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食》自已種自已吃


「我發現一個人如果要簡單地生活,只吃他收獲的五穀,而又並不耕植得超過他的需要,以無饜足地交換更奢侈、更浪費的物品,那麼他只要耕幾「洛特Rod」(5又1/2碼)的地就夠了。」《梭羅/湖濱散記》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陶淵明/歸園田居之三》


陶淵明與梭羅都曾經種過豆田,一中一西提出的看法不儘相同。當年梭羅在湖畔獨居時,飲食住行都是自已來,據他所言,只需耕作一小塊田地即可,在夏天有空閒時候略略做一做,就夠支用一個人必需的食糧了,如此實驗性質般過著二年多的生活。而陶淵明因為厭惡官場勾心鬥角,辭官絕仕。過著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歸農隱居的生活,似乎也很逍遙自在,但從早忙到晚,仍是無法改善豆田的問題,陶淵明得養活一家老小,生活始終貧困艱苦。雖然梭羅僅是在宣傳一種簡單生活的理念,其他時候的收入,還是靠家裡的鉛筆製造業維生,所以我並非全然信服梭羅的理論。



擁有一塊田地,歸園隱居的生活,確實很嚮往。現代也很多人,因為想吃得更安全健康,或者出於環保自然的心態,傾向購買有機的飲食,更甚然選擇自已自足,耕種新鮮的蔬果,友善對待環境,尊重大自然。前一陣子朋友找我去宜蘭玩,那裡有一群人種稻子,不撒農藥,親自下田插秧 割稻 曬穀子,就像從前人一樣,種出來叫作「公家米-吃飯團」,用心發展稻米小事業,自已吃自已種出來的稻米。由於我懷抱的理念比較有所出入,只想種一塊小小的土地,上面自種自吃,培養一種植蔬菜水果的小園子,在最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生活。為了明白種植、下田、收獲…諸如此類的過程,直接參與插秧、割稻的體驗,雖然時間短暫,仍有幸蒙贈幾包公家米,所以要好好料理米飯,愉快地吃掉它們,品嚐新鮮自然的滋味,雖然有點置入性行銷,不過也算推廣本土在地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