「崖上的波妞」(?),好像是父子不合的謠傳,結果這二電影至今尚未看過,其實美國也有改編「地海系列」的影集,然後作者都不太滿意。以「地海系列」來說,我比較喜歡第一、二部,偏偏《地海戰記》內容主要是第三部《地海彼岸 The Farthest Shore》,說實在沒很喜愛這本,而且雀鷹和恬娜在電影裡都已經是大叔大嬸了,瑟魯好像搭配給黎白南,其實黎白南王(亞刃) 比較執著於雀鷹吧,在《地海彼岸》後,而失去法力的雀鷹一直不肯再見黎白南,雖然兩人是一同從亡者之域重回彼世的伙伴,但雀鷹這個大叔,雖然被喻為地海大法師…等很威風的稱號,可是我覺得他很受,從第一部就被自身黑影反撲,第二部被峨團女祭司恬娜,騙到古墓裡餓得半死,第三部更失去法力,整個人弱氣到不行,第四部就像個害羞的姑娘不肯出來見人,之後黎白南已是英俊有女人緣的王(就是不肯娶王后),仍是對雀鷹念念不忘,年下的描述讓我覺得好糟糕呀。因為書裡一直強調法師必須禁欲,甚至柔克學院一開始雖然是男女招生,但不知怎麼就變成和尚學校,以人的本性來說,愈是禁忌的東西愈想去碰,所以禁欲反到有種莫名的誘惑呀。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地海故事集 Tales from Earthsea》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道德經/二十六章》

穩重是輕率的根本,清靜是浮躁的主宰,因為聖人整天行走卻離不開負重,雖然有榮華美觀的物質享受,但也超然於物外,怎麼可以讓那萬乘之君,以輕率的態度治理國家呢? 輕率就會失去穩重,浮躁就會失去清靜。

在作者自序裡,過去事件只存在於記憶,而記憶是想像的一種。如果強迫過去訴說我們想聽的故事,故事就會失真,成為贋品。故我們背負神話及歷史的行囊,與過去一起穿越時間,責任沈重,故如老子所說:「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尋查師 The Finder」有關柔克巫師學院誕生的由來。
「黑玫瑰與鑽石 Darkrose and Diamond」是篇愛情故事。
「大地之骨 The Bones of the Earth」緘默者歐吉安與其師杜藻。
「高澤上 On the High Marsh」在雀鷹擔任地海大法師期間的故事。
「蜻蜓 Dragonfly」敘述一個女孩挑戰柔克學院對女性的禁令,亦是發生在《地海孤雛》與《地海奇風》的橋樑。
「地海風土誌 A Description of Earthsea」簡介地海世界的歷史、地理環境、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等。

 從一到四部的故事,作者愈寫愈精深廣大,所以《地海故事集》算是喘口氣的停頓,單純享受故事的趣味性。 「尋查師」頗有史詩般的氣勢,一群人抵抗強辱,推翻邪惡強大的法師,特別是充滿靈氣妖異的氣氛,結局不失作者一貫平淡樸實的風格。「大地之骨」當我用腐之視角來看,覺得這篇故事浪漫到無可復加(?!)杜藻跟歐吉安師徒之間隱隱的柏拉圖式情誼,很難不讓我腐起來。沈默安靜的歐吉安,主動從柔克來到弓忒,在多話易怒的杜藻身邊學習,歐吉安不旦勤快還是手藝純熟的木匠,為師傅鋪了一層結實的黑木地板,而喜歡泥土地的杜藻也拿歐吉安沒辦法,任由他修造,兩人居住在弓忒山上,直到歐吉安下山代師處理弓忒海港的職務,這大段都是由杜藻的回憶中倒敘,但後半段兩人默契合作鎮服大地震,歐吉安鎮住弓忒的海門,杜藻進入震央成為大地之骨,結尾哀婉但又有種心滿意足的感覺。

