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There There》Radiohead初體驗

本blogger的名稱來自於《There There》,而它也是我聽Radiohead的第一首歌,那時還在高中生,通常出門上學前,在家吃早餐看電視會打開MTV頻道,正好在播這MV,覺得主唱既病態又怪異,但聽著歌Thom Yorke的聲音就像催眠一般,讓人不離開螢幕裡的MV,從此就對Radiohead留上了心。

Radiohead / Hail To The Thief (2003)電台司令/鵲賊篇
There There
in pitch dark i go walking in your landscape.
broken branches trip me as i speak.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 doesnt mean it's there.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 doesnt mean it's there.

there's always a siren
singing you to shipwreck.
(don't reach out, don't reach out)
steer away from these rocks
we'd be a walking disaster.
(don't reach out, don't reach out)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 doesn't mean it's there
(there's someone on your shoulder)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 doesn't mean it's there.
(there's someone on your shoulder)

there there
why so green and lonely??
heaven sent you to me.
we are accidents
waiting waiting to happen.
we are accidents
waiting waiting to happen.

之後又再聽了OK Computer就像聽到Siren的歌聲勾引我沉淪、無法自拔。一等就是好幾年,2007年終又出了In Rainbows,雖然不知日後何去何從,但Thom Yorke的歌聲依然迷離,今年度的壓軸文就獻給Radiohead吧!


我喜歡Thom&Jonny的live版本,他們二個是神!!!!!!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鼠膽龍威(1995)》蚊子電影院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在蚊子電影院看的,換算一下時間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點恐怖的時間距離)。雖然在台北長大但老家在南部,所以寒暑假都會回去,所以有看過豬走路、灌螇蟀、焢過窯、去偷拔別人家的菜、去柑仔店買小包零嘴等,過的像鄉下小孩的童年,那時晚上睡得很早,有次正好有空吧!就跟堂哥堂姊去湊熱鬧,帶著板凳椅子在空地上看電影,那時也不知這就叫蚊子電影院,只是覺得很好玩,銀幕畫面很粗糙跳動,但最後好像是要開夜車回台北吧,在電影快結束時被叫回去,還很不捨地流連徘徊,這回憶使我對這片留下很美好的童年印象。

之後第四台也滿常播,因為第一次看得沒頭沒尾(從中間開始看),還有找時間從頭看到尾看過,每轉到也會停一下。內容大要是警察李杰(大胆)為解救被設置炸彈,結果被"醫生"暗算導致妻兒與人質被炸死(題外啊苦命的老婆是關秀媚飾演的),於是大胆隱姓埋名成為武打巨星龍威的替身,在一個新開幕的酒店將舉辦沙皇珠寶展覽,吸引"醫生"與同夥結伴計畫要搶劫,而大胆也意外發現害死妻兒的人,就是搶徒的首領"醫生"於是展開一場大戰…基本上港片必有特色就是愛婊人,只要有梗就能婊,龍威很明顯在婊拍戲不用替身的的成龍,外加向李小龍致敬(?),把龍威拍成酒色財氣樣樣來,功夫不到二成(好呀),還把成龍的老爹跟經紀人都拍進去了,多有誠意呀,另外後來才知道它也在戲仿《終極警探Die Hard》,就是打不死的老布魯斯威利,但我尚未看過此糸列的電影,而眾人對最鼠膽龍威印象深刻的應該是

醫生:人一定要靠自己!Men should depend on himself!
大胆:你是醫生!You are doctor!

講得我心有戚戚焉,因為警匪片要好看就是要有,超強的槍匪作亂再靠英雄威能很大的主角收拾掉,而李連杰一向威能開很大,他跟邱淑貞互動的橋段和「新少林五祖」滿相似,大概時間相近又是同個出品人,港片常常東拼西湊借挪成一碗什雜大雜麵,煮的不考究但能填飽肚子,不過本片挺多搶匪角色滿有趣,雖不確定是否有參考《終極警探》的原型,但因加上個人因素,所以還滿喜歡這部片。

醫生/王霄(已逝),風度優雅的紳士,這多半是走智能類型犯罪,開場就炸個大胆家破人亡,留下經典名言,就瀟灑地丟掉電話,扶老太太過馬路,再次出場是號召同夥計畫搶案,最後功虧一簣雖然順利脫逃,但仍死於沾蛇毒的飛刀底下(死得挺淒美的呀)!
大哥的女人/周嘉玲,她的形象本就很符合冷豔的蛇蝎美人,出場來個正面後踢的動作,裡與醫生有一腿,其實在電影裡有一種稍微肉肉的可愛,還曾演過重慶森林的空姐。
喪邦Bond/周比利(?),似乎演過《精武英雄》的日本軍官,夢想要和龍威打一場。還有個角色也令人在意,醫生之弟/林國斌,破壞之王的斷水流大師兄就是他啦,曾經是梅豔芳的男朋友,但這部片一開場,就拿隻梳子出來梳了一會頭髮,似乎對自已的容貌特別在意,綽號還叫作「免子」,擺明意有所指,曖昧的很。

(這二人真夠閒情意致的,火焰加上鋼琴聲好有氣魄呀)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試讀《傲慢與偏見與殭屍》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當19世紀英國優雅的鄉紳仕女面臨活死人Zombies會是什麼情況?在《傲慢與偏見與殭屍》裡的英格蘭島上,因為不明的的原因使亡者死後復生成「晦氣的東西」Zombies,有如瘟疫一樣蔓散開來,人人都得自保。而女主角Elizabeth Bennet曾與她的姊妹被送往中國少林學習東方武術,五個未出嫁的姑娘都練就一身好本領,尤其Elizabeth的武功最為高強,也因此對傲慢的Mr. Darcy不屑一顧,兩人唇槍舌戰中也免不了動手過招,但該如何扭轉彼此的第一印象,可能還得靠那「晦氣的東西」來加速兩人的戀情了。

拿到這本書前,先替它扣了10分,因為它褻瀆了珍奧斯汀,但看完後忍不住又給了100分,因為它充份地娛樂了我。恐怖劇情的題材向來視作難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是人總是追求感官刺激勝過精神涵養的提升,因為先得解決生理欲望後才有可能滿足心靈的需求,故恐怖、搞笑和膻腥,這一向是普羅大眾最感好奇的題材,作者Seth Grahame-Smith無意配合文雅的珍奧斯汀的原有內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加上自已的惡搞,再搭上近年熱門的東方武俠風,故此寫出了耍刀弄劍的Elizabeth、開黃腔的Mr. Darcy和某些偷雞摸狗的情節。比起一些裝模作樣的續集,我更能接受把道德標準降低的《傲慢與偏見與殭屍》,雖說英格蘭人向來冷淡客套,但珍奧斯汀的拿手好戲,就是不動聲色的嘲諷那彬彬有禮的鄉紳仕女,所以若沒有那種諷刺感的話,也稱不上優秀的續作,高中時曾看過一本傲慢與偏見的續集,至今它的內容已忘了大半也不願再想起來,甚至覺得永遠放著別亂續狗尾好了,不過看完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覺得這樣惡搞也不差嘛。

此書讀起來就戲仿的意味,就是故事中的改寫故事,讓讀者(第三者)閱讀珍奧斯汀原有的故事架構時,又混雜作者寫出仿效的世界,創造虛假難辨的雙重性,若已看過原著的讀者,其實對改過的段落特別留意,也使得整體情節更為強化,故讓女主角有高強的武功,一方面又有溫柔體貼的女性特質,吸引了傲慢自負的Mr. Darcy的注意。Elizabeth Bennet在珍奧斯汀的書裡可能是最獨立自主的女主角,雖然沒有富有的家產但她寧願獨身而非屈就於婚姻,在書裡還有了高強武術的Elizabeth,不至於受到Zombies的危脅,這會讓她成為保持獨身的女強人?或是成為獵殺Zombies的傭兵嗎?那些從墳墓裡爬出來的Zombies,究竟為何數量如此龐大又驅之不盡,作者並未說明Zombies橫行的原因,但英格蘭向來多雨多霧,陰晴不定,出現幾個怪物並不足為奇,加上當時英國海軍正強大,可能從殖民地帶回什麼奇異的東西也說不定。假設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珍奧斯汀書裡的主題正是婚姻大事,那些Zombies會不會只是對婚姻不滿而想爬出來逃離的象徵,尤其想追求新鮮的肉體(腦子),也讓人再次重新思考婚姻,在兩性平等的前提是否能達到幸福美滿。

珍奧斯汀一向把重點放在她熟悉的中產階級,對於世界變動的局勢、下層階級的描寫微乎其微的少,但作者為何安排女主角是千里迢迢遠去東方學習武術,而不是學習歐洲西洋劍、刀槍之類的武術?難道想調侃「追殺比爾」還是邵氏功夫片看太多了?總覺少林劉師父是在惡搞劉家輝的三德和尚,連少林36房都出現了,如果說作者的資料來自香港功夫片,那麼我倒認為Elizabeth Bennet是拜在福建莆田少林,畢竟沿海交通較便利,而且曾出現幾位女性傳奇人物,什麼五梅師太、苗翠花...關於主角的師承設定,作者似想像邵氏片《中華丈夫(1978)》一樣,挑起中日武術之爭,就不知Elizabeth與Mr. Darcy婚後會不會彼此一爭高下,總之我已經開始期待《理性與感性與海怪》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Sea Monsters(有觸手君也)的出現了。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003)》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s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畫家楊.維梅爾Jan Vermeer(1632-1675)的經典畫作,美國作家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據此畫創作同名小說,也曾被搬上螢幕。話說這是我跟Cillian Murphy的第一部片,但從頭到尾竟沒認出來他(羞)還是過了一段日子才驚覺。原著的份量適中,編成電影不會說拍得頭重腳輕之類的,有中上的水準,但仍比不上原著文字中的那股細膩含蓄,就像維梅爾的畫一樣,觀畫者永遠無法得知畫中人在想些什麼,電影用影像說故事把人物場景立體化,可惜的是拍得太過直白,少了一股餘韻,當閱讀時很能恰如其分地傳達文字的私密感,覺得窺看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就是這股欲語含羞的神情,使「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流傳千古,後人總想探明維梅爾背面的用意,想像那靜謐的表面下是否藏了些謎。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航運與貿易使它在當時的世界版圖佔有一席之地,社會結構主要是由因貿易帶來財富的中產階級,還有宗教的劃分,崇尚節約的喀爾文教派是荷蘭國教,信仰天主教得居在天主教區。畫家經濟來源得依靠附庸風雅的商人,贊助畫家以提高名聲,維梅爾當時並非有名望的藝術家,只能算是技藝熟練的畫家,與他同期的還有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維梅爾居住的台夫特Delft佔河運之便將明朝的瓷器引入歐洲,也發展出台夫特的陶瓷產業,原著的女主角葛莉葉之父正是陶瓷畫匠,因燒窯意外而傷殘,故全家也失去經濟支柱,不得不讓女兒去天主教區的維梅爾家幫傭,也帶領我們前去這位以描繪寧靜的家居場景出名的畫家,荷蘭人重視家庭,住宅環境的潔淨,女主人不管貧富,多少都要打理家裡的秩序,所以這些畫中女性在操持家務的神態,才會如此地專注從容。

看完原的感想是書裡的每個人都精明得像鬼一樣,可能是荷蘭以商業出名吧,眾人個個心知肚明,只是藏在心裡不說出來,像葛莉葉剛到僱主就很快摸清各人的特性,看一眼就能分辦肉的好壞,還有她對顏色的敏銳及日常行事的小心等,不得不說如此玲瓏剔透的女孩,當然亦明白富商Van Ruijven對她的垂涎,及肉販之子Pieter對他的追求,但她仍猜不透維梅爾的心,好色富商Van Ruijven也是仗恃著金錢,像貓捉老鼠一樣逗弄女僕,及要求維梅爾替他畫一幅葛莉葉的畫,肉販之子Pieter最後雖與葛莉葉成婚,但他也是把葛莉葉對維梅爾的態度看在眼裡、心知肚明而不說破,更不用說那老於世故的岳母聯手欺瞞了自已的女兒,書中最難猜測的還是維梅爾,但是電影把他拍得太狂放,而且Colin Firth也太帥了,Scarlett Johansson飾演葛莉葉反而不夠靈巧有點呆板,至於Cillian Murphy的Pieter還是太邪氣了點,雖然演員陣容很堅強,不過仍少了些化學反應。維梅爾一生就安於台夫特,和妻子生了一堆兒女,畫了為數不多的畫作,年僅43歲,死後妻子不得不申請破產,根據《維梅爾的帽子》作者卜世民以維梅爾的畫作,描繪出當時世界的貿易史,他的結論是1670年荷蘭黃金時代結束,商人不再有閒餘的資金去贊助畫家,故使維梅爾失去生計就驟然離世,所留下來的是見證過那段日子的畫作及龐大的債務。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哈克歷險記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之馬克吐溫


美國自1776年脫離英國獨立後,經歷南北戰爭(1861-1865年)結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大城市興起,現代美國的雛型正是奠基於此時期,早先美國是由東岸的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故傳統較親英國文學,但馬克吐溫開啟美國本土文學,由一系列大河文學作品,傳達出自由嶄新的風格。其實我也挺喜愛這時期的文學家所寫的作品,像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Jean Webster(1876-1916),當然還有Mark Twain(1835-1910)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可是當時社會的縮影。Mark Twain原名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出身自鄉村的律師家庭。筆名Mark Twain源自上水手們的行話,意指水深兩噚12呎(約1.8米),為航行安全水深。我對Mark Twain較特別的印象是他曾對Jane Austen(1775~1817)發表的評語。

「只要是一間稱得上優秀的圖書館,都不應該收藏任何一本珍.奧斯汀的書。」
「我真搞不懂,難道她是想讓讀者在小說一半時先恨死她的角色,到了結尾再喜歡上他們?」
「每次閱讀《傲慢與偏見》,我都想把她從墳墓裡挖出來,用她的脛骨狠狠的敲她的頭蓋骨。」
一直無法斷定這評價是貶還是褒?!平心而論有點尖酸刻薄,有失風度,可能自古文人相輕,來自英國的Jane Austen描寫小家子氣的鄉紳仕女的婚姻瑣事,可能就是讓生活在氣勢滂薄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Mark Twain看不慣吧。其實這兩位的作品都各有所愛,畢竟那兩部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與哈克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可說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早期文學的基石。

湯姆與哈克是生活在Mississippi River旁邊小鎮的玩伴,但湯姆非常羨慕乞丐哈克自由自在的生活,兩人一同經歷了許多冒險事件。就風格上來說湯姆歷險記比哈克歷險記來自輕快,故較適合兒童閱讀。哈克歷險記是比較沉重了些,但湯姆一直夢想離家流浪的冒險卻給哈克做到了,哈克順著Mississippi River流向未知的旅程,這段描述含著一種浪漫孤寂的韻味,就像在時間之流漂著,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每個人都是月亮,各有其黑暗的一面,永不被人看見 -Mark Twain」這句話挺深得我心,Mark Twain深知幽默的最深處是並非快樂,而是悲哀,而人生更是充滿悲歡離合。哈克歷險記中,從上部湯姆歷險記後,哈克被老寡婦收養到親生父親出現爭奪扶養權,哈克一直在這些大人們手上流轉,之後決定詐死逃亡到傑克遜島上遇見逃亡的黑奴老金姆一同在密西西比河上流浪,又再遇上二個無恥的騙子“國王”和“公爵”,最後金姆反被兩人賣掉,故哈克決定救出金姆,再遇上昔日好友湯姆,兩人再度聯手幫助金姆得到自由。其實在最後那段的描寫,哈克的形象比起湯姆反倒來的純真直樸,也不是說湯姆較虛偽,哈克明知金姆是逃亡的黑奴,還是決定要救他自由,而湯姆卻是在已知金姆被舊主解放的情況,策劃一場假戲真做的行動,在哈克經歷過流浪逃亡的過程時,對於社會現實的體會比起湯姆那孩童式的假想遊戲,可以看出兩人個性已有所差別,所以最後哈克仍是決定要得比其他的人先走一步,先到“領地”去。

對於書中描寫哈克與老金姆在河上漂流的那段,覺得兩人的互動相當真誠,比起之後遇上種種事蹟較喜歡此段描寫,雖然書中那段「偽蘿」讓我不由自主歪想了起來,哈克長得像女孩嗎,沒想到馬克大師也來上這麼一段,大概是書中沒有女主角的緣故吧!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2006)》Yes,ma'am!

