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理性與感性與海怪》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Sea Monsters

與上本「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不同作者,寫出的「Jane Austen」混搭風格也不太一樣,《傲慢與偏見與殭屍》重心仍放在Jane Austen的主題:婚姻,而Zombies只是激辛的香料,所以作者把Zombies的由來輕輕帶過。但《理性與感性與海怪》揉合了《海底兩萬里》、《金銀島》《神鬼奇航系列》的內容,海怪與英國鄉紳共存,「水裡只存在著不幸的災難。」水是高深莫測的東西,流動的、不確定的,作者架構出來的故事背景,可能也隱喻了一些東西,例如故事裡的大突變,起因可能源自都鐸王朝,亨利八世背叛三一教會,於是上帝對英國施以天譴…為啥外國人什麼事都要扯上宗教。或是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有一條邪惡之川,將劇毒的水流灌入海洋,使海中生物變成可怕的怪物….覺得比較像在說環境汙染。還有大突變的起因是一支被英國統治好幾個世紀的部落種族所下的詛咒,這個在影射恐怖主義吧! 此書封面跟題材是滿吸引人的,可是讀起來不太順手很難起共鳴(?),大概是本人不會游泳,頂多有三、四次的下水經驗,對海洋的想像也很薄弱。而作者更讓男主角之一Colonel Brandon變成章魚臉,還改動了幾個人物性格,像Dashwood一家的三妹瑪格莉特跟米德敦太太,這兩位原來是書內十分平板的人物,在本書讓人有出乎意料的轉變,而Elinor和Marianne,覺得作者把她們寫笨了,雖然兩姊妹從優渥的生活降入貧窮的困境中,所受的愛情苦難也比別人深(「勸導」的女主角也滿類似這遭遇,但好上一點)。Elinor Dashwood即使結緍後也沒有提升多少收入,Marianne Dashwood嫁給Colonel Brandon,雖有改善生活但最相配的一對,兩姊妹還是不失為Jane Austen作品中,才華出眾、秀外慧中的角色,可是這本書裡人物讀起來都有些失真。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英人琴酒Beefeater/London dry gin

五大基酒裡,最常、最愛喝的就是琴酒,比起無色無味的伏特加(只有酒精味),琴酒就是多了一種味道,杜松子或是橙皮?使人難以忘懷,我個人喜好配通寧汽水,兩者搭起來完美無缺,再次一等是C.C.Lemon,它和琴酒調和的頗為順口,還有七喜跟雪碧也不錯,不過有時就直接套水,或檸檬汁喝。英人琴酒方正厚重實的外形也很深得我意。好市多1公升/445元(0.7公升/349元),40%,現在已經漲成1L/485元了。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新流星蝴蝶劍(1993)》看起來很美

行走江湖的俠客,通常都要有個響亮的稱號,有些人名過其實,有些人相得亦彰。在命名時也可以看見作者的巧思,《流星蝴蝶劍》有個很美的名字,而電影《新流星蝴蝶劍(1993)》的絢麗華美,在我小時候留下深刻的印象,等到長大看了原著,發現整個相差十萬八千里,這種童年崩壞也不是一次二次了,只能說這就是個糟糕世界。電影大要是明朝東廠與西廠成為兩股抗衡勢力。雙方勾結武林中兩大勢力,聚賢山莊的孫玉伯和和快活林的高老大,武林中將掀起一陣腥風血雨。孟星魂、葉翔和高老大是自幼一起長大的同伴,也是快活林的頂尖殺手,葉翔深戀著高老大,但高老大鍾情於孟星魂,而孟星魂心屬小蝶…

《新流星蝴蝶劍》是由長宏影視出品,所以有不少台灣演員,劇情大概想搭上「笑傲江湖」的明朝東西廠之爭(?),其實古龍小說一向不著重時代背景,用現代的寫法描述主角內心戲,所以原著很黑很算計的律香川,枉費有很特色的名字,結果電影路人化,跟聚賢山莊的少主孫劍有(ㄐㄧㄢ)情(?)。把原著跟改編分為兩種作品來看,除非是改得太離譜,不然都還能接受。電影只是過於夢幻,以至於重讀古龍作品「流星.蝴蝶.劍」會接不上來,還添了許多看起來很美但中看不中用的武俠招式。一開頭梁朝偉就出現個「反手弓步射劍式」結果一劍給人擋掉,還有最後大決鬥的「飛星追月箭」,武林高手出場都要很華麗,坐飛車拋彩帶灑金粉,住所也要很浪漫的河邊小屋,不然就是要在樹林盪藤條玩紙蜻蜓,總之這部戲挺多花花巧巧的噱頭。但比較喜歡孟星魂、葉翔、何菁和高老大的童年段落,是算滿有趣的改編,人物形象鮮明,補強了劇情的虛弱。甄子丹飾演的葉翔是個呆頭傲驕,當年還滿喜歡這類型(大概是因為鐵猴子),雖然苦戀高老大,又不忘照顧朋友妻(?),覺得為啥不跟小蝶在一起算了,最後跟高老大的殉情,有小小感動到。不過等看了「詠春」後,他跟楊紫瓊又令我童年崩壞了一次(唉)。離題一下,去KomicaWiki看到流星蝴蝶劍→教父,原來如此!!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緩慢》輕盈的米蘭.昆德拉