《地海孤雛 Tehanu》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道德經/四十二章》

道始所生者一。一生出陰與陽,陰陽交合產生和氣,和氣分化為天地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互相沖盪以產生新的和氣,人們所厭惡的,是「孤」、「寡」和「不穀(不善)」,但君主用來稱呼自已表示謙卑。所以事物雖或減損,反而增益,雖或增益,反而減損。這是前人所留下的教導,我也同樣教導給你。古人說:「強大剛暴的人,不得好死」,我也同樣做為教導的基本。

故事接續在《地海彼岸》之後,中年孀居的恬娜收養被家暴及火燒的女孩瑟魯,回到歐吉安之處,年邁壽盡的老法師臨終時說:一切都變了。用盡力量的大法師雀鷹,乘著至壽者龍「凱拉辛」回到故鄉弓忒,並與恬娜一同生活。但巫師白楊施法控制恬娜與格得的心智,欲殺害他們,最後瑟魯豁然覺醒,呼喚凱拉辛前來。凱拉辛稱瑟魯為龍族之女,並告知其真名為恬哈弩(Tehanu)。

缺憾卑弱,人人所不喜,此書雖也是青少年自我成長的類型,但瑟魯不像雀鷹,天生就有強大的技力,不像恬娜,自小就是峨團的第一女祭司,也不像亞刃,生而就是英拉德的王子,她沒有不凡出眾的才能,雖然最後覺醒得知為龍女,但她無法變身。書裡又帶出另一個主題,龍是否為女人所變?或是人龍本為一族,此種種議題仍也是在後二部裡,會有更多的描述。

《地海彼岸 The Farthest Shore》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致虛靜,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道德經/十六章》

使心靈虛極靜空,守持著靜空。萬物的生長,我們能看到它們反復循環。萬物雖然繁盛地生長著,最終總會落葉歸根。落葉歸根則會回歸虛靜,就是回復到本性。回復到本性是生命的常道,了解常道就是明白生命,不了解常道,而輕舉妄動乃是禍害。了解常道就是無所不包容,無所不包容就是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就是無所不周全,無所不周全就是自然天成,自然天成就是道,道就是悠久長遠,終身也不會有危險。

厄瑞亞拜(Erreth-Akbe)之環己重回黑弗諾,但內極海群島仍沒有王,在地海各地紛紛發生異變,法師忘卻真言,術士施不出法術,英拉德王子亞刃與地海大法師雀鷹,一同追尋異變的原因並遊歷四方。巫師喀布擅用某個強大法術,以維持永生,雀鷹用盡力量擊退巫師及修補生死交界的破洞,而亞刃應驗了古老的預言,成為群島王國之王。

生源於死,死源於生,反復循環才生生不息,誰又能真正停止在出生或死亡的那一刻?這座牆早已在《地海巫師》曾出現過,在那裡亡者永恆不死,雖然打破的石牆最終被修補,而它是否該存在,仍得在《地海奇風》裡才會得到解答。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地海古墓 The Tombs of Atuan》湛兮似或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二十五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四章》

有個混沌而成的東西,早在天地開始前就產生了,無聲啊無形啊,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四周運行而不停止,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把它叫作「道」….道的本體是空虛的,而且永遠填不滿。道雖然淵深不可測啊,好像萬物的宗祖,它挫掉了銳利,解除了紛擾,混和了光亮,齊同了塵土,隱沒啊好像消亡或實存。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大概是天帝之前就有了它。

卡耳格帝國的峨團(Atuan)的古墓女祭司阿兒哈(Arha),與地海大法師雀鷹合力抵抗「累世無名者(Nameless Ones)」,帶回「厄瑞亞拜(Erreth-Akbe)」之環-和平象徵。恬娜(Tenar)走出陵墓,尋回名字和選擇自由的過程。書中描述的「累世無名者(Nameless Ones)」代表黑暗的太古力,故用來解譯: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是天地的開始,有名是萬物的母親,若是一直處於無名的狀態,既無法有名,也就無法運行周轉,生生不息,它與老子所說得「道」似乎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同樣源始於天地創生之前,我們不能消除或是否認它,當阿兒哈尋回他的名字恬娜(Tenar),真正的自我就找回來了,也必須要為自已選擇人生,自由是沉重的負擔,但就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樣,愈沉重的負擔也就愈接近真實,亦符合「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道德經/二十六章》。