不諱言以為此片會很沉悶,但挺專心地看完了,因為好的演員會帶你入戲,壞的演員會讓你砸片,所以從片頭就感受到Helen Mirren飾演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的威嚴與無奈,Michael Sheen飾演英首相布萊爾,在1997年上任不久後前黛安娜王妃在巴黎車禍身亡,震驚全英國。我確實對此主題感到非常好奇,黛妃死亡之謎,有人說是陰謀論,但亡者已矣,來者可追,媒體可以殺死黛妃,也可以煽動人民的情緒,那時英國王室的處理後事的一舉一動全都牽動著整個大不列顛王國,故電影半真半假地把王室一家人和首相幕僚對此事的態度給刻畫出來。按王室看法此屬私事應低調處理,並安撫威廉及哈利二位王子的心情,故照行程去巴爾莫勒爾堡休息,但首相幕僚的心態則是黛妃是「人民的王妃」,故應出面撫慟人民的傷痛,女皇及首相二人代表一新一舊的觀念:守舊與改革,似乎是對立的。隨著媒體的播放下,黛妃有如陰影一般揮之不去,觸犯王室的逆鱗並刺痛了女皇,但首相設法使王室公開出面安撫人心,挽回民眾對王室的信心,也使二人的關係逐漸友好。

至於片中也提到布萊爾對女皇似乎帶些戀母情結的雛鳥心態,個人覺得Michael Sheen與Helen Mirren對戲時,從電影的方法呈現二人心態的轉變是相當引人想像,當他老婆與幕僚不斷質問他,從對立轉向支持王室,也可代表人民並不想推翻王室改成共和制,故此Michael Sheen從初次晉見女皇的生澀、老婆調侃的嬌羞及對幕僚群的發飆,最後再深情款款地看著女皇演說,Helen Mirren鎮定從容不迫的演技,是最佳的說服力。最近把「瞧這些英國佬」此書看完後再檢視這些英國片,多少都更深入了解英格蘭人隱藏的行為規則,英格蘭人就是不善表達情感、重視隱私、節制公平,重視階級及規則,故君主制可能才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統治體制。

據說編劇還打算再拍第二部,衷心地期盼是由原班底參加。順帶一提,我似乎被Michael Sheen給萌到了,好想看Twilight -New Moon跟Alice in Wonderland都有他演出也,但是聽說很路人!?

(圖片來源:http://www.empireonline.com/20/birthday-portfolio/)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疑》who am I ?

有點哀傷的發覺:本人沒有強烈的愛好,例如喜歡吃甜食,像芋泥、豆沙、蜜餞,但沒有特定喜歡哪一種料理,因為台灣人通常都會混搭著煮在一塊,偶爾吃吃日本定食、美式漢堡、印度咖哩等都非純正的異國料理;喜好的穿著,通常是運動休閒風,很少走淑女風格;對住宅環境的要求,喜歡簡單樸素,復古雅致的風格,但不確知是鄉村派、極簡派、普普風等類別;喜歡藍、綠、白色但有時也覺得紅黃紫黑其他顏色也蠻不錯的;再來喜歡聽rediohead、muse、蘇打綠等樂團的歌,也喜歡聽鋼琴、純音樂,還有一些老歌等等,分不太出來最愛聽哪一種類型的音樂。總之是很平凡,對事物總少了點強烈的情感,沒有愛恨分明的個性,別人若是問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想了老半天也擠出這麼些,讓人覺得沒有特別的個性,畢竟隨波逐流低調了20幾年,突然要變著高調,對任何事物都要有獨特的看法,真得有些難。

不討厭,覺得都可以接受,但不代表這是我的最愛。感到哀傷的是因為,這是不是代表見識太少了,很多東西都沒嘗試過沒看過,頂多從書上認識,但是有些仍然還是要親身經歷過才能知道。希望環遊世界、吃遍各國料理、觀察各地風貌,去親身探索過哪一樣才是我的最愛,而不是隔了層膜一樣,總少了點真實的感受,或是只引用書上的字句,當作實際的感受,這種像鏡花水月一樣虛幻,不過目前為止,從小生長市井小民之中,飲食,穿著、見識,都無緣嘗試高級境界,我仍只能用這種方法,來表達那些沒經歷過的人事物。

這篇應該能當做我的新年新計畫:尋找自我風格。

其實自已應該是最了解自已的吧,但又陌生於描述自已,由內向外地顯現自我,而我通常都內斂起來,所以別人很快都忘了我是誰!!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六壯士 The Guns of Navarone(1961)》六個鐵錚錚的軍裝大叔


最近心情不佳,所以決定看一下片子轉移換心情。之所以找這麼古早的電影,是因有次去看牙齒時,原以為故意找比較冷僻的時段去會比較少人,結果雖然沒等太久,但發現老牙醫很著迷地看著電視上正播放的一部古早片,而我只認得Gregory Peck和David Niven,剛好看過這兩位大叔演的「羅馬假期」和「007之皇家夜總會」,當時老牙醫看的目不轉睛,幾乎快忘了手上還有病人張大嘴巴等著,而且不知是仗著英文好還是怎麼,電視上也沒字幕,所以我也看不出這演啥,其實牙醫的技術很熟綀,若不是被電視迷住他三二下就ok了,而我只想快快回家google一下,這二人名氣也大,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幾天剛好翻出來看。

六壯士,顧名思義有六個大叔(其實有一個不算大叔),英文片名很直白是納華朗的大炮,二戰期間德軍在希臘羅德島上的納華朗設了二尊大炮,佔據海上及天空的防禦地利之便,使同盟國困守已久,若不突圍則會全軍覆沒,故找來六個精銳之合想設法潛入,摧毀大炮。不得不說這又是令我讚賞的「大背景小故事」雖然二戰時間發生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但此片只單放這個劇情主線,沒有牽扯太多旁支,看的人也明白易懂,六位壯士的組成也很明白易懂。首先是Gregory Peck飾演Captain Keith Mallory被徵召,發現是過去的老情人Major Roy Franklin領軍,又找來三名精通炸藥、機械及殺人的成員,還有Captain Keith Mallory的拍當Col. Andrea Stavros。雖然本人認為戰爭非常殘酷,不過一看到每個都是有型的軍裝大叔,真是大飽眼福。從開頭就不囉嗦地進入主題,人物對白相當精練,六名壯士偽裝成漁船從海路進去,當晚遇到暴雨,Major Roy Franklin趁機與Captain Keith Mallory敘敘舊情,也談到現況兩人身邊都已有新歡了,原來Captain Keith Mallory與拍當Col. Andrea Stavros是有生死之約的恩怨,而David Niven飾演的Cpl. Miller借著送熱咖啡之便插入兩人之間,從這裡看得出來Cpl. Miller相當吃味呀,因為Gregory Peck在本片算相當英挺,比在「羅馬假期」裡還要有魅力,不難怪Cpl. Miller會吃味,而一艘破舊的漁船在雨夜航行於希臘海域並不安全,除了暴風雨的危脅還有名的怪石暗礁等,故Major Roy Franklin在航行時掛彩,當他們一行人攀爬那幾乎垂直的峭壁時,他也不幸摔斷腿,成為苦情的女主角,但Captain Keith Mallory仍決定帶著他上路,在山洞中休息時, 眾人發現Major Roy Franklin想要自盡,因為在戰爭時一旦成為傷兵,只會連累同伴,當他摔落時命運就已決定了,就算其他人不放棄,也會因為缺少藥物而不治,所以Major Roy Franklin才會想自我了斷,很可惜偏偏被發現了,Captain Keith Mallory好言安慰他計劃有變,他們已沒力,Cpl. Miller小心翼翼地觀察,生怕Captain Keith Mallory只是先用言語安撫再給他一槍,這場也是相當緊湊精彩的一幕,之後兵分兩路由Col. Andrea Stavros斷後,一人單挑後方的追兵,再到後方會合,當晚駐紮在破敗的遺跡中時,最強的御姊就要上場了,她就是計畫接應人的女兒Maria,也是其中一位成員的姊姊,她與友人Anna帶領六壯士前去曼德哥,卻不幸全軍落入德軍手上,多歸Col. Andrea Stavros的機智逃離基地,但是眾人不得不留下Major Roy Franklin,因為如此他才能受到醫治,當晚一行人來到一處居所休息時,Captain Keith Mallory才宣布他留下Major Roy Franklin的用意,是故意要德軍從他口中套出,原先Captain Keith Mallory告訴他的計劃,所以一心向著Major Roy的Cpl. Miller一聽之下大發雷霆,兩人針鋒相對,但眾人也知事是無可奈何的,隔日也是最後一日,終於潛入位在納華朗下的廢村,高潮一波接著又一波,Cpl. Miller發現有叛徒因為炸藥被人動手腳,而Cpl. Miller趁機逼Captain Keith Mallory做下決定,也是唯一的選擇-處決叛徒,其實也為了Major Roy打抱不平,離約定的最後時刻就要到了,大家兵分三路,Captain Keith Mallory和Cpl. Miller潛入堡壘,摧毀大炮,Col. Andrea Stavros和Maria之弟在外佯攻,Maria和'Butcher' Brown得偷船在海上接應,最後雖然完成任務,但六壯士也只剩下四名。

全片非常非常精彩,幾乎沒有冷場,人物的塑造相當出色,老牙醫看的那幕,正是高潮的重頭戲,還不得不認同老牙醫,難怪看的那麼目不轉睛,真是好看呀!!「Anything can happen in war.」這句也是本片的核心,戰爭已使人改變,有人厭倦、有人樂在其中、有人只想生存下來。開頭在漁船上受到德軍的盤查,六人很乾淨例落地解決時,內部已有些徵兆,精通機械的'Butcher' Brown雖然是用刀高手,但已對殺人感到厭煩,所以之後Captain Keith Mallory一直不讓他擔任重要的殺敵任務,而Maria之弟Private Spyros Pappadimos因沉迷在殺人的快感中,這二人終與敵人兩敗俱傷,Major Roy Franklin原先是眾人首領,但因負傷後成為傷兵,若想生存只能成為戰俘,雖然對那時情況不太了解,但是當軍人一旦成為戰俘,好像看有沒有利用價值,上級願不願贖回引渡,否則會成為敵軍的人質,Col. Andrea Stavros最後決定放下恩怨與Maria回曼德哥,所以最後是Captain Keith Mallory和Cpl. Miller在一塊??by the way最後跳崖的那段還挺曖昧的,最後兩人還交換抽事後煙??


(請看後方Col. Andrea Stavros,擺出這麼撫媚動人的姿勢,是想給誰看呀)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金枝玉葉(1994)》 He's.a Woman,She's a Man

當初看完此片,痴痴迷迷好一陣子,說不出為什麼,可能看多了大魚大肉油膩膩的港片中,這部片顯得特別地清新幽默,呈現那時香港都會風情,市井小民種種生活給活靈活現的點出來,那首「愛情的魔力」幽幽地唱起來又有點點復古雅痞(?)的氣氛。小小一個香港島,娛樂圈相當發達,電影一部一部地拍,唱片一張一張地發,捧出四大天王和許多耀眼的明星,當然也要數量龐大的粉絲支持,才能造就如此風光的娛樂產業,此片是個現代灰姑娘的翻版,張國榮、劉嘉玲、袁詠儀這三人的關係,像是灰姑娘插進在王子與公主之間的跳板童話,而導演在刻劃家明一直愛上自已捧紅的灰姑娘的傳說,當灰姑娘變成公主後,是不是魔力就消失了,直到他決定考驗自已,要再捧出一個樂壇神話,吸引許多懷抱明星夢的年輕人,卻錄取了一個不起眼的男人,當王子放心自已的魔咒不起作用時,又再發現他愛了這個男人….這種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的戲碼向來是我的菜,不過要看演員的扮相合不合宜,有些女演員相貌太嬌,看起來就是不夠說服力,男演員又很難放下身段去反串,偶然只曇花一現地出現二三個,但此部戲得以成立是依靠袁詠儀雌雄莫辦的演技,所以劇情大玩男女、男男之間的感情,當家明在銀幕上承認愛上阿wing,激烈熱吻的那段看得我心花怒放,可惜很快阿wing的女兒身就被發現了,唉電影老梗就是這點不好,一碰到邊界就縮回去了,到第二部又加上了梅豔芳,把女女,女男都給放進來,玩得太過火了點,順帶一提,男生好像對某些場景的女女戀很喜愛,就有點像女生也很喜愛男男戀的道理,我一直想不透,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就是很能撩起人心,總之第二部還是把第一部的老梗再重裝包裝過,終究是一則現代童話。如今張國榮和梅豔芳都已消逝,這部電影,也浮現淡淡的感慨呀。

(請搭配服用)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愛是您愛是我 Love Actually(2004)》老外經典賀歲片


聖誕節又快到了,雖然這是西洋的節日,但台灣人就是愛湊熱鬧,又加上商人炒作下已變成情人三大節日:情人節、對方生日、聖誕節,不過還是跟我沒啥關係,單身的人湊啥熱鬧呀,但是「愛是您愛是我」這經典賀歲片好看就是在於它不只描寫戀人,還有朋友、親人的感情,看了很溫暖,即使聖誕節跟我沒啥關係,但是也讓人覺有這個節日真好。而且這部幾乎都是英國演員的陣容,看了令我心花怒放,胡思亂想。

當「理性與感性」的Emma Thompson和Hugh Grant變成兄妹,和Alan Rickman變成老夫老妻時,覺得時光過的真快呀,而且男人還真得愈老愈風流,第一次看時我還真認不出來他就是石內卜教授也,其實這一段戲份,我真不太了解,Alan Rickman就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但最後Emma Thompson還是笑著迎接他,雖不知究竟原諒他了,不過夫妻間的感情,真難讓人理解。另一段當老達西Colin Firth參加伊莉莎白Keira Knightley的婚禮,笑著成全他們。其實老達西只是路人甲,愛慕新娘的另有其人,這一小段的戲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我總忍不住幻想到日後,小夫妻感情生變後會不會又有發展,但又看到伊莉莎白甜蜜蜜的挽著黑人老公的樣子。至於也對黑妞情有獨鐘的Hugh Grant演得英國首相煞到老被取笑的胖妞管家,兩人彼此有意卻發生誤會,最後還是甜蜜蜜的一起,也很深得我心,這兩個人好脫線哦。更脫線的還有英國傻小子整天發的美國夢,終於把到美眉,還不忘多帶一個回來給老朋友認識,其當看到酒吧讓段,以為是仙人跳之類的情節,不過編劇沒那麼老梗,大筆一揮真讓傻小子美夢成真,美國還真是會讓人夢想成真的地方,那些美國妞也都很漂亮也,有二個曾演「馬奎斯的三場葬禮」和「鄰家女優」,腦海中撈出的記憶還挺管用的,喜歡找電影裡的小角色還出現過在哪些電影裡,因為這部電影眾星雲集,人多勢眾也熱鬧,有人得意也有失意,最苦澀的那段就是Laura Linney與霹靂嬌娃的衝浪帥哥的劇情,不過我認為還是有機會的,因為劇裡總是有人不全然是成雙成對,也讓我這種孤單的人看了此片,頗為安慰,也有人過了大半輩子卻發現身邊最親近的是自已的工作夥伴及朋友,比爾阿伯與胖經紀人的告白,兩個人羞澀又純摰的互放閃光(閃得好呀),胖老喬的肚子圓的真可愛,被閃也甘願。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少年黃飛鴻之鐵猴子(1993)》

「少年黃飛鴻之鐵猴子」算是黃飛鴻系列的外傳,但我最喜歡的是這部片,由徐克監製,袁和平導演,甄子丹飾演黃飛鴻之父黃麒英,帶著少年黃飛鴻來到浙江採買藥材,卻捲入鐵猴子與貪官之間的糾葛,最後聯手把大壞蛋欽差打死,順利返鄉。簡單明瞭的劇情發展,最適合武打片,只要三步一小打,五步一大打,打得落水流水、雜魚亂飛最爽快,因為我們都明知在清末時空背景下,小老百姓的力量是無以扭轉大時代的轉變,所以這也是我無法喜歡黃飛鴻系列的緣故,歷史的潮流是無法改向的,就算身手再好再快也無用。本片的格局就縮小了點,只要看鐵猴子行俠仗義、快意恩仇的身手與黃麒英英雄惜英雄的,跟主角們的情感,難怪Quentin Tarantino引到國外去,比較容易被老外所接受和捧場。

當年看這部片時,其實覺得鐵猴子滿帥的,能文能武,幽默風趣,身材很好,而且雙手還能同時寫字,那幕展露背肌時,肌肉很壯碩也,看到他與紅顏知已小蘭之間的感情,頗為感動,雖然有點疑問他們兩個到底成親了沒有?當時可接受孤男寡女同居嗎?或是因為小蘭從青樓出來的不算良家婦女,但楊大夫給她贖身從良,怎麼不順便娶了呢?因為我老覺得她常跟黃麒英眉來眼去的,想勾搭誰呀,甄子丹當年演這個單親爸爸帶個拖油瓶黃飛鴻的設定,其實很萌,尤其兒子還滿黏他,但是爸爸太傲嬌了點,老追著鐵猴子夫婦,不知目標是哪一個,可能想通吃,雖然也插不進去只能黯然回佛山,最然還是跟兒子舐犢情深,至於少年黃飛鴻,我跟我老姊說黃飛鴻是偽正太演的,結果她一直不相信,唉!一知道他是女的後,就萌不起來了,還有全片最喜感的人物,總捕快神爺,很懂得明哲保身,不免了摸摸油水,但仍是會默默主持正義及維護弟兄,在火場的那句OS「怎麼沒人理我呢」很萌呀,總之處處有萌點,遍地開小花。但正經來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武打片,動作設計的一流,過招也很俐落,不愧是袁大導演指導的。

