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食》自己煮自己吃

「橙汁烤蘋果」之 大學生活(便宜藍拖、不成對筷子)



大概在小學五、六年級時,父母上班很晚才回家,姊姊也要去補習班,所以放學是個鑰匙兒童,還要自已解決晚餐,通常是冰箱有什麼剩菜就熱來吃,不然就煮水餃、快煮麵之類,記得一開始煮食技術很差勁,常常火候、份量拿捏不準,做出來的成品和想像中有差距,雖然能吃但就滋味普普通通。後來國中開始晚自習、上補習班,晚餐是和同學一起訂便當,或在附近麵攤、小吃店打發。有一段時間很有興趣自己做便當來吃,因為菜色前一天要做好實在太麻煩,後來就在學校合作社買午餐了。至於大學跟朋友合租房子,住在外面生活,有大家共用的廚房,晚餐多半還是自已煮來吃。窮學生時期煮了不少自創的貧困料理,什麼東西能吃就不挑,為了方便快速好收拾,通常是用鍋子煮麵、蛋、青菜一次解決,調味直接用全聯社的玉米濃湯,每次用半包,還可以換口味買酸辣湯包。逛菜市場的時候,最便宜的地瓜菜,一大把十幾塊就可以吃很久,當令盛產的蔬菜也便宜,有次冬天白蘿蔔很便宜,想來做蘿蔔糕,結果水太少蒸過頭,吃起來很乾硬,還有高麗菜二大顆才50元,但份量過多不知道如何消耗,後來直接清蒸,因為調味料只有日式醬油、味醂和海鹽而已,味道當然超級清淡。

很想吃甜食的時候,乾脆把整包黑糖,加少許水熬煮成黑糖膏,抹在麵包店賣的土司邊上,烤得香脆又好吃。或者把生紅豆煮熟磨成泥,再加油、糖炒成紅豆沙,雖然口感挺粗糙,又很費工夫不過也吃得很開心,後來依樣畫葫蘆想做綠豆沙時,直接偷懶買綠豆粉,因為沒有二號砂糖就用黑糖代替,結果味道很奇怪,吃了一半多才丟掉。有年冬至用紅蘿蔔、菠菜和糯米粉團,認真地做了三色湯圓,顏色剛好代表大三元紅中、白板和青發,內餡填料是用自已做的紅豆泥和芝麻餡,做給朋友吃時頗受好評,除此之外那些貧困料理都只能孤芳自賞,因為一定嚇跑別人,有時候連家人們都很不捧場,因為自家人口味很傳統,像做「三色湯圓」反應就是很冷淡,還有「烤餅乾」、「烤蘋果」等洋派料理,結果乏人問津,久而久之也很少在煮東西了。

在國中時因為很迷金庸,就一邊吃飯一邊看金庸,自此有這習慣後,一個人吃飯時就會讀點東西,不然感覺很奇怪,特別會找一些劇情出現飲食的段落,《天龍八部》琴韻小築裡讓段譽吃的清茶糕點,和朱碧雙姝款待宴客的菜餚;《射鵰英雄傳》黃蓉烹調的各式料理、令狐沖品嚐的名酒佳釀…還有《紅樓夢》的茄鮝、玫瑰清露、秋蟹宴、蓮葉羹、烤鹿肉…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好不羨慕。這些描述飲食的文章,能腦補一下現實晚餐的乏味,大概是畫餅充饑的移情作用,單純看食譜圖片,還沒這麼有趣。另外像梁實秋《雅舍談吃》,唐魯孫《唐魯孫談吃》、《天下味》、《酸甜苦辣鹹》,林文月《飲膳札記》這些小品文享,寓情於飲食裡,包含一些過往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