《地海巫師 A Wizard of Earthsea》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地海六部曲」,每本的主題簡單深刻,還可與《道德經》互相對照,好像很方便但其實沒這麼容易理解,老子以「自然」為精神,「道」為基礎,「德」是道的作用,建立起宇宙、人生、政治的論說。《地海巫師》敘述少年「雀鷹」天資聰穎,卻誤用禁術呼喚出黑影,一路追逐纏鬥,最終理解敵人就是自已黑暗的另一面,印證「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也可試著用《道德經》的文句來解譯。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經/五十八章》
主政者(歐吉安)看似悶昧不明,其實自然無為,人民(雀鷹)因為安定而淳厚。主政者(柔克)看似賞罰分明,其實政教嚴苛,人民反而疏遠競爭。災禍啊,裡面倚藏著幸福,幸福啊,也潛隱著災禍!誰又能知道禍福的究竟? 禍福沒有固定不變的,正可能會變成反,善良可能會變成邪惡。人們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日子已經很久了。聖人(歐吉安)知道禍福無定,所以保持方正而不割戕,清廉有稜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

雀鷹先在緘默者「歐吉安」之處學習技藝,但歐吉安深知雀鷹內在的「技」與「力」非常強大也危險,於是教導他如何沉靜無為,但雀鷹仍然去了柔克學院因而呼喚出黑影,此仍是自身的另一面,雀鷹的力量有多強大,那黑影的力量就有多強大,唯有呼喚自身的真名「格得(Ged)」,重新合而為一,成為一個了解整體真正自我的人。「地海系列」中名字的設定,分為「通名」與「真名」皆代表一個人的特性與神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一章》

道可以解說,便不是真正不變的道。名可以稱呼,便不是真正不變的名。無名是天地的開始;有名是萬物的母親;所以常常處在「無」,便可以觀察「無」的奧妙,常常處在「有」,便可以觀察「有」的廣大。「無(道體)」和「有(道用)」,出自同一個來源:「道」,只是名稱不相同,但同樣都可說是幽微深遠,「道」非常幽遠玄妙,是所有一切變化的根本法門。

光是道德經的第一章,就已產生許多不同的解釋,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以Ursula K. Le Guin的譯文 (網路來源),是傾向第一種,也是流傳較久的說法。就像「玫瑰的名字」一樣,語言名字是蘊含力量的根源。「通名」與「真名」,也像是一個人的外表與內在,一個人有了「真名」之後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

The way you can go
isn't the real way.
The name you can say
isn't the real name.

Heaven and earth
begin in the unnamed:
name's the mother
 of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So the unwanting soul
sees what's hidden,
and the ever-wanting soul
sees only what it wants.

Two things, one origin,
but different in name,
whose identity is mystery.
Mystery of all mysteries!
The door to the hidden.

《Tao Te Ching: Chapter 1》translated by Ursula K. Le Guin (1998)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脆弱》疑惑害怕的自我 Fragiles

我們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麼
黑暗人生、玫瑰人生
如此看待人生多麼容易
可 生命不是日復一日
生命不是一再重復
多少時間是浪費的?
沒有多少事情是確定的?
零    如何破殼而出!

脆弱

出去有什麼用呢?
我走到哪兒都帶著自已
不管到哪兒我都給自已造個陰影
而且    我這樣很好    我知道自已的限制
縮起來    一如往昔我凝望
世界穿越我    或者說是我包含這個世界
有個人跟我一樣在等著    不然我不會悲傷
有個人在等他自己
有個人在等我   別動   什麼都不要驚動
如果時光折磨我們太甚
新的   一天就會來臨
孤獨

 《脆弱 Fragiles》由 Philippe Delerm所著,其妻繪製插圖,一本充滿哲理的小書,可能有與老子「弱者道之用...」隱隱呼應的意味!看似消極退縮,實際上我這個陰沉到不行的人看了,也不會被這書鼓勵振作起來,我一點也不想出去 ,不管去到哪?!還是在自己的空間,只想待在自我裡,而且我感到悲傷的是,我還是得為了自己而走出自己的空間。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Muse》&《顫慄(2004)》的1/2