《迷霧莊園 Gosford Park(2002)》紅樓夢謎雲

這種英國貴族腔十足的片,看過很合口味,認識導演Robert Altman是從「藏錯屍體殺錯人」開始,兩者皆是略帶黑色喜劇、錯綜轉折的劇情張力十足,而本片眾星雲群,就是出場人物很多,很不好記啦,我也是看了第二遍才比較了解劇中人物的關係,一開始已知演員有墨利斯的James Wilby、麥教授Maggie Smith、黛妃與女皇的Helen Mirren,看了後又發現很多熟面孔,像巴黎換換愛Kristin Scott Thomas、很威的史密斯先生Clive Owen、前老婆是影后的Ryan Phillippe、波特小姐無緣丈夫的姊姊Emily Watson、還有傲慢與偏見的Claudie Blakley …

雖然人物很多,但內容是很古典的三一律,時間的一致,地點的一致和表演的一致,故事主線是來自Gosford Park莊園主人邀請賓客來狩獵宴會,結果主人意外被謀殺,很簡單的劇情吧,此電影總讓我想到了中國古典的紅樓夢,覺得兩者有很多共同之處,紅樓夢最出色之一是人物描寫,幾百個人各有特色,主人和丫環僕役們又有許多錯綜複雜關系,檯面上描寫的是一套,但暗處伏筆中流露,大家在見不得光處偷雞摸狗的事情,都以貴族家庭的興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刻意描寫許多上層階級和下層傭僕各自的生活時,男主人與女僕有染、女主人也勾搭男僕,傭人間更互相偷歡,每個人身上都藏有許多秘密,導演刻意上下空間的區分,使電影就像剖面一樣看到空間人物的轉換,上層人物是彬彬有禮的貴族而下層僕人間的勾心鬥角,這些都只是每個人帶上的面具,唯有在關上房門後,才會流露本性出來,彼此講內心話,所以牆裡牆外又是每個人個性的轉換,看這些演員各顯本事真是過癮。僕人雖然服侍主人的生活起居,連名字都得隨主人更換,但他們仍有自尊莫可褻玩,劇中一由美國演員假扮的隨從混在僕人階級中,當身份拆穿後,眾人們自然感到被捉弄,雖然表面上相安無事,但已是兩面不討好的尷尬發噱的存在。因為私底下雖有可能以下犯上,但是檯面上還是都得乖乖尊照社會階級來行事,一旦逾矩,眾人非難的眼光也随之而來。

理所當然的大師都愛藏老梗,紅樓夢之謎已是百年懸案了,本片也有滿多令人不解的疑問,是我無法參透的,像片末警探去找管家先生談那段逃兵的事又是在在暗示什麼,跟謀殺案有關嗎?還有莊園主人明明都一把年紀了,為啥很吃香呀,小女僕到是看上那一眼還為他出頭,對白其實有說說,但資質魯鈍有看沒有種懂。

《拿破崙炸藥 Napoleon Dynamite(2004) 》我們交個朋友吧

從常逛的部落格看到了拿破崙炸藥的介紹之後,又看了主角Jared Hess的冰刀雙人組,非常深得我心,就決定要找來看,片頭是白線條樂團The White Stripes主唱Jack white很輕輕淡淡地唱著we're going to be friends-我們交個朋友吧,也是全片重心吧,如果還記得學生時期的話,每個學校班上一定會有成績優秀、外貌人緣好的優等生,也一定有古怪滑稽、不起眼的學生們,所謂物以聚類,好學生自然聚在一塊,周遭也環繞些仰慕的平凡學生,當眾人把眼光放在風雲人物上時,可曾注意到那些小角色也有自已獨特的想像力,我還記得以前國中就有個男同學,講話都怪怪的常搭不上話,可是美術卻很強,做出來的海報非常出色,而他們也不出風頭,多半就跟三二個朋友圈子裡自得其樂,其他人雖沒有刻意排擠,但總難以理解他們的想法。


美國地大物廣,除了那些繁華的城市,很多中西部廣大的農業地帶還是偏保守純樸吧,電影把拿破崙生活的小鎮的拍得風光明媚,開頭特別地用片中出現過的器物來播演出名單,那些平凡廉價俗豔的美國鄉村風格就是吸引我的因素,而此片雖然也算校園YA片,但演員們的年齡明顯不符,又故意演得呆呆拙拙的,拿破崙在學校內就是一個不起眼的怪胎,講話天馬行空,喜歡畫些古怪的塗鴉,家裡就一個宅男老哥跟奶奶,還有一個肌肉男叔叔。跟墨西哥裔的轉學生認識後,很快地物以類聚,兩人的話題不外乎,如何吸引女生,交換彼此擁有的物品,炫耀把妹的經驗...另外有個題外話是拿破崙最常發出無奈的嘆息聲,在電影上看起來是很有笑點啦,可是真有人發出這反應時,會覺得很討厭也,前同事有時在爭論些啥事時,當他講到無言可答時,就會發出這種莫可奈何的嘆息聲,雖然他也沒犯到我,但心裡會默默地os:真欠揍!


老實說本片真得沒什麼高潮,頂多就後半段拿破崙為了好朋友,在全校面前獻舞還滿激昂的,但這也很符合以小人物為主的調性,若太過轟動反而失真,要知道以校園怪胎為主角,理所當然還有古怪可愛的配角們,我滿喜歡的還有主角的哥哥,蒼白瘦小整個掛網跟網友談天,一臉弱受樣,沒想真找到一個高大的黑人妞,他老哥最後為愛而轉變,弱受可以變小攻令人掉眼珠,還有墨西哥裔的表哥們,這對整天開著囂張的跑車在小鎮到處亂晃,長得兇神惡煞的樣子,其實滿見義勇為的,兩次搭救的義行也很噴飯,可能我笑點低,反正這種無理頭的片就是很合本人頻率。順帶一提,本片最後還有一小段也很令人激昂,看到拿破崙駕著馬,從草原奔馳而來的那段,充滿一種西部大草原上的自由開闊的神彩。


(照片來源http://kaiak.tw/?p=29309)太可愛了,這二隻!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燕子》童男之舞

此為作者朱少麟的第二本書,據說是一個寫得太甜的故事。但經歷過「傷心咖啡店之歌」如咖啡般香苦酸澀後,甜了點的故事中和一下也不錯,內容的重心是即將收山的舞蹈家卓教授,所編的告別作「天堂之路」,一群跳舞的年輕人,個個外形自然出色漂亮,吸引眾人的目光,而舞蹈本就在追求一種無形的美學境界,雖然有形的肢體語言仍需傳達出意念,但內心若無法了解自我,那只能算是空殼。「傷歌」的海安及吉兒皆是舞蹈好手,而吉兒更是為了追求夢想和愛情,到紐約跟著舞團流浪,算是燕子故事的雛型吧

「… 其實跳舞的姿勢很可笑,作愛的姿勢也很可笑,但是這種可笑能夠排遣做為一個人的可悲,兩種滋味都一樣糟。」

舞蹈用來自娛、儀式、求偶… 所以肢體交纏,舞者間交換體溫、汗水及合而為一的感受,和做愛隱約有異曲共工,「燕子」的人物更比「傷歌」年輕俊美,因為他們本是美的傳達者,更容易陷入互相傾慕的曖昧,處處流露青春肉體自戀般的慾望,性欲是一切的原動力,而半途加入舞團的阿芳總像個闖入者,處在尷尬的位置上,不與人接觸的阿芳也顯的格格不入,身為舞團見習生的龍仔,雖無法聽力但比其他團員更英氣逼人,與阿芳頗有志同道合的默契,因為他們知道彼此不可能發生關係,所以卓教授總是處處想勾起兩人的情欲,想要他們了解幸福的缺撼,貫穿全文的「天堂之路」從排練到選角,龍仔顯然有技壓全場的舞藝,但見習生的身份使他無法上台,故事中段才出場的二哥,頗有棋逢敵手,互不相讓的本事,作者向來在作品內壓了許多伏筆,隱藏了許多謎題,有些我根本想不透,作者也無意解開,有些只能慢慢領會,故事中一直提到缺陷,天堂與缺陷的關係,天堂的一切都非常完美,但什麼也不缺少的環境無法想像。

「你們這一代不一樣,得天獨厚,從來不用吃苦,只是又可憐,什麼路都給人打好了,什麼見識都有了,就是沒力氣,養得太好,闖不出去,好好的資材,忙著去跟上潮流,忙著去劃下地盤,都是隨波逐流,但是阿芳,你能抗拒…
我的內心深處知道,如果有能力,我想寫作,但問題在於什麼也寫不出來,活在這樣沒有故事、沒有衝突、沒有信仰、沒有敵人、沒有立場的世紀未,提起筆只覺得一片枯竭,我只會讀書,讀書之外我不知道要以什麼來滋養,以什麼來成長。」

因為封閉,所以才想要突破,但又找不出力量。

《傷心咖啡店之歌》Pink Floyd-The Wall

幾年前讀完這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及「燕子」,被強烈的力道給衝擊後,以至於最新的「地底三萬呎」尚未有心裡準備去閱讀,這個理由挺怪的,不過我這人看書就是這樣,時機未到就不想去看(其實只是懶而已)。聽過作者大名已經很久了,但因為沒有很愛喝咖啡,所以常從書架上略過,會讀這本書也是巧合吧,人總會在某個時機上遇到該遇見的事,超初以為是什麼愛情小說,結果看完後久久不能自拔,又去看了「燕子」,也是被作者的功力給煞到。「傷歌」 (傷心咖啡店之歌的簡稱),是作者的處女作有些生澀,所設定的讀者群是如她當年一般,在刻板的工作機制內疲於生活的上班族,但推出後也受在學生大眾的歡迎。以我來說在學生及工作這二種時期各有不同體會,想當年(←人老了總愛想當年)遇見「傷歌」是唸大學,如今又過了幾年工作後再看「傷歌」,又有另番感受,少年不識愁滋味,當年的感受雖然強烈但只淡淡劃過。人從出生到7歲讀書,平均22、23歲出社會,有可能再出國唸書、進研究所深造,或是就一直在工作領域上累積年資直到退休,這個過程說起來漫長,可一眨眼就過了大半,而且從中學、高中、大學這段在學校唸書的日子,年輕又衝動的心靈往往是最壓抑煩躁,我喜歡看書但面對考試的教科書總提不上興趣,翻不到二頁心思就飛走了,總想著逃離現階段的處境,國中想快畢業唸高中,進了高中一晃眼又要聯考,被壓的又想快畢業,隨便上間大學,等上了大學又覺得仍被環境拘束了心靈,拖著拖著也畢業了,可到了社會上才發現沒有出類拔粹的能力鶴立雞群的話,又是是顆社會上的小螺絲釘,隨著社會運轉。當年的雄心萬丈變成一個青澀的夢想。自由往往是逃避的最好理由,我覺得不自由想要獨立「想過著自由的生活」,是很多人的夢想。
「傷歌」是主旨就如作者想探討都會人的對學業、工作、愛情、自我追尋等,用輕靈翔動的文筆描敘在傷心咖啡店一群人物的遭遇,很好看。除了公認的優點外,還有作者筆下人物皆清秀俊美,又過著浪漫灑脫的生活,這並不代表會陷入過於耽美自溺的唯美氣息,作者拿捏的尚有分寸,文中最超現實是塑造了岢海安如此納西瑟斯Narcissus般的人物,容貌智力家勢背景超於常人之上,透過他作者得以把現實過渡到夢幻中,也挺合我胃口。 其他人物也很出色,馬蒂與家人不親,總處在疏離尷尬的位置,小葉的痴情,吉兒的獨立聰穎,而其中的素園帶著幾分普通小民的寫照,最能貼近讀者的心理。

「傷心咖啡店是素園的祕密花園,到這花園逛逛,是素園美麗的解放…其實生活也沒有遭到必須放棄,其實素園要的也不多,只是希望偶爾能回到她的花園裡,感受生命中陽光的、遼闊的、如風一般的自由。」

海安就是在花園中憐影自顧的水仙花,看似灑脫實則為情所困,但也因他才能染上一層唯美神話的色彩,顯得虛幻迷離,小說情節除了故事描寫外,還藉由人物對話及馬蒂最後的旅程帶出存在主義、哲學思唯,老實說這部分算是「傷歌」內最艱澀的核心,我也有看沒有懂,可能再等十年才會了解吧,而作者書中所提到的三遍讀書法,更是困在死讀書人的一盞明燈,雖然我總是在三遍時就很難再難刻與書對話,可能再等十年也才會了解吧,而所謂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是小葉在咖啡店常放的搖滾樂,其中最常提到就是Pink Floyd的中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此歌,雖然很經典,聞絃歌而知雅意,這些歌多少也代表書中人的不平而鳴的心境對照。雖然人生如滄海一粟。人的意義究竟為何,我想不論想做何事都要把握當下,既便是日常平凡的生活仍有其價值,人生就是從那些日子推積起來,而你到死之前的那一刻仍是活著,所以作者才會說重要的不在結果,而是在過程,就算生活再無趣乏味,仍是要好好生活。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疑》今夕是何年?

記憶這種東西虛幻的很,但我也不在乎它,一直以為會留得住,可是漸漸覺得記憶力有點大不如前了,大概是對小時候三、四歲左右的童年沒有任何印象,只有幼稚園的些許的殘存,該忘都快忘光了,有人從一出生到現在的事都會記得清清楚楚嗎,為何總懊惱懷疑自已怎麼會輕都不剩下半點,有時又會浮現某種感覺好像很熟悉的似曾相識,這就是所謂的既視感吧,說不定就是在強褓中曾經歷過的,有時害怕會遺忘,一直小心地在筆記本上加日期,也不忘記下每天雜項的開銷,這些瑣碎的字跡拼湊出日復一日的記憶,長大後努力記錄每件大小瑣事,就怕那天忘了還有親手寫下的憑藉可回想,畢竟人的記憶總容不下那麼多事,日子一久就會慢慢淡忘,彷彿過去的歲月又變成一張空白的紙,總有些記憶是會藏在腦中的某個角落,其他存放不了那麼多的思緒,寫在日記裡,寫在筆記本,寫在Blogger上,都是把記憶轉化給各種形式儲放,於是安心不少,雖然又有時睡醒後會浮現我是誰?我在何處?此時此刻還是熟悉的時空嗎?而且這世界可能就像MIB片尾的動畫一樣,這個世界可能只在一顆玻璃球內,還有無數顆玻璃球聚集只是給隻貓兒玩弄罷了。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正宗絕代雙驕(1992)》古龍總是被惡搞

小時深信的人事物,長大後都會被推翻掉,現在沒有什麼事能太相信,就算相信也是抱著一絲絲懷疑,非得要親身體驗後才有幾分何可信,不像以前那種全心信任的純真了。回到電影上,這部片小時候在第四台時常播放,當時還有被劇情感動到,只能說小孩子很好騙,直到上高中看了古龍的原著,才知道完全相差十萬八千里,但不得不說改得很有創意,電影打著正宗絕代雙驕的名號,內容擺明就是要惡搞,這也是港片中的一特點吧。要說此片與其他正經八百的拳腳過招武俠片相比,絕不是在武打取勝,而是奇異古怪的狡詐斗智,古龍的作品向來也是劍走偏鋒的奇情路線,所以有時讀他的作品很難,不重劇情合理性,多半留下只是一個短暫的畫面,來描寫武俠心理層面。

大意是移花宮主與大俠燕南天結親,生了小魚兒,但為了十大惡人在惡人谷外一戰,兩人割袍斷義,燕南天也被打成重傷,小魚兒就留在惡人谷給十大惡人扶養長大,移花宮主也收養了一個女嬰命名為移花宮的少主花無缺,十八年後小魚兒無意看見花無缺的祕密,之後兩人在武林大會相遇要爭奪武林至尊…內容雖被大改,但人物的性格還是有符合原著的精神,其實古龍的另一個作品香師楚留香傳奇,也是逃不過被人惡搞的命運的而且手法如出一轍,由郭富城跟邱淑貞主演的笑俠楚留香,也是把楚留香的對手改成女扮男裝的少林聖僧無花和尚,這部重播次數比較少,所以也少了些印象。回到本片,絕代雙驕原著裡也不乏可愛的女主角,有秀麗的鐵心蘭、嬌俏的張菁、風華絕代的蘇櫻等,可是電影裡只有淪落為路人的鐵心蘭,戲份來的莫名其妙,小魚兒與花無缺本是兄弟,編劇大筆一改就把兩位男主角改成一男一女,由劉德華與林青霞扮演,俊男美女的組合輕輕易易地就迷住觀眾的眼睛了,幸好作者也早已作古,否則可能會被氣到不行吧,這還算小兒科,本片在惡搞的煙霧彈之下,還隱藏了兄弟亂倫,還有人獸交的情節,其實在腐文界惡搞的同人文章早已不少,但是大大方方的拍成電影滿有趣味的,可是也降低了一點心領神會的樂趣。劇情多放在小魚兒與花無缺性別錯置所造成的趣味性,其實我覺得有點老套了,電影裡面吳鎮宇演奸詐入骨的江玉郎,看的真是歡樂無比。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嘆》寂寞的24歲

星期日一天,幾乎沒出房間幾次,對學習又心有餘而力不足,偏偏處在家庭冷戰期真是煩悶,什麼家人們總不明白,說了也很擾心。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新仙鶴神針(1993)》昔人已乘白鶴去??