傾身跨在摩托車上的騎士只專注於正在飛躍的那秒鐘;他緊緊抓住這個與過去、與未來都切斷的一瞬,他自時間的持續中抽離;他處於時間之外;換句話說,他處在一種迷醉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他忘記他的年歲、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和他的煩惱,因此,在風馳電掣中他毫無恐懼,因為恐懼的來源存在於未來之中,從未來解脫的人什麼都無所懼。

和摩托車騎士相反,跑步者始終待自己的身體中,必須不斷地想到自己的腳繭和喘息;他跑步時感覺到自己的體重、年紀,比任何時候都還要深切地意識到自我和生命的時間。當人被機器賦予了速度的快感之後,一切便改變了:自此之後,他的身體處在遊戲之外,他投身於一種無關肉體的、非物質的速度之中,純粹的速度、速度本身、以及令人興奮的速度感之中。

卡爾維諾曾說米蘭.昆德拉表現了「輕的概念」,一種舉重若輕的狀態,又不至於變成無止境的追求。《緩慢》的場景發生在一座改建成現代旅館的城堡裡,這座城堡也是19世紀一本小說「沒有來日」場景。一場學術會議,一場露天水池的性愛,人物交雜著兩個時空,有政客、學者、記者、貴族夫人和騎士,作者輕盈的口吻,就像在夜晚行走於溼潤的草地上,雖然內容很輕薄但不易懂,而且還出現一大段「屁眼」的描述(羞),它在文學中的作用,我也不太了然,只是對上面那段話很有感觸。

摩托車的意義不只是一輛代步工具,它更是一種感受到速度的媒介,雖然它沒有汽車舒適但機動性來得更高,汽車是一個空間,一個靜止的空間,移動的是車而不是車上的人事物。當騁馳於摩托車時,必須專注在移動的當刻,雖然有人會單手騎車,一邊講手機、聽mp3…但至少你不能做太多其它事,即使人也是坐著騎摩托車,但會感受到風吹雨淋與速度一起在空間中移動。換句話說,人在汽車上的動作跟汽車本身的動作是兩種速度,而人在摩托車的動作得跟著速度同步,速度不協調的話可能會出事。雖然不會開車,很難說開快車的感覺,不過騎車以來也不會什麼壓車、甩尾的神乎其技,摩托車更是台騎不了多快的二手車,但它跟著我上山下海、偶爾往返學校和家裡,還有一次是從台南沿台一線北上,一路騎回桃園,總共約10小時,加4次加油。因為不想花機車托運費和回程火車錢,所以決定了這段一個人騎車的旅程,一路承受8月半的熱浪和風沙,還有擔心車子會掛在哪條路上,但也是騎得很過癮的一次,其實騎車是獨自沉思的好時機,因為那當下是處於抽離的狀態,唯有速度與你同在。雖然在城市騎車是件累人的事,得要時時刻刻留心交通狀態,最討厭遇上白目駕駛,像是開車不打方向,就自行靠換車道或轉彎,不然就是打方向燈後龜速地移動,還有不論在內外側一律龜速駕駛,彷彿在閒庭徐步一樣。還有計程車沒客人時就在外側擋路,一有客人攔車,馬上切到路旁,絲毫不顧機車騎士,載到客人後又快速切換車道,同樣也不顧閃計程車的車騎士。公車也是同理可證而且更大台,但只要在站牌接近時與它避開就好了,但有時一次來很多輛公車要靠停也會塞住。不過在路上看到並排騎車聊天的摩托車騎士,通常是年輕的台客居多,有時婆婆媽媽也會這樣,以為馬路是他們家。或者看到有人單手騎車,通常也是年輕的台客,又不是手斷掉,就不信急剎車會來得及hold on,保證他會犁田。開車好像有句行話:「跟著前面的車速。」他開多快,就保持和他一樣快的速度,不過這要看前車的速度,若前車是台龜速車你必須減速,一旦減速就會影響後方的車,進而使後方交通堵塞,所以速度掌控著交通狀況,而駕駛人掌控著速度。當我騎車遇到前面的車時,就會考慮要跟在車後或者是超車,因為跟車有時會省點力尤其在左轉時,不過遇上述討厭的狀況時就會超車。總之騎車是件既刺激又安心的事,可以在兩定點之間的移動是快活的,尤其在夏夜空曠的公路的夜騎,或者難過時流著淚騎車,讓眼淚風乾在移動的速度裡,因為緩慢的程度與記憶的濃淡成正比;速度的高低則與遺忘的快慢成正比。

另外提一下,當騎車打滑出事時,飛出去的那刻,自已的感覺很久,其實只是幾秒,瞬間就趴在地上了,但飛出去的當下,會像是慢動作一樣,跟別人討論後都是種情形,大概就是所謂的剎那永恆吧?!(還是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