以前忘了在哪聽到 「Time is Running Out」,後來又常聽到越戰獵鹿人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這首老歌,雖然很多不同翻唱的版本,可是「Muse」版最經典。有一次很正經地去租DVD來看片,那時獲得此殊榮的電影是昆汀塔倫提的「追殺比爾」,因為是三五好友一起還買了烤鴨二吃來湊興,然而看完「追」片後,某位友人就提議大家再看一片,滿恐怖的電影,就是顫慄(Haute tension),但是當時只看了前半段吧,大伙就嫌不好看還是太晚之類的理由就鳥獸散了,可見大學生很沒有追根究就底、堅忍不拔的精神,不過我還記得那天半夜從有點偏僻的朋友宿舍回去時,心有點慌張。「顫慄」這部號稱法國版的《德州電鋸殺人狂》的恐怖片,因為要不是和三五好友一起看,我是不太敢一個人看這種血腥驚悚的片,但又對後面的結局滿好奇,有些劇情也挺微妙的,後來查了一下原來是女女蕾絲愛恨情殺呀,然後我錯過後半段的「顫慄」有「New Born」,「Muse」主唱的聲音可說是有令人發自內心的顫慄,又HIGH又顫抖的聲音聽了會讓人高潮呀(羞)。


 


然後最近聽到 「Muse」依然會在暮光之城3 "蝕(Eclipse)"的原聲帶裡,目前只出現8秒的試聽,不知是能聽個啥鬼!?但仍是個可喜可賀的消息,想放個「Supermassive Black Hole」來回味一下: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瘋狂世界》五月天回憶

 

當年也迷過五月天MAYDAY,青澀張狂的「瘋 狂世界」,「擁抱」沈醉在曖昧異色的荷花池,曾是年少遙遠的記憶,後來接連出的《愛情萬歲》《人生海海》藍色三部曲專輯,又在眾 人聲擁中暫別歌壇,成員各自去當兵、工作和休息,當兵回來合體的「五月天」,聲勢依然高漲並全方位發展,但我對他們的熱情也告一段落。










阿信啊!( ←請不要裝熟),雖然寫歌寫詞一把罩,不過唱功還是有待加強,當年聽「候鳥」一直repeat後半段,大概是3:38左右開始,因為有「GLAY」的某位 唱和聲,一直覺得這段是精華,把深度廣度唱出來,才有飛的感覺,而我老姊也深有同感,阿信跟Glay合唱時,完全被比下去,蘇打綠的青峰(←請不要裝 熟),就比他強多了,譜曲填詞唱歌都是一把罩,其實只是愛聽別人飆高音,聽來很爽,「擁抱」阿信唱得滿有魅力,只是MV就..... 「人生海海」之後的專輯,就沒啥在聽了,所以不太清楚阿信有沒有再上層樓,因為懷念過去,所以喜歡青澀簡單的五月天。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Mad World》繞了一大圈

有一陣子老姊要我找 Gary Jules的《Mad World》來聽一聽時,因為她有在看CSI, 好像是某一季的片尾曲,又是觸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2003)的插曲,所以這歌滿紅的。雖然主唱的聲音已不是我的菜了,結果一聽有點耳熟又想不太可能,我怎麼會聽過!?但憑著隱隱地印象,在一堆過去常聽的西洋歌合輯裡面,「Tears for Fears」有兩首歌,發現《Mad World》的第一次真得是我(?),而且對原唱還有些印象,又把這事說給老姊並放給她聽,當原唱澎派躍動地唱完《Mad World》,我們兩人默默無言了,因為兩個版本反差頗大,有種「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巧合感。看到Gary Jules這MV都有點面熟↓,不知是從那來的。
 






一直以為「Tears for Fears」這團是散了還是怎樣,然後最近廣播常聽到「Shout」,又在想是不是幻覺,所以回家查了一下,發現「Tears for Fears」還真在要在台灣開演唱會也,哇!!依然那麼澎派熱血。