上上篇提到「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堀起」裡李秉憲跟席安娜米勒兩人穿黑白衣服讓我很中意,其實還有一部片也有類似的橋段讓我念念不忘,那就是徐克監製的新仙鶴神針(1993),徐克的作品向來都有他個人的特色,像倩女幽魂系列、黃飛鴻系列、還有笑傲江湖系列等,由於此片算是在香港武俠片盛況的末期,新仙鶴神針只能算是一部評價普普的武俠片,網路的說法是特效做得不怎麼樣,尤其那隻大白鶴,靈龜什麼的,但是我很欣賞這片。武俠電影常常有惡搞的喜劇片,有硬底子 的拳腳功夫片,也有追求藝術效果賣弄場面大型片,但是總是得呈出某種武俠的意境出來,才算是一個好的武俠片,否則只有形無神,賣弄噱頭花招罷了。

新仙鶴神針是臥龍生的原著武俠小說改編,而臥龍生較出名的作品還有「絳雪玄霜」也曾被拍成電視劇「雪花神劍」,此書也是從臥龍生早期的「飛燕驚 龍」重新改寫而的故名新仙鶴神針,根據我在線上書庫看完原著後,覺得電影拍得比較簡潔,原著真得很長看了好久,基本上作者寫的故事男主角幾乎是後宮環繞的 狀態,不過其實這也是武俠小說的慣例啦,新仙鶴神針的男主角馬君武不但有青梅竹馬的師妹李青鸞,還有一堆紅顏知已白雲飛、藍小蝶、蘇飛鳳…光是這些鶯鶯燕 燕就使劇情一再拉長擴大,其他武俠小說作者以金庸來說,至少處理他男主角的女性緣,除了劇情需要之外,其他的枝枝節節都曾在修訂中給刪掉了,也使讀者看了 不會難受,回到電影裡只留下幾個算不錯的了,電影的內容已和原著不太相同,網路上的大要是:

在江湖上異軍崛起天龍幫,幫主蘇鵬海與幫主之妹玉蕭仙子橫行霸道, 燕雲十八騎曹雄乃召開武林大會劃分地盤,名不見經傳括蒼派只有師徒兩人一陽子和馬君武,爾後遇到神祕的騎仙鶴的白雲飛,其真正名份為金枝玉葉的公主,從小 由侍衛藍海萍扶養及傳授武功,藍海萍之女藍小蝶為報母仇而前來…人物就這幾個,由眾明星來飾演梅艷芳、梁朝偉、關之琳、劉松仁、吳啟華、劉錦玲、徐少強、 張鐵林..這些人的扮相挺順眼的,可能因為當時都年輕吧,連皇阿瑪張鐵林演得曹雄也滿唇紅齒白,可惜小時候不知道。劇情放在梅艷芳飾演的亡國公主白雲飛、 藍小蝶與藍海萍的三人的糾葛,武林眾門派的紛爭,其實只是旁支,但有點小聰明的馬君武、曹雄的野心狡詐、玉蕭仙子的嬌蠻任性、一陽子的痴拙,電影中都有塑 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貫穿本片的文眼,其實是個「仙」字,也因使片中須要沾染些神話的色彩,武術是一種「道」,而「道」是自古沿流已久的信仰,修道之人不外乎想羽化成仙,而努力練成絕世武功後仍然擺脫不了俗世種種紛擾,白雲飛從開場的白衣飄飄的世外仙人的扮相,到片末白雲飛與藍小蝶的決鬥相峙於山崖的場面時,改穿為一身黑衣的冷逸形象,也是象徵仙人,人避之深山裡才可能獨善其身,一但入世後不免被環境所困,所以成「仙」的想像,也留下開放式的結局,使人餘韻不絕。,最後仍是括蒼派的活寶師徒二人組,師父還是傻愣愣的被徒弟安慰的及商討生計的嘮叨不絕。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暗戀桃花源(1992)》人面桃花相映紅


暗戀桃花源曾在第四台看過一部份,覺得非常不像電影,只覺得名字很好聽,很文藝片就轉台了。後來在宿舍再重看時,開場還真嚇到我了,當劇團在空無他人又黑漆老舊的劇場排練,媽呀,好像鬼片的感覺,而且第一句台詞也一頭霧水。它採劇中劇的形式,以「暗戀」和「桃花源」兩齣劇因排練時間撞期,同時在舞台上綵排,爾後各自在演出中產生微妙的共鳴…. 根據維基上的說法,本片的概念是因導演賴聲川質疑傳統所謂悲、喜劇分立的模式,認為悲、喜劇本是一體兩面,互動而消長,因而編成這樣的作品。

這個想法非常吸引我的認同,「暗戀」為現代悲劇因大時代的動亂而分離的情侶卻在暮年重會,「桃花源」以嬉笑怒罵的形式把貧賤夫婦百事哀的情景刻劃出來,看完確有感到悲喜交錯的戲劇張力,「桃花源」眾人皆知漁夫出來後就再也回不去,因此當最後漁夫回到家裡發現再也無他容身之處,而黯然離去,整個舞台都飄滿桃花花瓣,那落英繽紛的意境,無時無刻在提醒桃花源的存在。「暗戀」中的江濱柳雖無法與雲之凡結合,卻能在人生垂暮時能再與她重會,也把身後之事交代有條有理,雖然有憾但應無悲,但令人疑惑的是此劇雖名暗戀,究竟是誰暗戀了誰,是指江濱柳雖然江太太結婚多年,精神仍暗中思戀著雲之凡嗎? 網路上也有人說劇名是暗示著每個人的心中都暗戀著桃花源,無論生活多美滿或是荒腔走板,總是想那可遇不可求的桃花源。

另外一提,劇裡面除了登場演戲的演員,其他人物都像個鬼魅般的影子,在那黑暗中若隱若現,有一陣子,心情非常頹喪厭世,太陽底下白花花的明亮,什麼都無所循形,作息日漸晝伏夜出,覺得夜色能隱蔽著一些不好的事物,至少寧可在黑暗中漫舞,也不想在白天出門,在夜深人靜時看片,所以那時選了一些「眾神與野獸」「維納斯」…等是以死亡作收尾的片單,但不是說這些片非常沉重,只是想找個情緒發洩的出口。在那老劇場裡,似乎還容納著其他角色,像開場坐在門邊的老者及不斷尋找劉子驥的女子,雖在不斷干擾下兩齣劇各自安然落幕,人群三二的散去,也留給觀眾一個曲散人終的悲喜交感。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堀起 G.I.Joe (2009)》外貌之於皮相,內涵之於??

有些電影只要犯到我的萌點,就會找來看,無論是再白爛無腦或是枯躁的劇情,都讓反覆再三地重看一遍遍,反而言之,如果沒有萌點,就算別人跟推薦了好幾次,都很難去看一看,至於萌點是什麼?何時會發作?連本人都不太能預知,總而言之就是能誘發出意淫的念頭,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就是萌點,舉例來說,最近看了「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堀起 G.I.Joe.The Rise Of Cobra」原本是想看Joseph Gordon-Levitt,但是看到一半完全偏掉了,首先要說我不哈韓國人,但本片李秉憲飾演的白幽靈一出現,整個萌點大發,因為本人是白衣控,只要有人把白衣服穿得出色,就很能吸引我,更別提電影中李秉憲的戲服多為白色,而且那套白西裝加了不少分,十分俊俏英挺,至於其他劇情一概無條件接受,看得津津有味,所謂二元對立說,片中一直穿插白幽靈跟他同門兄弟-穿著一身黑衣的蛇眼,兩人小時候的恩怨情仇,其實蛇眼童年時挺可愛,結果長大完全沒露臉,我還查了一下是誰演的,結果是X-MEN的蛤蟆(應該沒錯吧?)其實都帶著面罩,還真難聯想,而且本片蛇眼全無台詞,也無法用臉部表情傳達,整個氣勢就很弱,所以要真能和白幽靈一較高下的還是男爵夫人,男爵夫人是Sienna Miller飾演,之前我對她的印象一直很薄弱,雖然記得他有演不少作品,可是長相一直很模糊,電影出場就是一身緊到不行的黑色皮衣,之後也多是黑色的戲服,十分冷豔,還三不五時跟人調情,有人穿一身黑或一身白,就是會感到俗氣,但是本片的兩位黑白雙煞(?),多少是倚仗本身條件出色及演技,才不至於流於俗套。
而原本想看萌角Joseph Gordon-Levitt,出場沒認出他來,後來再確認後才肯定是他,沒想到第一想到是幽遊白書的鴉先生唉!不也是說不萌啦,就是戲份少了點~若第二集能出來的話,會更有看頭,其實本片還有很多隱藏萌點,只是懶得說了,畢竟這是一種可以意會而很難言達的東西,我是真心誠意希望本片能出第二集,最好還是原班人馬,雖說老在意外貌好看很流於膚淺,但人本性就是如此呀。

《嘆》希望

斷了很久沒寫感想,在噗浪講的垃圾話倒不少,其實最近應會回來寫一下,因為比較有心情看片了~之前真煩呀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最近先停一陣子吧~有些事有忙很分心呀!!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嘆》心裡二三事!

這一陣子愈來愈強烈感受到嫉妒的滋味,像蟻螞爬過手臂,無聲無息地咬上一口才會發覺,久而久之一點風吹草動也會神經兮兮。
首先讓我發覺的第一個地方是年齡,雖然現在24歲,但與青春洋溢的16、17歲已有一段差距,若是看到那些英雄出少年的新聞時,都會感到一陣微妙的酸意,會想起當年又再回望現在的庸庸碌碌,都會感嘆人生最萌芽的時期就這樣過去,除了感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好像從大四就開始傷悲了……),也傷悲又一項年輕的資本就這樣慢慢流去,再來就是財力與能力,總覺得這:財力*能力=成功的機率相當高,白手起家這種案例的公式可能是:天才*努力=成功,少了一樣的話,大概就只能處在默默無名的中段之間吧!想想看,若你想完成一幅畫作,首先要有畫具和技巧,天才的人可能有技巧沒畫具,完成作品可能就必須大費周張地去完成,而有能力又有財力的人輕輕易易地就可以完成,撇開作品本身的好壞,這二者之間總是有所差別,這點就是讓我感到嫉妒的滋味,沒有錢空有努力也枉然。
尤其看到那些成功的人背後往往來自富裕的環境,心中就會開始出現天使與惡魔在你二耳邊對話,天使:這些人天生好命在又肯努力會成功是當然的呀…惡魔:這些人就是靠家裡吃的用的都有人照料的好好又沒有後顧之憂,當然容易成功呀…總而言之這種二極化的念頭也只會在腦海裡轉一轉,有些羡慕有些嫉妒,除了加緊努力和祈求機運降臨之外,你又能如何?!!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昔日》節氣呀~!

每到夏天待在房間是最難熬的時候,小小的房間,窗戶開了也只能看到對面的陽台,為了隱私拉上窗簾,日子一久自然有股熱氣徘徊不去,偏偏我看書上網睡覺幾乎都在房間,但若不能改變,便得去適應,今年的七月幾乎都是豔陽高照的好天氣,那股熱量累積到大暑(7/22~24)後最熱,房間內都是熱烘烘的,牆壁都暖了的高溫,睡前得開冷氣才能入睡,而早上起來是被熱醒的,那段日子真得什麼事都不想做不想動呀!!不過天行運轉,陽極陰生,大暑過後就是立秋(8/7~9),等待的這個節氣到來,今年遭逢莫拉克颱風,帶來連日的豪雨,也重創南台灣,立秋一過,雖然白天的氣溫還是頗高,但是入夜之後開始慢慢有涼意了,待在房間裡也較舒適怡人了,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只會對此時比較注意,其他覺得還好。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2002)》法式美學的首選

巴黎!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這真是一個漂亮的名字!巴黎!只要重復地低聲唸著這個名字就非常開心…她買了一張巴黎的地圖,用指尖在地圖上游走,指尖走上林蔭大道,在每一個街角停一下,在代表房屋的白色方塊裡逗留一下,直到她的眼睛累了才結束… 《包法利夫人》

巴黎是世界著名的觀光景點是既熟悉又陌生,市面上有很多一堆旅遊寫真書介紹巴黎美景,但多半是走馬看花地淺淺帶過,很少談到這座城市的內在,真要了解一個都市除非真能住上個好幾年深入了解,否則仍只是身為過客旅人的看法。巴黎因為太過完美,所以上帝又創造出巴黎人,巴黎人之不討喜是出了名的,而其實巴黎只是法國的冰山一角,法國從文學、音樂等,與平日常見英美文化,都另成一派,而至今尚未出國過,對於外國多是以電影、書籍….等方面來認識,免不了是一知半解的看法,不過因距離而產生美感,霧裡看花的朦朧才更吸引人,翻了不少書,「 discovery的法國」、「交換日記3:請問法國在哪裡」「法國吐司」「油炸法國」這幾本類型不同,有平易近人,風趣幽默,滿不錯看的,很多電影,像「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就是一部法式美學的入門片,想當年這部片上映帶動一股法式(?)風潮。本片開始從艾蜜莉的父母、出生、童年到成人的描述有如類似自傳的介紹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人的喜好與厭惡的事,就像打開藏寶盒窺看,艾蜜莉活在自已的異想世界,純粹、封閉、不起波瀾的生活,也是在發現一只藏寶盒,窺看盒子主人難忘的童年之物後,有了漣漪迴蕩,這是一部可愛的電影,把法國人(或是巴黎人)的伶牙利齒、還有個人主義等都表現出來。

看電影相當能反映外國文化,也是了解最快的方法,如果有錢去旅行的話當然是最好的方法,但退而求其次也不錯,本人就挺欣賞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的,總覺得現在很多假民主、假自由的論調,但其實總還是躲在群體之中,才敢說得振振有詞,一脫離群體就好像也失去方向。回到電影裡,艾蜜莉雖然害羞但非也完全不接觸人群,一到法定年齡就搬出家裡獨立生活,這一點讓我非常羨慕,不過心裡有點納悶,在巴黎做個小女侍,就有能力住在巴黎單層公寓裡??,另外很多法國片對於裸露的床戲也是落落大方,毫不扭捏,根據「法國土司」此書裡有提,法國並不像美國等清教徒的地區,對於性這件事,美國人可能會當成兒童不宜的禁忌,但法國人卻會在公開場合講有色的字眼時,不代表他們就是色鬼,只是他們覺得這跟汽車、足球其他話題沒二樣。所以艾蜜莉雖是一個甜美可愛的女孩,不代表她沒有性生活,電影中男主角更在情趣商店裡工作,但也只就是個工作,不代表他就是色鬼,兩人之所以相戀,都只是因個人的獨特而相愛,並非在意對方職業收入或社會地位,劇中之所以有那麼多可愛的角色,也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之處,就連車站裡的乞丐也讓人難忘。

《腐》街頭偶遇之胡思亂想

話說最近下班會去慢跑,就在走去運動公園的路上,看見前面有二個高中男生走在一起,目測應是下課後打完球就要回家了,看似很平常,但我不經意地瞄到,為什麼這二個男生走路,貼的那麼近,手臂不時互相碰到的距離,當時我和我媽兩人離的就很遠,少說有50公分,那天天氣悶悶熱熱,走一走就會流汗,手臂磨蹭來磨蹭的,溼溼黏黏不舒服呀,而且人行道相當空曠,但前方的二位走得比我和我媽還近,二人有說有笑的,那背影看起來就是很腐呀!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嘆》辦公室生態之三

當初進公司面試時,主管在介紹完公司簡況完後,用略帶驕傲的口氣(?)說,我們公司就是保守樸實不花俏,所以才能營運得這麼久,我也沒放在心上多想這句話,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呀,至今做了也要一年了,對於公司內勤同事的感想,覺得這句語說得真沒錯,從剛開始的陌生到現到仍有些疏離,本人採取的政策是低調小心專注工作,同事間的對話偶爾才插上幾句,因為有些對話還真不知要接什麼話,社會情勢、家庭生活、個人喜好…還真沒幾樣能和她們有共同的頻率來討論。這些OL太太們,年齡在20~40之間,年資也很不短,照理說人生經驗應該滿豐富的,但是常常出現一些很沒常識的問題,她們吸收知識的管道大多是電視媒體,不過我私以為台灣的新聞跟作秀沒二樣,只有50%的可信度,有些記者之白目無腦,讓我看新聞有如在看娛樂節目一樣,標題愈聳動愈好,才有賣點吸引人,都是看看就算了,不過真有人認為當今傳播媒體的誠信,是宛如童叟無欺般公正。

當我以為同性戀這話題在台灣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有天這群OL太太用一副少見多怪的口吻說,某日某時看到同性戀走在街上,就七嘴八吞地討論說看到覺得很不舒服,很噁心,我心裡就有些不爽,人家走到街上是關你家屁事呀,那種口氣好像人家不該走在路上被你看見似的,一副他們都是異類不正常的,我們才是正常的存在,心想不會吧都什麼年代還有這種想法,但是本人太過無知了,因為我真看到這群OL太太的的確確不接受同性戀,還用天經地義的口氣說出來時,我就再也很難加入她們的話題了,所以想發言解釋的念頭也懶得說了。

其實還有很多讓我吃驚的事,也讓他們吃驚,世界上仍然是有一群認為女人就是要在20多歲結婚生子,凡舉晚婚或是單身不婚的觀念,還會問說不然以後不結婚你要做什麼?可每次聽到她們聊天時,下班照顧小孩、看「娘家」,上班跟同事哈啦抱怨,也隱約感到她們對生活被小孩家庭綁住的無奈,但這也是她們自已選擇的生活,她們對我感到不可思議,我也覺得她們很不可思議。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嘆》高溫的人生


小時候住的是頂樓加蓋,夏天熱到不行,現在房間通風不良,溫度總是徊徘在31~32度上下,前陣子只是炎熱,到今天特別的悶熱,所以待在房間最好保持不動的姿勢,以免耗熱,其實一動根本就會心煩意亂,不過到了睡覺時,冷氣開個半小時,電燈全關,在黑暗中聽著Ipod,慢慢入睡,這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催眠法(帶著耳機睡覺為不良試範),確實能轉移悶熱的注意,ipod最好播得是和水有關的音樂,像范宗沛的「水色」或韓德爾 「水上音樂」相當得不錯聽。

《喜》荷動綠波輕風過


會對荷花池念念不忘也是因為「孽子」!!蓮花向來給人清雅潔淨的意象,看到一大片荷葉如波浪在翻騰,就覺得涼在心裡,所以那段植物園的描述也成為主角心裡的一小塊淨土的投射,有如夢境般的幻滅不定。

….琴聲突然中斷,竹林外面,那一大頃荷塘,亭亭的荷葉,在晚風中招翻得萬眾歡騰,滿園子裡流動著一股微帶澀味的荷葉清香。又一陣風掠過去,一排荷葉嘩啦啦互相傾軋著斜臥了下去,荷塘對面的石徑上,出現了三五個男學生的頭顱來。隔了不一會兒,剛剛那縷口琴的聲音,又在荷塘的對岸,顫然升起,漸去漸遠,隨著風,杳然而逝….

