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湖濱散記》Walden


「我到森林裡住,是因為又想活得從容不迫,藉由只面對生活的必要部分,來了解自已能否學會生活所要教導的,我想要活得深刻,取盡生活精髓,踏實地的活著。」

「我可能會為一場戲而動容,但另一方面,與我更關係密切的真實事件,卻未必能夠影響到我,我只知道我是個人,所以我能感到自已的某種雙重性;能離別人多遠,我就能離自已有多遠。不論感受是何等強烈,我都會意識到有另一個部分的我在場,並且評論著我,那個部分的我就像一個旁觀者,並不屬於我。」

「我離開森林的理由和我搬進森林的理由一樣,我認為我或許有各種不同的生活要過,不該再把時間耗在森林裡了。」

以前高中國文有一篇「湖濱散記」的課文,那時候以為只是風景文學罷了,之後曾想再借來看,發覺第一章總在講很多摸不著頭腦的論述,看著看著就睡去了。從此每次借閱時老卡在第一章,試過幾次之後只好先跳過,先去讀其他章節,甚至從後面倒讀回去,好像會比較快,《湖濱散記》雖是梭羅最常見的作品,也有很多種中譯版本,但似乎曲高和寡的樣子,大概是因為這原因吧(?!)但一直如此也不是辦法。第一章「經濟篇」頁數篇幅最多,又看似與寫景無關的長篇大論,因為它確實是全書的總綱,闡述了梭羅為何來到華騰湖畔,目的是要實驗一種簡單生活,如何用最小的花費,滿足人類所需的食衣住行育樂,故此從中獲得對現況社會的沈思反省,所以他親身體驗並紀錄這段經驗,寫出難得可貴的「湖濱散記」。雖然我很佩服梭羅的實驗精神,而且羨慕能夠在湖畔建造出一間小木房,讓人想要效仿。但是梭羅當年是借用愛默生的土地,取得同意後再居住和耕種,並非隨意找塊空地就住下來,而最後他終究是回到康考特鎮上的自宅。然而我仍不清楚,這樣一來書裡所說的「簡單生活」是否可行?!如果在現代想住湖畔小屋,你總先得要有一塊地,還不能隨意侵佔,除非是違建亂蓋之類。雖然梭羅的目的並不是要像他一樣生活,只是想讓人減少物質欲望,豐富內在心靈成長,但最好居住在自然裡,因為人與自然關係,相互消長變動,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

「湖濱散記」前半部份是春夏兩季,後半部分時序轉為秋天,冬天的華騰湖另有一番滋味,由於第一章已經把重點都講得差不多了,剩下來篇章就比較像是抒情、寫景,描寫周遭環境、日常生活的瑣事,在湖畔森林的活動。因為梭羅重視這些「生活切身有關學問」,如何吃、如何睡、如何打發時間等,整體而言讀來順暢容易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