《Lifehouse》遙遠的餘燼

我是從旋律和聲音開始聽一首歌,因為不太聽歌詞(其實是英文不好),所以只會從旋律和聲音來認定歌曲,歌很好聽的話,加分,若是主唱的聲音特別對味,就會開始去追,有一陣子滿喜歡聽聲音都很渾厚(?)的樂團,像「The Calling」、「Creed」、「Nickelback」…還一時誤判下手買了Nickelback的「The Long Road」專輯,其實也不是說難聽,How You Remind Me」「Someday 」,有曾打動過只是後來發現不適合,或許是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作用效應,想聽一些很man很用力的歌來表現某種硬派的證明大概物極必反吧!現在反而偏空靈縹緲的類型,只不過那時所聽的歌曲,也留下某種感觸。

曾經很喜歡「Lifehouse」主唱蒼遠的嗓音,當在ICRT聽到「 Breathing 」就知道要去找它,不然會一直念念不忘,其他歌「everything」聽要有耐心,壓軸在後面。這團的歌也聽一陣子,卻發現每首歌幾乎都像在荒涼的黃昏跟人道別,愈聽愈有種想哭的感覺,特別是「Into The Sun」,像餘燼一樣,在你不注意時轉眼燒成大火,所以我不得不離開它(?)。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RADIOHEAD》 I Will 睡吧睡吧



I will
Lay me down
In a bunker
Underground
I won't let this happen to my children
Meet the real world coming out of your shell
With white elephants
Sitting ducks
I will
rise up
Little babies eyes eyes eyes eyes
Little babies eyes eyes eyes eyes
Little babies eyes eyes eyes


大學最後年開始陷入一種無止境的焦慮,覺得未來不是我所能支撐的,其實只是無病呻吟。這首歌很黑,黑得讓人心安地想躺在谷底,忘卻一切紛擾,我決定最近要沉到谷底一陣子。




另外後來才知道原來"I will"和"Like spinning plate"是正反倒轉的雙子歌也,這真是太神奇了!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暮光之城:新月 (2009)》五味雜陳不知所從

先寫在前面,「暮光之城:新月 The Twilight Saga: New Moon」看完很空虛?!據說原著作者的文筆寫得不錯,但到現在還沒看過,因為圖書館借書非常熱門,看到預約人數就懶得排隊了,其實第一部「無懼的愛」覺得不錯看呀,第二部「新月」大概因為老梗都被掀、主角是狼人的關係,普遍評價好像都不高(?),而且不得不說女主角從頭到尾都是一張臭臉,因為她失戀,真得分不出來她的喜怒哀樂有何分別,然後男主角戲份很少,像個背後靈一樣忽隱忽現,加上三角戀劇情非常八股,所以看完真得很不知所從,但還是有值得一提的地方,原聲帶很合意,路人陣容又很龐大,至於男女主角談情說愛的戲碼,並不是太重要。
就像老朋友見個面一樣,有很多熟悉的路人來客串,英國首相Michael Sheen、X-MAN3的白子小弟Cameron Bright、理髮師的水手Jamie Campbell Bower,義大利這段劇情男主角純粹賣肉,Volturi家族吸血鬼的造形華麗又美形,可惜存在感很弱,只能當個活動布景的功能,除了到哪裡很搶戲的Dakota Fanning,還有Michael Sheen像色老頭一樣摸手摸腳,看到這裡我笑了,不過挺喜歡很娘又公主頭的設定,畢竟前面看了一大段女主角的臭臉,終於可以換口味了,另外吸血鬼要坐電梯這點頗不自然。上集以為只是跑龍套的黑人吸血鬼,果然暗藏後戲,台詞戲份有多了些,但逃不了被狼人一族搞死(哀),還有狼人Jacob才覺得長髮又公主頭(?)的造形很飄逸呀,快把任性的女主角比去了,結果很快就變成一般的肌肉男,怎麼我喜歡的造形角色戲份都好少,不然就是沒好下場。