每到夏天,想去的不是海邊,而是想去植物園看荷花,但總是一延再延,拖了一、二年才成行,主要原因可能是懶病加上畏強光見,本人的眼睛有點敏感呀,最近太陽光真是毒得可以,仍頂著豔陽高照的早晨去了一趟,回來都覺得快瞎掉了,雖然很漂亮,但更想看得是荷塘月色般的景象。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1993)》金庸總是被惡搞

說起港片,很多人的共同回憶,就是在第四台不斷重複輪番播映,從前還滿多時間看電視,不知不覺就看了很多電影,像賭x系列、與龍共舞、唐伯虎點秋香.....真的是從小播到大,相信這些共同記憶會繼續傳承下去,只要轉到這幾台剛好在播映,像是某種制約反應或是儀式性的動作,都會停下來看個幾分鐘再轉台,緬懷一下時代的眼淚。

「東邪西毒」與「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是很有趣的雙生現象,當初王家衛這部「東邪西毒」因拍攝超出預算及時間,所以又由劉鎮偉趕拍了一部「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集合原班人馬的搞笑賀歲片,這二部內容都是出自金庸「射鵰英雄傳」裡的天下五大高手: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他們出場時已是武功絕頂的高人,但書裡對他們年少的事蹟著墨不多,反而讓人更好奇,所以電視劇、坊間常有杜撰改編以他們以主角的故事。

「東成西就」擺明就是要惡搞顛覆,所以內容花樣百出、人物荒腔走板、不計形象地搞笑,就是要讓大家看得高興,這些港片導演上有出資老闆下有觀眾,很多就是用這招把大家哄的服服貼貼,但電影裡仍偷偷灌輸了一些意識型態,傳達出來,等到有人覺得不對勁時,可能都過了好幾年,重新回頭檢視這些港片時,不得不佩服那些電影人,雖然很多粗造濫製的作品,但不乏獨具特色的佳作,本片算是流走在二者之間,表面是在「東邪西毒」之下的次級品,它更為通俗淺白,流傳的更廣遠,像我從小就看過這部片,但要到國中讀「射鵰英雄傳」,大學才完完整整看了「東邪西毒」,反而很難有共鳴,因為有些根深蒂固的印象是來自「東成西就」而非「東邪西毒」甚至金庸的原著。本片可說是武俠愛情喜劇賀歲之大成,各元素隨著劇情的發展溶成一體,首先武俠片必備的復仇、過招對決、武功祕藉的情節都有,最具有武俠意味,是在那間客棧的場景,就占了全片的精華所在,雖然大部分都在搞笑亂演,光是客棧這個場所,多少武俠劇是在裡發生,它是行走三教九流江湖的人都會聚在一起的空間,所以會發生光怪陸離的事也不稀奇。

另外小時候看得很高興的電影,長大才發覺導演加進去的橋段,腐點很多呀,例如劉嘉玲的角色是飾演中神通王重陽的師弟-周伯通,劇裡設定成有同性戀情,其實也頗和原著呼應,原著當然沒有說兩人是同性戀,只是很曖昧。電影裡王重陽一出場就被掛了,所以周伯通要尋找兇手替他報仇,周伯通當然是男人,但是電影裡看見是女人來扮演,觀眾心裡自然不覺得是兩個大男人在談情說愛,這種視覺引起的錯覺,讓其他橋段也連帶被暗示某些劇情的合理性,周伯通在客棧施展「三花聚頂神功」所引發的錯亂之下,劇中人被三花聚頂錯覺引起視覺上的混亂,周伯通誤把三公主當作王重陽的那段,觀眾認為是男男互相告白,但視覺上是劉嘉玲與林青霞在對戲,很有女女曖昧的聯想,還有洪七公與歐陽鋒、段皇爺與黃藥師的戲份,會讓人誤以為只是笑點,但多少都有同性之間的腐味,可見港片多麼地(腐)化人心,本片還有很多經典的笑點,但略過不提,最後一幕並不是黃藥師與三公主重聚的畫面,而是神來之筆跳回周伯通與王重陽這兩人,因為賀歲片通常是皆大歡喜的安排,所以陰陽相隔的兩人,不知究竟是在那個時空還是周伯通神智錯亂所想像的相會團圓,也使得人人都有個好結局。



(一字排開的演員名單多有氣勢)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暮光之城 Twilight( 2008)》好多明星臉!!

說起來是最近看的新片了,但也是去年的片子,而且是老姊大推這片的男主角好帥,這幾乎是很多人看這片的理由(本人也不例外),今年年底還要上映第二部-New Moon,所以現在已經有在慢慢宣傳了,原本想等二三部出齊才一次看完,不過目前所知這系列似乎是HAPPY ENDING,才想說先看一看電影,網路有人推有人貶,有人說是美國版的瓊瑤小說,原著賣的也挺火熱的,目前還沒翻過,因為一直借不到,電影內容簡而言之就是一部吸血鬼的YA愛情片,其實拍得算滿有質感的,整體感覺浪漫夢幻不會過於甜膩,偏向哥德陰鬱的風格但不會沉重地壓人,劇情節奏可能有點慢,有些情節的轉折過於簡單直接,像反派太容易就掛掉等…,話說回來電影90%的內容,就是男女主角在談情說愛,所以反派並不是重點,只是個催化劑而已,這90%的內容裡,它很有誠意地交待男女主角的內心交戰的過程(?),有些片段甚至讓我噗嗤的笑了一下,覺得導演的手法真是太直接了,另外但是片裡出現的配樂,出現Muse和Radiohead的歌曲,讓本人私心地加上幾分,呵呵,接下來是看圖說故事。


這畫面就是讓我噗嗤的笑了出來的一幕,因為男主角Edward之所以注意到Bella,就是靠著女主角身上的氣味,而這氣味獨獨會誘發吸血鬼一族野性的本能,所以這個理由也使女主角從平凡的人類帶有特別出眾的要素,讓兩人迅速來電,以及產生危機 的最佳理由。但是導演的手法也太直接了吧,就用一台大電扇想當兩人的墜入情網的關鍵,難道沒人會覺得在美國高中教室,擺那麼大一台電扇很突兀嗎?!


接下來的流浪吸血鬼三人組,出場得雷聲大雨點小,而且看起來很厲害的黑人,結果竟然只是跑龍套的角色,還是我太小看編劇了!其實會不會暗藏後戲也不一定,女吸血鬼其實還挺可愛的(比女主角還好看),身披皮草披風,頭頂大波浪捲髮,整個人就很華麗,不過台詞也沒幾句,幸好下集還會出現,至於很弱很快被秒殺了的男吸血鬼就不提了,


首先出現的這位男角Jacob, 出場很不起眼的Jacob,但擺明就是要跟男主角蒼白憂鬱的風格是另一種型,理所當然不會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開場的那一幕很難不聯想成暗示Jacob想對Bella表示好感,但兩人終究有縁無份的命運,不過身為女主角Bella兒時的青梅竹馬想必好戲會在後面,而且第二部會正式升級為糾纏不清的三角戀,從海報上看來滿有架勢,這演員其實長得還不錯,不過看著看著頗為眼熟,好像在哪看過,後來有想到的是007系列的金槍人裡的路人甲,其實相似度簡直有99%,片裡還有一些很面熟的小咖,連女主角也有明星臉也,最初真以為是妙麗演的。 最後本片雖然大體而言是男女主角愛的死去活的劇情,不過最苦情的角色其實不是女主角而且她爹呀,老婆不要他,女兒還跟他大小聲跟男人跑了。 另外還是有幾幕讓人小小地萌了一下,尤其是Edward解釋變成吸血鬼的經過,那段怎麼看都很令人想入非非,順帶再提一下本片頗多養眼的美形演員,有年輕俊秀也有大叔,而且第二部還會加入更多新血,想到就挺期待的。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孽子(2003)》戲水的crystal boys



留在17歲那年的記憶,那是從圖書館借來的「孽子」開始,想當年堂堂高中圖書館裡的書少得可憐,還規定不能借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倪匡的科幻小說,只有寒暑假才能借,剩下來的書少之又少,不是太咬文嚼字、故作姿態,就是太冷僻艱澀,而且一向對現代文學沒多興趣,我比較喜歡看的是外國的翻譯小說或是中國的古典文學,當拿起這本孽子翻了幾頁後,看到的是一個未曾熟悉的台北城,一直覺得台北沒多大的魅力,可是看完書後,突然很嚮往書中描寫的舊台北,於是就很熱血地掛網搜文…過了不久後,看到孽子要搬上螢幕,果然造成小小的轟動,主要是導演拍的好,質感好又搭上偶像劇的風潮,造成許多人的討論,連我也去了一場座談會和原聲帶的簽名會,也收藏了影碟等周邊,那真是一段青澀的回憶,既然都過了那麼久,就來談談這齣公視年度經典大戲,上映後雖然造成不小的熱潮,但我有點小小的失落,覺得還缺少了點小小韻味,沒能像原著中餘韻不絕,畢竟影像無法有文字之工,文字很難有影像之奇

孽子內容大要是逃家少年阿青在台北流浪幾個月的經歷,但作者寫出了一本頗有份量的長篇小說,一開頭時間就已是跳到故事的中段,就像「咆哮山莊」一樣,這種手法可直接破題點出主角現在的狀況,少了舖陳更為簡潔有力,還能產生懸念「為什為主角被趕出家門?」等疑問,這種手法我認為像對半的紙,把一張的面積減半,但厚度增加。之後故事算是穿插在回憶與現在的時空,藉由描寫主角當下的場景,引發過去的回憶,使得文章一返三迴,前後反覆的映襯出主角的內心戲,但電視劇就很難如此操作,首先戲劇是要給觀眾看的,所以孽子劇還是選擇用傳統的直敘法,從主角背景先交待清楚,再慢慢分出支線來描敘,可能真的不易轉化書中情節,所以本劇的前段份量頗多,中段的人物發展到後段就有點草草了事,另外最讓我遺撼的一點就是本劇選角,老中青三代安插的還可以,但是年輕的青春鳥那批演員,撇開演技不談,因為由主觀的看法是不及格的,身型樣貌不符合原著的氣質,尤其身高落差不協調,視覺上看起來就怪怪,要嘛全都一般高矮,不然參差不齊,畫面就少了點自然,還有本劇的龍鳳配,不得不說歲月的殘酷呀,一看就知道差很多,還得要用演技什麼的來填補總少了點什麼自然生動,只能說選角的外型真得很重要。

回到原著的小說中,必提作者白先勇的「台北人」此經典,這書為短篇事集,其中有幾篇可以看到孽子的影子,連編劇也注意到這點,某幾段有化用「台北人」的情節,這二書之間多少有點關連,「台北人」比較沉鬱,孽子卻能舉重若輕的筆調把主角壓抑的包袱給卸下,最後留下開放式的結尾,畢竟主角這幾個月的經歷,就像旅程中的一段短暫的停留過,結束後還有更多未知的遭遇等著。題外又一章,本劇的原聲帶「范宗沛與孼子」其實是最大的收獲,原聲音樂很完整地表現那某種地藏在心底深處的幽光,尤其「戲水」這曲更是長駐在我的iTunes裡首位,連Radiohead也只能屈居第二,大提琴范宗沛與鋼琴林海搭配的出神入化,琴鍵一二三地反覆彈奏,大提琴的悠長的低吟,這首單純又美好的旋律,就像從前那些日子一樣。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孽子》台北的城市文學(下)

大概現在很難想像,從前西門町附近,會有火車經過吧!那轟隆隆的噪音,令人印象深刻。
「空隆-空隆-空隆-中華商場外面鐵路上,有火車急駛過來,穿過西門町的心臟。車聲愈來愈近,愈響,就在窗外,陡然間,整座中華商場大樓都震撼了起來。」
然而現在鐵路都地下化,而火車在中華路下,默默地行駛。西門町到現在仍是個很熱鬧的地方,但是從前它更有著林立的百貨:南洋百貨、今日百貨,也是書中人物常去的場所。但是繁華的背後,卻隱藏了無限黑暗。

「淡水河堤五號水門這一帶,是西門町鬧區的邊綠。那些高樓大廈排列在這邊,倏地便矮塌了一大截,變成一溜破爛的平房,七零八落,好像被那些高樓大廈擠得搖搖欲墜快坍到河裡去了似的。西門町的繁華喧囂,到了這裡,突然消歇,變得荒涼起來。住在這些破爛矮屋的居民,大多是做木材生意的,附近的堤岸邊,堆滿了長條的滾木堆,這些滾木都在水裡泡過,上面生了霉菌。我和趙英越過滾木堆,爬到了堤岸上。堤上空蕩蕩的沒有人,堤下的淡水河,好像給那團火球般的夕陽燒著了似,滾滾濁浪,在迸跳著火星子,河對面的三重鎮,上空籠罩一片黑濛濛的煤煙,房屋模湖,好像是一大團稀髒的垃圾堆在河的對岸。遠處通往三重鎮的中興大橋,長長的橫跨在河中央,橋上車輛來來往往,如同一隊首尾相接的黑蟻。河面上有一隻機帆,載滿著煤屎,嘟嘟嘟在發著聲音,一面巨大的黑帆,正緩緩的朝著天邊那團大火球撞去。」
「沿著河堤,朝中興大橋那邊走去。橋上的螢光燈已經亮起,好像一拱白虹,遠遠跨在淡水河上。我猛回頭過去,看見西門町那邊上空,霓虹燈網已經張了起來,好像一座高聳入雲的彩色森林一般。」

今日的西門町是許多年輕人聚集的場所,而大型的百貨公司已經漸漸被小巧精緻的商店所取代,消費群眾也愈來愈年輕。書中的年代,大約是台灣經濟起飛後,但尚未解嚴,社會風氣仍然壓抑。這樣的社會背景,反映在書中人物的生活。而透過阿青的眼中,所呈現的城市景象,似乎都是幽暗悶熱的負面印象。書中人物的所作所為,我們或許不必認同,但他們卻是老台北的記憶。
**這幾篇也是高中時寫的文章,當初讀了白先勇的「孽子」後,非常喜愛,而且更得知它正巧也要被拍成電視劇,在高三那年上映,一時間還造成小小的轟動,也讓我更沉迷在復古懷舊的世界裡,這禮拜難得出門去了站前,走到二二八公園裡又去繞了一圈蓮花池,想去追憶些當年的孽子,不過眼中所見是寂靜燠熱的陽光,三三兩兩遊蕩的老人,躲在陰影裡,覺得很有些感觸,縱使現在最時尚最潮流大多是在東區街上,不過在舊城中區裡,仍然有著揮之不去的台北殘影。

《孽子》台北的城市文學(上)

在某種意義下,幾乎所有的文學都是旅行的指南—梅爾維爾

白先勇所著的長篇小說-孽子,書中描寫的主角,同性戀少年-阿青,因被學校退學,又被知道事實的父親趕出家中後。便終日在新公園一帶遊蕩,隨著主角李青的腳步,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的台北。而「孽子」也的確極其細緻地描繪了台北的地景,包括當時的西門町、新公園等,而陋巷和眷村的場景更是傳神。 龍江街的眷村是主角阿青的家,在那個異常晴朗的下午,被父親逐出的家,經常在阿青的回憶中浮現,那陰暗潮溼的回憶是阿青揮之不去的夢魘。

「我們的家,在龍江街,龍江街二十八巷的巷子底裡。就如同中國地圖上靠近西伯利亞邊陲黑龍江那塊不毛之地一樣,龍江街這一帶,也是台北市荒漠的邊疆地區。充軍到這裡來的,都是一些貧寒的小戶人家,我們那巷子裡,大多是一些不足輕重的公家單位中下級人員的宿舍。兩排木板平房,一棟棟舊得發黑,木板上霉斑點點,門窗瓦簷通通破爛了,像一群襤褸的乞丐,拱肩縮背,擠在一塊。」
「然而我們那條二十八巷,卻是一條叫人不太容易忘懷的死巷,它有一種特殊的腐爛臭味,一種特殊的破敗與荒涼。巷子兩側的陰溝,常年都塞滿了腐爛的菜頭、破布、竹篾、發銹的鐵罐頭,一溝濃濁汙黑的積水,太陽一曬,鬱鬱蒸蒸,一股強烈的穢氣,便沖了上來,在巷子裡流轉迴盪。巷子中央那個敞口的垃圾箱,內容更是複雜。常常在堆積如山的穢物上,會赫然躺著一隻肚子鼓得腫脹的死貓,暴著眼睛呲著白牙;不知是誰家毒死的,扔在那裡,慢慢開始腐化;上面聚滿了一顆顆指頭大紅頭蒼蠅,人走過,嗡地一下都飛了起來,於是死貓灰黑的屍身上,便露出一窩白蠕蠕爬動的蛆來…」
台灣族群構成極為複雜,除了本地的原住民,還有各時期的移民,然而他們來台的落點,首當其衝的就是台北。這裡匯集著各式各樣的人物,最近的一批是光復後來台的大陸軍人,他們有的獨身一人,或是在台北落地生根他們都念念不忘著過去的回憶! 白先勇筆下的「孽子」,是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傍偟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

「這是你們血裡頭帶來的,你們是這群在這個島上生長的野娃娃,你們的血裡就帶這股野勁兒,就好像這個島上的颱風地震一般。你們是一群失去了窩巢的青春鳥。如同一群越洋過海的海燕,只有拼命往前飛,最後到哪裡,你們自己也不知道…」
雖然乍看之下,是這一群被社會遺棄的青春鳥們的寫照。但是每天努力讀書、工作、盲目生活們的人們,可曾又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城市無情的節奏,使人們愈來愈少在思考周遭的事物,而只會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造成許多負面的印象。

「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天一亮,我們的王國便隱形起來了,因為這是一個極不合法的國度:我們沒有政府,沒有憲法,不被承認,不被尊重,我們有的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的國民。有時候我們推舉一個元首-一個資格老,丰儀美,有架勢,吃得開的人物,然而我們又很隨便,很任性的把他推倒,因為我們是一個喜新厭舊不守規矩的國族,說起我們王國的疆域,其實狹小得可憐,長不過兩三百公尺,寬不過百把公尺,僅限於台北市館前路新公園裡那個長方形蓮花池周圍一小撮的土地,我們國土的邊緣,都栽著一些重重疊疊,糾纏不清的熱帶樹叢:綠珊瑚、麵包樹,一顆顆老得鬚髮零落的棕櫚,還有靠著馬路的那一排終日搖頭嘆息的大王椰,如同一圈緊密的圍籬,把我們的王國遮掩起來,與外面的世界暫時隔離。然而圍籬外面那個大千世界的威脅,在我們的國土內,卻無時無刻不尖銳的感覺的到。」
書中所說的黑暗王國,其實就是新公園,是書中人物主要活動的地方,讓書中人物對於外面社會的感脅,有得以喘息、休憩的空間,但卻不能提供任何防衛的功能。公園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間,人人都可以享有。在這裡不會被貼上任何的標籤,也不會受到任何的異樣眼光。書中所提及許多景物,像是新公園的蓮花池、中華商場、西門町的鐵路,圓環的小吃攤都因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像我們或許不曉得,但新公園內,被涼亭四方環繞的水池中,曾經有著美麗的紅蓮,但現在只剩下沒有蓮花的蓮花池。那逝去的回憶,令人不勝噓唏。

「據說若干年前,公園裡那頃蓮花池內,曾經栽滿了紅睡蓮。到了夏天,那些睡蓮一朵朵開放了起來,浮在水面上,像是一盞盞明豔的紅燈籠。可是後來不知為了甚麼,市政府派人來,把一池紅蓮拔得精光,在池中央起了一座八角形的亭閣,池子的四周,也築了幾棟紅柱綠瓦的涼亭,使得我們這片原來十分原始樸素的國土,憑空增添了許多矯飾的古色古色,一片世俗中透著幾分怪異。」
「那些鮮紅的睡蓮喲,實在美得動人!」
「新公園是全世界最醜的公園,只有那些蓮花是最美的。」
直到今日,蓮花池內仍是只有稀稀疏疏的錦鋰,寂寞地游水。

**這幾篇是高中時寫的文章,全是因當初讀了白先勇的「孽子」深受感動,覺得當時渾渾噩噩混日子,卻不知道過去的年代,也曾有可歌可泣的傳奇。讓我從一個普通的讀者變成熱血又裝模作樣的文藝青年,不過擠出這些文章,已經費了好多精力,可是仍然不能表達萬分之一的感動。

《台北》消失的風景與記憶中的拼圖

前些日子,想去重慶南路的書店街逛逛,就硬著頭皮去了站前,憑記憶摸索著方位。而回家過馬路時,才發現卻沒有天橋可過。奇怪!我記得這裡有座天橋的呀!壓下心頭的疑惑,走過了斑馬線,過了馬路。在歸途中想著,難道是我記錯了,而是那裡根本沒有天橋存在過,因為景物是看起來那麼地自然,好像從來沒有改變過。想起前年,為送東西給朋友,而相約在新光三越前。分手後,不過才九點多,便踱著悠閒的腳步,上了橫跨忠孝西路的天橋。雖然身旁趕著上班的人群是那麼地匆忙,但我看看天空,湛藍無雲的蒼穹,看看台北最明顯的地標:新光三越和台北車站,頓時心胸開闊了起來。而那裡的確有過一座天橋,如同曇花一現,在我記憶中存在。

小時候喜歡過著足不出戶的日子,除了上學之外,幾乎都待在家裡,偶爾幾次硬被拖去逛街,那時候也不懂得逛街的樂趣,只覺得一直站著的好累,又要在旁等街。但是有次去了個非常熱鬧的地方,而令我覺得印象深刻的是,在天橋上走著走著,竟然可以通到三樓的商店內,那大概是商家特別打通的吧!而寬闊的天橋上,也有許多小販叫賣,人來人往,腳底下是呼嘯而過的汽車,對我來說那是個特別的空中花園。然而長大後,較常有機會坐公車去台北,沿途看著窗外的景物,突然發現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是國軍藝文中心!那是中國時報大樓!那棟奇形怪狀的建築是總統戲院!原來這裡就是中華路上的西門町!原來從前去的地方是中華商場,但是記憶中的天橋與綿延數里的中華商場,卻消失了。

孩堤時,最常出去玩的地方,大概是青年公園和新公園了吧!可是卻從來不曉得它們在哪?反正只要舒舒服服地坐在計程車內就可以抵達,像是存在於異次元空間般。而當前些日子在站前附近摸索街道時,走到衡陽路的盡頭,才訝異地驚發覺,這不就是新公園嗎!原來它就藏在新光三越的背後,在城市的一隅,靜靜地等待。

**這篇文章也是高中時寫的,現在看看覺得五味陳雜的無言…

《台北》人在台北


做為一個國家的首都,台北比較起其他國際性的都市:倫敦、巴黎等,似乎就是少了點整齊乾淨,在街頭我們可以看見散亂的停車車輛,或是走在未經統一規劃的人行道上。在馬路上更是能感受到,柏油路有如顛簸崎嶇的山路路況。但是土地之上的人物,卻是其極可愛的。不論是沿街叫賣的小販、街頭的路邊攤、乞丐、街頭藝人,算命攤都能讓你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熱鬧活力。但是曾幾何時,人跟人們之間,愈來愈冷漠疏離,好比說:擠公車時,你和周遭人們的距離,不過比衣服多一點,但是心中卻會想著:「要死囉!靠那麼近!做啥」「是不是故意的」心中充滿了猜忌,但是不曾想到對方的心中也是如此想著!

城市和建築是一種環境,城市裡最精采的空間,就是街道。人們在此相遇,創造台北的故事。在城市風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就是人們!城市的步調,愈來愈快,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是否該駐足停留在身邊的人物,在熟悉的城市街道裡,發現不一樣的樣貌。台北日漸在改變,老台北的記憶也逐漸消失。因為人們的記憶中的台北印象,也逐漸消失。唯一不變是腳底下的泥土和頭頂上的藍天,而土地之上的人事物卻是一直在改變,我們將告訴你-台北老印象。

雖然不在台北出生,但我畢竟在台北度過人生六分之一的歲月,回台北仍然有一種歸人回家的安全感,因為這是我所熟悉的城市。我們用腦海記憶台北,畫家用畫布記憶台北、作家將它寫進文字裡,台北文學是另一種城市文學,因為台北這座城市是許多人共同擁有的城市印象。記憶中的台北是虛幻縹緲的,但是在文字裡,它卻能夠真實的存在。台北是那麼地狹小,那麼地擁擠,那麼地匆忙;卻又那麼地令人覺得廣闊,那麼地令人覺得自在,那麼地令人覺得悠閒,那是因為台北人為了自己的夢想在努力。從日據以來,台北一直是繁榮之地,但是卻也要到七、八○年代,才陸陸續續地被作家寫進文字中,除了民風的開化,也因為當時正面臨新舊時代的交替,許多台北的獨特的文化,正迅速流失中。而一座城市的偉大,必須依賴居民重視自己的過去,只有台北人不擦去自己的記憶,才能不斷累積共同的記憶與創造屬於台北的印象。二十一世紀的台北將會有許多轉變,而上個世紀的台北,我們將用文字保存它發黃的味道及逝去的印象。

**接下來這幾篇文章是高中時寫的,現在看看覺得百感交集的無言…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昔日》夢境


隔著一條馬路外的工地,從搬來此地這幾年默默地擱著那兒,它一直呈現震災後的危樓廢墟的狀態,直到去年開始動了起來,最近已經蓋到四、五樓了,今早做了個夢,夢見它已完工,而原本的住戶也都遷了回去,但往窗外一望,景像卻是從前的記憶,同樣從窗外看出去,上一個住所可以望著對街公寓,正好看見別戶人家裡的客廳,或從窗口透出的燈光隙縫,隱約可見鄰人的動態,突然湧現的記憶,心中一動就脫口而出「他們都回來了!!」

自從大三修了某一堂心理學的課,有個作業是夢的解析,要我們記下的夢境,但是實在若隱若現,能記下的不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床邊放著紙筆,一早起來就馬上回想昨夜今早的夢,通常在那時的印象最深,寫下的最多,不然過了一下就會淡忘,從此之後常常如此筆記,夢的情節千奇百怪、跳脫不定,但常常出現的埸景則是學校,有小學高中的校園等,而今天的夢境更明白地訴說,本人果然是戀舊的,連一個即將新建好的工地,也能投射過去的印象。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Agatha Christie (二十三)》聖誕假期:鞋釦:大象:幕


《白羅的聖誕假期 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像是揉合了「畸屋」「史岱爾莊謀殺案」等類似的情節,內容多半環繞在年邁有錢的一家之長、各親戚的遺產繼承、家庭內部不合的元素所發展,這類型的小說,作者寫了滿多本的,故事架構都大同小異,差別在於細節人物的安排,而基本上此書對是以節慶來作賣點,但描述聖誕節的情景沒有「哪個聖誕布丁」來的多,也沒那麼歡樂,不過開頭寫的也算不錯,之後的情節人物登場編織的更為曲折離奇,關於提示只有短短的一行,所以真兇揭曉時,確實有晃然大悟的感覺,作者巧妙地利用,人對於某些前入為主的形象,會下意識地排除疑心,其實只要是書裡上場的角色都有可能犯案,連白羅也不例外。

《一,二,縫好鞋釦 One, Two, Buckle My Shoe》
這本書還是老老實實地叫「牙醫謀殺案」較恰當,寫在前面的那首不知是童謠還是詩歌的東西,感覺和情節發展只有一點點關係,以童謠為主題的還是只有「一個都不留」的最出色,相較之下,本書介紹的白羅看牙記,看診過程就很有趣,因為每個人在看診台上都不能亂動,只能張大嘴巴給醫生治療,而且白羅走到哪裡就真得會有案件發生,連去看個牙醫也會出事。

《問大象去吧 Elephants Can Remember》
白羅與奧利弗夫人合作的一案,又是像「五隻小豬之歌」一樣是陳年舊案重新被人翻起,人物設定也都有一個女兒,剛好都快結婚,所以書寫多了,情節難免會重複,書名提到了大象,國外也有流傳著大象記性很好,很會記仇之類的說法,所以書裡這樁謀殺案,就是要 靠有如大象記憶之類的人們來找出真相,不過中間過程看得有點頭昏眼花,畢竟描敘十幾年的記憶,總是會零亂跳脫,時間順反與人物前後說詞都很難一次就能串起來,看到後來也亂了,沒太多感覺。

《幕 Curtain》
終於到了最後一本,作者選擇在白羅初登場的史岱爾莊作為舞台,過了多年以後物事人已非,免不了感傷的氣氛,因為白羅不再意氣風發,行動不便的白羅捨棄居住已久的倫敦住所和老僕喬治,找來海斯汀到已改建成寄宿旅舍的史岱爾莊相會,並告訴海斯汀,他追循一位神祕罪犯X就在此地,這書作為壓場之作,果然寫得很精彩,但是看完心情確實有點失落或是難以言喻,因為白羅最後的原型,跟「一個都不留」的結尾非常很相似,它有奇異詭魅的韻律首尾呼應,真沒想到看的第一本書,其實已經預告了終點,所以看到後半大概猜得到情節,只留下後知後覺的海斯汀大叔還在胡思亂想…因為會很感傷,所以快速地看完,等待哪一日再找來翻看。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Agatha Christie (二十二)》短篇集:死犬:三幕:花園街:帕克潘:殘光

《死亡之犬 The Hound of Death and Other Stories》
這本短篇集看的很雷,看這個書名,原以為會是像福爾摩斯「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一樣,類似古典推理的小說,但老實說第一篇就看得霧煞煞,因為沒想到是有點科幻懸疑的故事,之後幾篇故事的走向是鬼魅驚悚的類型,大概只有兩篇是比較正常向的推理情節,可能是沒預料到阿加沙.克莉斯蒂會寫這類型,偏向陰氣森森的劇情,看完的感覺越來越不舒服,會毛毛的。

《三幕悲劇 Three Act Tragedy》
名字總是和鬼豔先生掛在一起的沙特衛先生,這次竟然和白羅聯手出場,但這二個老男人一起出現,似乎沒啥特殊效果,而且感覺沙特衛先生故意和白羅顯得很疏遠,這二人基本上屬於不同圈子的人,作者把他們湊成一本書的用意不得而知,但並沒有很吸引人,而且故事男女主角很沒有魅力,一個是中年大叔在扮憂鬱小生,一個性格很花痴,原本想說湊成一對也沒什麼不好,結尾出人意料小翻轉,因為原本猜得這二人之中會有一個真兇,結果正好猜反,最後作者還很好心地留個備胎給人,這種安排太過皆大歡喜,而且做作不自然,所以對這本書評價普通,劇情尚可,如果有討人喜歡的角色就好了。

《巴石立花園街謀殺案 Murder in the Mews》
基本上這個書名很能吸引我,大概是因為「花園」二字吧,不過書和花園沒什麼關係,這本是短篇集,但書裡3/4的故事和之前幾本短篇集的故事,重複過類似的情節,因為作者重新寫過,有些把主角換人做做看,「死者的鏡子」白羅與沙特衛先生又碰頭在一起,兩人在閒聊中帶出這件謀殺,不過沙特衛先生並沒參與後來的發展,相當於客串的配角,而所以看完故事後並不意外,最後一篇「羅德斯三角」架構幾乎和「豔陽下的謀殺案」雷同,只有最後劇情稍微不同,再一次地覺得作者,絕大多數都是從三角關係而衍生的故事,很難不聯想到,阿加沙.克莉斯蒂也是經歷過一次丈夫與情婦和太太的婚變,所以這古老的三角定律,總能產生不同的投射在各個故事裡。

《帕克潘調查簿 Parker Pyne Investigates》
帕克潘這角色的故事,讀起來娛樂性較高,他和白羅基本上沒有碰頭過,但他的故事裡也隱約存在這白羅的影子,甚至奧利佛夫人也曾出場過,有點像雙重身份,作者確實有把幾篇故事的主角讓帕克潘和白羅都做過,不管怎麼說,兩人有某種相通性,但帕克潘的故事較為通俗,像有錢夫人的煩惱,珠寶失竊之類的案件,感覺像是白羅比較不屑做的小案件,所以帕克潘先生,定位在解決市井小民的疑難雜症,而白羅就是比較刺激的謀殺案,但有時看了免不了想換口味,就像大餐吃久了,總是想吃些路邊小吃,而且帕克潘先生比較像生意人,交涉手段一流 ,多半在幕後操作,主要靠二位魅力無窮的的紅花與綠葉助手來進行,心機感覺比較深沉,功利性比較重。