電影原聲帶也像老朋友見個面一樣,依然有Muse和Radiohead,主題曲是「Death Cab for Cutie /Meet Me On The Equinox」滿好聽,樂團主唱Benjamin Gibbard的老婆是靈氣美女Zooey Deschanel也。還出現愛在後院跳舞玩跑步機的「OK GO /Shooting The Moon」,這團似乎是雙主唱,不知光頭還是高個(?)怎麼分工?「The Killers /A White Demon Love Song」,一開始得知這首歌是「The Killers」唱得就挺訝異,感覺跟之前搖滾的風格不太像,其實也很久沒聽這團的歌了,但它反覆低沉的吟唱,幽幽逝去的樂聲,「蒼白魔鬼的情歌」我覺得是最切題的一首歌。


而Muse一直是我看「暮光之城」的原因,第一部「Mus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雖然配吸血鬼打捧球也滿funny,然而至少挺特別的,但這部「Muse / I Belong To You」竟然只淪落到女主角解悶尋歡的段落,明明「The Resistance」專輯的歌都很不錯,覺得怎會如此。幸好「Thom Yorke /Hearing Damage」依然很威,而且Radiohead還是女吸血鬼Victoria的主題曲,在上集片尾Victoria也是搭上「Radiohead/15 step」,第一部Victoria頂著金髮波浪捲髮奔跑,雖然那時看起來有點肉但很可愛,這集Victoria一出現有殺氣,還是紅髮美女兼無口屬性,奔跑的Victoria搭上Thom Yorke的歌聲,既漂亮又有型,人家跳崖跳得多瀟灑,女主角跳崖前還五四三地想一堆,最據說第三部Victoria要換人演,唉!!怎會又如此,只能期盼第三部仍有Muse和Radiohead的歌。

(↓畫質很差的片段)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怪宴 Murder By Death(1976)》名偵探惡搞之夜


內容架構出自Agatha Christie的「一個都不留」,富翁Lionel Twain邀請世界各地的名偵探,前來他的別墅度週末,並出了一道難題,當晚午夜12點將有謀殺發生,要他們找出真兇….此部偵探原型都是戲仿的意味,影射眾推理名作家筆下的人物。

Agatha Christie的Hercule Poirot/ Milo Perrier,比利時人、愛吃甜食和翹鬍子。
Agatha Christie的Miss Marple/ Miss Jessica Marbles,英國老小姐。
Earl Derr Biggers的Charlie Chan/ Sidney Wang,經常說錯英語的華裔探長。
Dashiell Hammett的Nick and Nora Charles/ Dick and Dora Charleston,美國紐約的有錢夫婦。
Dashiell Hammett的Sam Spade/Sam Diamond,美國舊金山的硬漢偵探,「神探可倫坡」的造形

當初我只是想看個片子而已,因為有Maggie Smith跟David Niven,而且這部劇情好像挺簡單,就滿有興趣地看了,然後發現這演員名單超多熟面孔,David Niven和Maggie Smith已經看過不少,但Lionel Twain是楚門.柯波帝 (Truman Capote),《第凡內早餐》跟《冷血》的作者也!!!還有Miss Jessica Marbles 是由詹姆斯惠爾「科學怪人的新娘」Elsa Lanchester飾演,整個又大吃一驚,其他演員也演過和偵探有關的戲就不說了,這種電影與演員角色的真實與虛假的連接很有趣,又顯得處處巧妙,雖然五組偵探裡我只認得白羅跟瑪波小姐,原劇本還想設定一組福爾摩斯跟華生的戲仿人物,可惜他們是不同時代的人,還是別放進來的好。

劇情和「迷霧莊園」滿類似(連海報都滿像的),古典的三一律,時間的一致,地點的一致和表演的一致,所以意外的熟悉,加上喜歡老片復古的調調,結果最搶戲的反而是睡衣偵探的橋段,其他幾組偵探在各自的房間入睡時,都發生亂歡樂一把的事,Sidney Wang跟天然呆Willie怎會這麼萌,還晚安吻跟撒嬌呀,Sam Diamond跟女助手的反差也挺有趣,而且女助手的嗓音和裝扮頗性感,Milo Perrier跟法國司機的對話好老夫老妻呀,還安排睡同一張床就很萌點了,其實重點只是我看得很歡樂,至於結尾有沒有人被謀殺?!留下一些令人不解的謎、推理什麼的也不是很重要,因為killed the good weekend是最令人惆悵的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