《殘光夜影 While the Lights Last and Other Stories》
這是遠流出版克莉斯蒂全集的最後一本,裡面很詳細地有專門的序,每篇故事還有後記介紹,序和後記通常都會很認真看,因為喜歡了解這些故事背後的故事,這本短篇集,有二篇白羅的故事原型,曾發展成另二個案件,其他故事有羅曼史加上詭魅超現實的故事,內容花樣眾多,還算不錯的一本書,尤其後記有加分。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Agatha Christie (二十一)》西塔佛:出擊:巴格達:伊文斯

《西塔佛秘案 The Sittaford Mystery》
與目前晴朗炎熱的夏天不同,書裡的故事是在嚴寒大雪紛飛的冬季,而且描寫的場景在英格蘭荒原的偏僻小村就像作者寫的
恰如耶誕卡上的圖畫,一片白雪,積雪無邊無際,只不過七八戶人家住著,充滿與世隔絕的氣息,看上去很美,連我也很想住在這種地方過著隱居的生活,但只要有人,就會有罪惡,所以這樁謀殺案的發生,是來自於人的欲望.書裡吸引人的是,場景雖然像在中世紀的舞台,實際上仍在現代,所以對書裡描寫那個小村莊居民的生活,顯得非常有趣,像透過迷你娃娃屋一樣,窺探屋內的情景,其次才是謀殺案的編排,算在水準之上,本書是以一位富有行動力的女孩做主角,通常身為嫌疑犯的未婚妻,給人會是柔弱無助的形象,但書裡正好相反,還有很多討喜的配角諸如此類的元素,讀起來非常生動有趣。

《白羅出擊 Poirot Investigates》
以白羅為主的短篇故事集總歸來說,這本的的內容,最不討喜,原因就是白羅的態度太過鋒芒畢露,驕傲自大,連忠心的海斯汀大叔也常被他惹毛,常常在賣弄一些小把戲或故做成高深莫測的樣子使人反感,但也因如此,才顯得白羅這個角色充滿獨一無二的個性,或者是欠扁的個性,但我倒是比較討厭海斯汀,大概是他總是不常留心到白羅所說的細節,就下判斷,被白羅開口說出錯誤時常惱羞成怒,有幾次還被氣得走人,大概這時期兩人都比較血氣方剛,常會起衝突,到後來海斯汀也明白自已的斤兩,所以比較少反駁白羅或自作聰明了,而專心當個賢內助好助手。

《巴格達風雲 They Came to Baghdad》
以往作者寫冷戰時期情報間諜類型的故事裡,這本算是不錯的,因為內容很大程度是以作者自身經驗寫出來的,尤其她又曾與一位考古學家當過夫妻,所以裡面那些描寫考古團隊的工作情形就顯得生動有趣。位在中東半島的巴格達是伊拉克的首都,伊拉克地區就是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也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中心,雖然有悠久的古文明,不過書裡的重點還是在那些英國人身上,內容描寫在巴格達即將舉行國際性會議,各國重要元首都會來到巴格達,有些蠢蠢欲動的有心人將在暗地裡操作,這個會議好像也不是重點,因為看完才發現情節多半環繞在與會議看似無關的女主角和配角身上,而且不得不說主謀真得很好猜,大概在中間就覺得是他了,女主角一路有驚無險的圓滿完成任務,真得運氣很好,感覺愛做白日夢也不是壞事嘛 。

《為甚麼不找伊文斯?Why Didn't They Ask Evans?》
看完覺得和「煙囪的祕密」的人物設定很像,同樣也是女主角出身顯要,男主角就像小狗般忠誠友善,兩人一同追查一椿意外事件,死者只留下一句「為甚麼不找伊文斯?」令人一頭霧水的奇怪遺言….感想是女強男弱的設定差強人意,畢竟作者還安排另二位更有魅力的角色分別令男女主角心猿意馬了一下,所以謀殺什麼的冒險還好,重點是要注意男女主角如何在一路上不自覺的慢慢走到一起,最後還在八卦的鄉民面放閃光,真是夠了,搞了半天伊文斯只是個跑龍套的小咖。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Agatha Christie (二十)》短篇集:初期:赫丘勒:萬聖節:雲端

《白羅的初期探案Poirot's Early Cases》
短篇故事集,多半為一次性的小型案件,主要的重點是白羅和海斯汀大叔二人初期相處的過程,大概是缺乏女性角色,所以在「雙重線索」這篇,是帶出白羅愛慕的女性:俄羅斯女伯爵夫人首次出場的故事,基本上她出場次超短,短到出人意料,沒到故事就這樣結束,等二人再次見面,已是十幾年後,時間差距很大,而且不得不說連奧利弗太太的戲份都比她還多,女伯爵夫人大概只出現在「雙重線索」「四大天王」「惡犬克爾斯柏洛斯」三篇故事裡,作者可能想拿來表示白羅對女性還是有在注意的,不是只有整天在思念海斯汀大叔。

《赫丘勒的十二道任務 The Labours of Hercules》
從這本書開始,作者提到了白羅 Hercule Poirot的名字是源自於希臘神話中著名的大力士-赫丘力斯 Hercules,所以本篇「赫丘勒的十二道任務」顧名思義就是與神話作對應的十二個案件,基本上有希臘神話作為強大的後盾,故事內容不會難看到那去,而且這種今昔的對照的雙重性,使劇情的更賦予浪漫悠遠的內涵,熟悉希臘神話的都知道,赫丘力斯與白羅兩者形象相距很遠,一個四肢發達,頭腦單純,另一個身形矮小,智力超群,十二道任務的意義也不同,一個是悲劇英雄的懲罰,另一個只是心血來潮的念頭,想作為打發時光的消遣,不過這本書可讀性算很高,故事都很精彩。

《萬聖節派對 Hallowe'en Party》
遠流出版的平裝本封面,極不欣賞,那張眼睛特寫,雖然有處理過,但對我來說還是太過直接,缺少美感又有些故意給人驚慄的樣子,其實故事有出現偵探小說作家奧利弗太太的,都不會太難看,而且她總是帶給白羅,新奇有趣的案件,尤其本書開頭是熱鬧的萬聖誕派對,但緊接著發生命案,一本書畢竟要有屍體出場,只不過除了派對裡的命案,書裡還冒出好多件被人遺忘的案子,白羅受奧利弗太太之邀,前來調查,把這些看似無關的案件查出真相,撇開內容不談,看完後的感想是挺特別的,作者很喜歡借用希臘神話與莎士比亞的形象,但本書把他們揉合在一起,不過基本上只喜歡納西瑟斯 Narcissus的設定,水、幻影、自溺等等的異色瑰麗的氣息,還有充滿迷幻陰鬱的岩石花園,另一個馬克白夫人的戲份就顯得弱的多了,連失踨女佣都比她搶戲,老實講故事結尾收的很草率,劇情也有點牽強,大概是這二條支線拉的太遠,很難收回來。

《謀殺在雲端 Death in the Clouds》
故事賣點就是白羅搭飛機,碰上命案,但是命案時間在快降落時才發生,而且大半場景都不在飛機上,所以其實跟其他火車上或密室命案沒什麼二樣,只不過發生在飛機上的命案給人新奇感,就故事來說有點拐彎抹腳,一下子箭毒一下子蜂毒,搞的一頭霧水,而且白羅還在命案發生時呼呼大睡,看來金頭腦一旦離開地面,也顯得不靈光了,另外作者把這班客機名為普羅米修斯號,:普羅米修斯知曉誰將會推翻宙斯這一秘密,而他拒絕透露這個消息,所以惹宙斯的不高興而被縛在高加索山,原本在想這個是否為作者可能是想寓意,死者也是掌握眾人的祕密而惹禍上身的原因。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Agatha Christie (十九)》柏翠門:無妄:未知:羅傑


《柏翠門旅館之秘 At Bertram's Hotel》
這本書算是阿加沙.克莉斯蒂後期出版的書,由於作者寫作期間長達50年多年,很多時候可以在作品中看到年代的轉變的差異,像本書中的柏翠門旅館賣點就是這些傳統古雅的英式旅館,瑪波小姐身為老年人的心態,雖然懷念舊時代的氛圍,但還是不得不接受,新潮流的轉變,其實本書重心有些不定,算是多線並行的故事,一下子是健忘的主教,一下子的年輕狡猾的女繼承人,又一下子跳到其他人的身上,所以看完感想普普通通,比較吸引人的還是柏翠門旅館老式優雅的英倫風情。

《無妄之災 Ordeal by Innocence》
感想好沉重的一本書,主題偏向人性、猜忌和邪惡,可能不討喜,不過劇情倒也不算枯燥,有點「台灣變色龍」的感覺,一樁已結案的兇殺案,人人都認為兇手是死者的養子,而這個由領養關係組成的家庭,並沒有像表面看起來的和諧,突如其來的證人指出完美的不在場證明,使這案件又落入懸疑不明的起點,家裡的成員雖然沒有血綠關係,每個人的心裡都在猜測那位不知名的兇手…..看完後竟然出乎意料,隱約猜到有共犯,但只猜對一半,原本以為是那位冷漠自我的大姊,結果並不是,可見作者這次線索提示放得很精巧,很難會注意到隱藏的關連,畢竟有關人性的心理一向是最難捉摸的。

《未知的旅途 Destination Unknown》
本書女主角出場時,有些不知其所以然,心想怎會出現一個全然無關的人物,因為書裡好像沒有個重心主題,看到中間時覺得還不難看,主要內容是一個失意女子,意外加入一趟未知的旅程,混入一個神祕的機構,那裡匯集由四面八方的頂尖人才,從食衣住育樂完全不用擔心,美其名是要提供科學家最好的環境,但背後的真相為何…….其實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能做出好研究嗎?我想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人總是有好逸惡勞的惰性,而且生活一切都太安定了,沒有刺激混亂,而且缺少競爭壓力,很難使人從中突破。所以這種生活還是發生在小說裡或夢裡就好了,書裡的結尾安排普普通通,滿四平八穩的故事。

《羅傑.艾克洛命案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看了這麼多本書,總算來了點不一樣口味,首先這本也算白羅的代表作之一,劇情發生在鄉間,兇手看到後面總算有猜出來,不過書裡的伏筆安排的頗為曲折,就像書所寫:人人都藏了一手,但都瞞不了白羅,所以基本上真兇其實挺可憐的,以為做得瞞天過海,結果正好遇上了白羅,書裡男男女女角色眾多,還出現個像瑪波小姐的人物,愛打聽八卦消息的老小姐,但極為敏銳,基本上白羅可說透過她得到提示,書裡最出人意外的其實是一場麻將之夜,真沒想到原來麻將已在國外如此通行,而且看到這些英國佬玩起麻將來,也是一副老練熟悉,精通箇中三昧的樣子。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Agatha Christie (十八)》短篇集:聖誕布丁:李斯特岱:完結篇:波倫沙


《哪個聖誕布丁? The Adventure of the Christmas Pudding?》
接下來這幾本都是短篇集,就像作者在本書的開頭就寫,這些短篇可說是作者加入各種元素精心烹調的大餐,其實對我而言,像是一盤盤開胃小菜,可以滿足各種口味的老饕,又不足於使人過於飽足,而且本書算是白羅的個人秀,老瑪波也有一篇出場,大體而言故事結構都不錯,以第一篇「哪個聖誕布丁?」因為摻雜了許多作者對於老式聖誕夜的美好回憶,舖陳描述算是較出色的,「西班牙箱子之謎」作者稱是白羅登峰造極之案,但看完感覺還好,最後一篇壓軸之作,依然由瑪波小姐出色地解開謎底。

《李斯特岱奇案 The Listerdale Mystery and Other Stories》
這幾本短篇集來說,本書相當出色,每篇故事走向算是輕鬆幽默的,但也不乏驚慄之作,像「菲洛梅別墅」劇情張力就很夠,第一篇「李斯特岱奇案」還滿吸引人的,幽默中帶些浪漫,雖然男女主角都是上了年紀的中年人,竟然相當地純情夢幻,其他故事也都不錯,份量適中,不至於消化不良,適合拿來打發時間。

《瑪波小姐的完結篇 Miss Marple's Final Cases and Two Other Stories》
本書定為「瑪波小姐的完結篇」其實不太恰當,以我來看它只能算「瑪波小姐的短篇集」,因為作者並沒有給瑪波小姐一個明確的結局,維基百科上的資料說瑪波小姐的最後結局是在聖瑪莉米德小村安享晚年,不像白羅在「幕」被作者賜死,所以這書只因為它是瑪波系列最後一本出版,故名完結篇,事實上書裡的故事,仍像其他瑪波小姐的一樣大同小異-鄉村裡的謀殺案,至於最後二篇竟是帶些詭魅的故事,並不是以瑪波小姐為主角,放在一起顯得有點怪異。

《情牽波倫沙 Problem at Pollensa Bay》
本書有白羅、帕克潘先生、還有兩篇是鬼裡鬼氣的鬼豔先生與可憐的沙特衛先生出場,鬼豔先生一向神出鬼沒,每次沙特衛先生總是可遇不可求地想和他見面,卻每每看見有關小丑的事物時,就會遇見鬼豔先生,不過這兩人的關係一向曖昧,至於最後二篇,風格與其他相異,一個談人與動物的感情和羈絆,一個談夫妻間的愛情與誓言,「情牽波倫沙」最初的印象,就覺得大概只是談情說愛的故事,其實以內容來看算是幽默喜劇,而其他「鑼聲再起」「黃色鳶尾花」「鑽石之謎」這幾篇故事的特點是,作者都曾二次加工把它們寫成另一個故事,甚至主角也會互換,可能故事寫多了,就想換換新意,有些故事結構似曾相識,只是細節和人物不同而已。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窗外有藍天 A Room with a View (1985)》「佛羅倫斯」的圓頂下


義大利的空氣像把流傳幾千百年的歷史,擠壓濃縮成一種極稠密的義式氣氛。彷彿從來沒有變過,一晃眼好像還在西元前般,但是人事物的的確確在現代的時空裡,既使過了20幾年後,還是覺得佛羅倫斯的景色,超乎時空般的永恆凝定,它繼承文藝復興以來輝煌的遺產。窗外有藍天這部片,從原著、導演(好像是美國人?)、配樂、調性各方面都是極佳的組合,個個都是硬底子的英國製造,電影就像歌劇分成一幕幕的段落,從開頭的義大利歌劇配樂流出,顯得古典風味十足,每一個分鏡都像一幅畫,內容大要是女主角露西與表姊兩人到義大利旅行,第一天落腳在佛羅倫斯的客棧時,卻發生分配到的較差的房間,沒有可以觀賞的好景色,當晚用餐同桌的旅客安氏父子好意提出交換房間,卻遭到眾人驚訝的目光,最後在畢牧師的協調下還是交換了房間,表姊妹得以觀賞亞諾河的風光景。從這件現代視為稀鬆平常的小事,可點出當時英國人是多麼拘謹古板。E.M.Forster的作品多半描寫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內容,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筆調也是溫溫吞吞,不慍不火,可也是當時最貼切的生活寫照,反觀身處在21世紀的讀者,也是中產階級,生活平淡無奇,多數人也是過著這種生活,因為能過得轟轟烈烈的人並不多,上一世紀的社會與現代仍然還有許多陳舊保守的觀念,也不要覺得書中「互換房間」的劇情沒什麼特別,當時安氏父子的作風確實會引起眾人的不快,其實「佛羅倫斯」在書中和影片中也只佔了1/4的部分,其他大半都在英國鄉間和倫敦 。

在博客來買下了馬可孛羅出版的「佛羅倫斯」,沒想到拿到時還挺驚喜的,大小厚薄適中,很方便隨身帶著翻看,甚至封面書底攤開來正好是一大張佛羅倫斯的海報,設計的很精巧,這本小書提到滿多「窗外有藍天」的劇情,剛好可以當作延伸閱讀來看一看,其他內容也寫了滿多關於佛羅倫斯的另一面,像同性戀文化,當地人文、藝術、歷史等等篇章,也像是從側面再一次地閱讀「窗外有藍天」裡的內容,對於這些中產階級雖然生活衣食不足匱乏,也沒有沛離流離的命運,但心靈上總是會思索生活中的問號,為何要披著虛假的面孔與人應對,因為這二件事卻折騰著男主角喬治,使他鬱鬱寡歡,電影中有幾幕是人在自然裡才有可能衝破禮教的包袱,流露了人性單純地反應-愛情與嬉戲一是在花海裡,二是在聖湖中,相對於其他人,真性情的反應,卻會使眾人大吃一驚,一回到群眾裡,人總是要帶上禮教世俗的面具,來迎合社會的眼光,藍天是自由平等,人人可望而不可及,所以露西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喬治,到後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接受喬治,即便如此,在當時兩人雖然選擇結合,還是得遠離家鄉,回到義大利,但總有天真正愛他們的人會再接納他們,這個不完美仍有缺憾的結局,給人產生反覆再三的餘韻。
電影拍得很符合原著精神,女主角露西是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令我出乎意料的年輕甜美,麥教授Maggie Smith是演女主角的老處女表姊,還有Julian Sands、影帝Daniel Day-Lewis 等演出都顯得相當年輕,其實藉由這些演員的詮釋,使得每個角色都活靈活現,書裡的角色不全是冷漠虛偽的,其中在電影裡,露西的表姊,雖然是個嘮嘮叨叨的老處女,還把花海中的祕密洩露給別人,那也是因為她撞見了如此美麗的一幕,才不由自主地想去和人訴說,在最後還幫助露西,想使她能和喬治在一起,Maggie Smith把這個古板惹人嫌的表姊,演得相當討人喜歡,還有露西的未婚夫是由Daniel Day-Lewis演出,,他的演技更是像從書裡走出來的人物,身形廋身,拘謹有禮,也是個惹人嫌的角色,書中曾從畢牧師的口中暗示他的性向「衛先生是個理想的單身漢,他和我一樣,沒有牽掛比較好。」他雖然尊重女性,但不了解女人,但最後也很有風度地接受,露西解除婚約的要求,其實這個兩個角色多少帶點可悲感,被有禮的社會束縛,看不見更美妙的事物,但是當他們接觸到美妙的人性後,也不由自主的被嚮往吸引,總之電影雖然是二十幾年前片,但仍然相當精彩。

《Agatha Christie (十七)》沉默:捕鼠器:藏書室:絲柏

《沉默的證人 Dumb Witness》
以白羅與海斯汀搭擋或是遺產分配等類型的謀案來說,算是一本普通程度的故事,較有趣的以一封死者過世後才寄出的信,引出了白羅的興趣來追查,基本白羅這個偵探最常掛在嘴上的那一句:動一動灰色的腦細胞,或是坐在沙發椅上沉思來破案是他的個人特色,平時熟悉的時效維持,在案發現場四處搜查證據這些基本動作並不重要,白羅最拿手的就是從他人的言談舉止上找出推理出蛛絲馬跡。畢竟十幾年前的懸案他也都破過,這次只不過小小的幾個月,所以只憑一封信件就能嗅出可疑之處,也算稀鬆平常的能耐。

《捕鼠器 The Mousetrap》
這本是阿加莎.克莉斯蒂的舞台推理劇本,很古典單純的三一律原則,時間、地點、故事都一貫到底,故事主要發生在蒙克斯維爾莊園旅館裡,有主人夫婦,前來投宿的住客,一開場就以一位女士在倫敦自宅被殺的新聞播報,再帶到這個新開張的旅館中,有形形色色的客人,被大雪困住這座旅館,接著一位年輕的警探登場,帶來嫌犯就在這些人之中,當晚又有一個人被謀殺了….阿加莎.克莉斯蒂的作品中常常有以童謠的內容當成謀殺案的主旨,像「一個都不留」「啤酒謀殺案」「黑麥謀殺案」…本篇是從「三隻瞎老鼠」中脫化而出的劇本,所以才叫捕鼠器,其實跟老鼠一點關係也沒有,三隻瞎老鼠是首童謠,它帶出一段不為人知的童年記憶。由於是舞台劇本的形式,這篇最重要的謀殺案沒有直接演出,可能會破壞美感吧!結構也很精鋉,不拖泥帶水,才顯得直接有力,至於結局告訴我們,絕對不要相信自稱為偵探的人,除非是白羅或是瑪波小姐,因為很可能會被作者反將一軍。

《藏書室的陌生人The Body in the Library》
這篇故事又回到可愛的聖瑪莉米德小鎮,照例又是瑪波小姐登場秀,看來看去比較喜歡這類型故事,鄉村小鎮的謀殺,或許是愈純樸的地方愈容易產生邪惡的事情,本篇故事是一具年輕的女屍發現在班崔上校夫婦的家裡,卻找不到有誰認識這個陌生人,一具藏書室裡的死體,好像是古典的推理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劇情,但發生在現代社會裡卻顯得超現實,瑪波小姐每次出現都會被人視作愛四處打探小道消息的老姑婆,這次也不例外,雖然她應班崔太太之請到現場調查,並不是因為愛出風頭或多管閒事,其實只是正義感使她如此,也一眼就看穿屍體的把戲,死者是被人移花接木的搬移到這處,所以班崔上校的藏書室並不是兇手設計好的地點,只是光憑這點,就可以在小鎮上產生許多流言蛩語,使人產生猜疑誤解而遠離誠實耿直的班崔上校,所以瑪波小姐才會主動出擊查明真相。

《絲柏的哀歌 Sad Cypress》
書名聽起來滿浪漫文藝的,可能另一個書名「H莊園的一次午餐」會比較直白點題,本書在一開頭就破題倒敘出這次案件,在H莊園的一次午餐中發生了謀殺,死者與兇嫌均是年輕貌美的女孩,死者瑪麗像紅玫瑰般嬌豔,而兇嫌埃莉諾則是像白玫瑰的高雅,看似與謀殺沾不到邊,都有著大好的人生可過,作者以紅白玫瑰花的對比,其實英國有玫瑰戰爭,代表兩個王朝的戰爭,而中國有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象徵兩個不同個性的女人,漫畫凡爾賽玫瑰也用紅白玫瑰做象徵,使這兩人也像雙生兒一樣,可能都會發生相同的命運,只不過命運總會交錯而過,看完其實兇手挺好猜的,在開場就很明顯了,故事也像書名一樣頗為曲折浪漫,挺不錯看的,但還是不明白為啥書名要叫作「絲柏的哀歌」的含意。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Agatha Christie (十六)》假戲:史岱爾莊:鴛鴦:鬼豔先生

《假戲成真 Dead Man's Folly》
主要感想是在奧立佛太太在書裡,已快達到通靈的境界,或者是說女人的直覺一向很准,白羅老爹只不過接到一通電話,就毫不猶豫地跳上火車去找奧立佛太太,就為了一個預感,隔天園遊會裡奧立佛太太安排的推理遊戲竟假戲成真了,這書說起來,寫得不錯看,但分了三四次才看完,都是看到中間就睡著了,以致於情節上忘得零零落落,最後一次才把它一次看完,才會憶起很多暗示在開頭就隱隱浮現,真得看完才恍然大悟。奧立佛太太與白羅出場的書都寫得不錯,尤其白羅雖然常常吐糟奧立佛太太,但其實這本書裡,還頗為信任奧立佛太太,要不是已有白羅和海斯汀這對官配,不然兩人也挺相配的。

《史岱爾莊謀殺案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大名鼎鼎的白羅初登場之作,在看到這本書時還驚訝怎麼這麼厚,其實在早先已看了不少似曾相識的劇情,像白羅與海斯汀的組合,白羅愛當月下老人的個性,海斯汀純情又衝動的個性,還有兇手就是枕邊人的及使用藥物等等的元素,很多後來的架構都是從本書而來,不可避免的作者的初試啼聲之作,寫得太過冗長拖戲,看著看著難免有些煩,又不得不看完,要是更精簡一點會更好。

《鴛鴦神探 Partners in Crime》
看到書名,大概可猜到是湯米與杜本絲夫婦出場,而書裡的兩人正是處於新婚燕爾的甜蜜蜜的時期,所以這本由一件件不同類型的事件串起的短篇集,兩人當時還年輕,所以無所不在地大放閃光和打情罵悄,湯米與杜本絲開頭是受人之託調查神祕事件,開起來國際偵探社,偽裝成偵探事務所的社長和祕書,每件事件都多少提到了某個著名的偵探及助手,書裡的故事還頗為輕鬆調皮的,可能太過輕快,以致於看完還是不清楚兩人的主要任務目的及結尾,重頭戲好像草草就了事,其他無關的小篇故事還不錯看,可是主戲是什麼,一直都不太明白,結尾就在夫人有喜的地方打住,留下很錯諤的感覺。


《謎樣的鬼豔先生 The Mysterious Mr. Quin》
Harlequin意為身穿雜色衣服的滑稽丑角,也是本書主角鬼豔先生的名字,這本是短篇故事集,主要是由神祕的鬼豔先生和沙特衛先生為主軸,每篇人物和事件都不相同,但兩人一定會莫名奇妙地相遇然後發生事件,最後鬼豔先生一定會神祕地的消失。與其他系列的故事大不相同的是,本書偏向詭譎陰豔的風格,故事裡多多少少有些鬼魂之類的傳說,其實前幾篇的故事還算不錯,後幾篇愈來愈帶有神祕色彩,鬼豔先生也愈來愈古怪,所以最後一篇的故事也留來一個大大的問號,究竟Harlequin是人是鬼,或是不屬於世上的角色,看完有點不爽,不喜歡這樣的結局,總覺得鬼豔先生一直都在冷眼看著那些男男女女,連沙特衛先生也是被悲慘的留下來,沒有真正地了解這個角色。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第一口蘇打綠的滋味》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


(2011/2/22)最近發現這篇文章失蹤在Blogger裡,所以只好再簡而言之再寫一遍。第一次聽到蘇打綠是在大學!有天晚上去學校工作室,其實也沒什麼事,所以跟朋友閒聊起音樂,之前大多跟著ICRT聽些西洋流行歌曲,而一個喜歡獨立音樂的同學就介紹「蘇打綠」跟「夢露」。還當場硬是要放CD給我聽,然而「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前奏彈起幾個音符,已經先打了高分,主唱的歌聲更令人感到驚豔,歌聲穿透空氣傳進耳朵裡,透明清揚的獨特氣氛,飄浮在空曠的工作室,蕩氣迴繞在那一刻,知道對了就是這個,這就是我要的,通常別人推薦的音樂很難得可以一聽就合意,之後也沒啥心情留在學校,就很慎重地跟朋友借「蘇打綠」的EP回家聽。雖然一晃眼也過了這麼多年,但每次聽到「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總是能浮現那天晚上的情境。當時好像差不多是他們正式發片的前一年,之後雖然不斷推出新作品,而我慢慢又有一種和Philippe Delerm 「第一口啤酒的滋味」,亦喜亦憂很相似的感受。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Agatha Christie (十五)》國際學舍:ABC:天涯:藍色列車

《國際學舍謀殺案 Hickory Dickory Death》
事件案發生在一國際學舍,而白羅的萬能祕書李蒙小姐的姊姊正好是這棟宿舍的舍監,算是祕書戲份很多的一本書。名為國際學舍,但重點還是放在住在裡面的英國人,對於其他國家的住宿學生,多少帶點種族偏見的嘲諷,住宿舍必需容忍不同個性的人,以我來說,向來不喜歡和一群混在一起,雖只有短短一年的住宿經驗,多半是採取把自已的領域顧好,至於別人事最好少管,聽起來很冷漠現實,不過看看書裡的謀殺案,多多少少是死於咎由自取的因素,覺得那些人真得管太多了,連別人家的家務事也管的下場,有可能會被人感激,但最慘就是踩到地雷,反被人滅口。

《ABC謀殺案 The A.B.C. Murders》
又有歡樂趣味的海斯亭出場,其實他常常把妻子丟在南美,自已從海外歸來的第一件事,是找白羅敘舊,而且還不忘留意女孩子,而白羅總是不忘撮合幾對小情侶,這已成為作者常用的模式了,但ABC謀殺案算白羅探案中較特別的事件,從收到一封匿名信開始,兇手向白羅下戰帖,作案地點,人物,死法都不一樣,沒有模式,只看得出來兇手照字母的排列的執念,令人百思不解,看完感到兇手又大膽又狂妄,特意製造出一種模式後,把人的注意引而ABC這三個字母的這條路,反而不會去留意路邊的小石頭。

《天涯過客 Passenger to Frankfurt》
書名原意是法蘭克福的機場過客,所以開頭以機場做為男女主角相遇的地點是很合理的,慢慢看下去後,劇情的發展與男女主角沒多大關連,但也只能耐著性子給它看完,結果這是一本最沒推理劇情的小說,內容多半在講當時世界局勢,和政治、外交有關,大戰後仍有一批人認同希特勒的優秀民族的理念,於是各方人馬想阻止等等的情節,結尾真相的描寫根本和上述主角無關,相當不對胃口的一本書。

《藍色列車 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又是一本在火車上發生的謀殺案,但是這班列是開往蔚藍海岸的尼斯,大概才叫藍色列車吧?不過這本沒有像「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麼大手筆,氣勢滂溥,內容主線是以紅寶石「火心石」為主,稀世之寶總是會引來眾多的目光及危險,當然死者正是倒楣的擁有者,而她被人發現死在藍色列車上,正巧白羅又再度出場,也成功地解決案件,但覺得女主角戲份很弱,在書裡的作用僅僅是證人,而另一小小的作用則是吸引了兩個男人的追求,但實在不夠壓場,一直覺得她應該要和命案有更多關連的,但是並沒有,可能因為人物過多,枝節繁雜,又沒有好好安排成一精巧相連的拼圖,所以有點可惜,充其量算中等程度。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Agatha Christie (十四)》煙囪:空幻:命案目睹:清潔婦

《煙囪的秘密 The Secret of Chimneys》
本書算是《七鐘面之謎》的前傳,人物有相關,事件都發生在古老的煙囪大廈裡,雖然伯爵一家是煙囪大廈名正言順的主人,但書裡只算是配角,主要人物是由巴特警長主導,但以他的內容照慣例是政治或上流社會的機密,這種情節看看就好,因為很難想像當時的社會局勢,總是對書裡描述的狀況不太了然,所以都把注意力放在配角身上,有幾個偏愛角色都戲份很少,像伯爵小姐只出場幾次,愛開快車,男孩子氣,不擺架子的貴族小姐,和年輕的比爾,上班會摸點魚、耍點小奸詐,像小狗般的個性,還有嘮嘮叨叨的伯爵,都讓內容逗趣不少,甚至書裡還安插了一段忠僕獻身記,看到這段時,心裡還胡思亂想了一下,實在是很曖味的對話呀。
「…..多謝好意,但是,我不需要一個貼身僕人。」
「你現在是我的主人了,我要忠實的伺候你。」
「是的,但是我僱不起呀。」
「我不要你的錢,我以前伺候我的主人。現在我要伺候你一輩子…. 」


《空幻之屋 The Hollow》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令人覺得很深悶,書裡的人物一點都不討喜,看完有一股很難訴說的悶虛感,並不是情節很無趣空洞,內容描寫死者帶著妻子,到朋友的鄉間的別墅渡周末時,同時情婦也在此地,還遇到多年前的戀人,隔天白羅到此作客時,目擎死者在泳池內,死前吐出了情婦的名字,旁邊還有同時來到的眾人,及手上拿著槍的妻子……. 雖然這場謀殺案如此的戲劇化,但是眾人只是扮演各自的戲份,所以書裡寫的筆調就是給人一種冷漠虛幻不實切,跟書名不謀而合。

《命案目睹記4.50 from Paddington》
人在做天在看,不管做什事甚至是虧心事時,在你以為做得天衣無縫時,也可能會被某個人不經意地看到,就像在書裡的命案現場,在兩班平行移動的火車,剛好在某個時刻同時並行,於是成了這個同步空間,但下一刻行駛較快的列車把命案現場載往他處,這是一個奇特的開場,之後這個目擎者正是瑪波小姐的朋友,兩人決定要調查這個不尋常的事件,之後回到正常的模式,在調查之下,發現那班列車會過一處最不注意的地方,附近只有一戶人家,於是才把本書另一女主角:露西小姐給請出來,這個角色算是很有趣,牛津畢業的高材生,卻選擇做一個截然不同的職業:家務管家,而且做得有聲有色,這書裡甚至人人都喜愛她,其實書裡的偵探主要是由她扮演,負責潛入這戶人家,靠得就是高超的本領,發現了屍體,所以這樁命案才得以成立,否則這一切只會成為兩個老太太的空談。

《清潔婦命案 Mrs. McGinty's Dead》
白羅的最佳搭擋-海斯亭大叔,雖然不是每本書都出現,但白羅三不五時,就會提到他最親愛的朋友,可見海斯亭在白羅的心中佔有極大空間,而本書開場白羅雖有點多愁善感地感嘆退休後的無聊生活,但總是會有命案找上門來,起初的確有些沉悶,茫無頭緒,因為只是個不起眼的清潔婦命案,死者依靠租屋及幫人打雜的收入渡日,沒有大風大浪的人生,很難想像有人想致於死地,直到白羅找到了線索-一則新聞剪報後,劇情才為之一轉,那篇報導內容,是以四個悲劇的女性為主題,就像幾年前電視常播「台灣變色龍」、「玫瑰瞳鈴眼」等,以重大離奇社會案件改編的類新聞報導,像這類的新聞的確很能吸引市井小民的目光,這也因為把過去塵封的記憶再度提出來,後來才導致命案的結果。本書奧利佛太太再度出場,總覺得這個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寫照,同樣的以寫推理小說成名的女作家,常常出現,她不斷地在構思靈感,常常以直覺判斷,卻總是出錯,但有她在歡樂度就會提高不少,與白羅一搭一唱地配合。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Death on the Nile (1978)》歡樂無比的配角們


電影拍的超級歡樂,最近又拿出來重溫了幾遍,發現某些小地方挺令人在意,像是後來才知道 Mia Farrow也有演出主角之一,還有法國小女僕竟然是 Jane Birkin!!! 麥教授 Maggie Smith也有演一角,這版本還有很多隱藏角色,所以主要的三位主角雖還算稱職,但是仍不由自主地把目光移到搶戲配角身上,其實喜歡這部的原因,是配角(歡爾的活動布景)和復古華麗的背景,主戲沒什麼在看,也沒太多感想。


這些配角們最搶戲的,就是斯凱勒太太與她的看護鮑爾斯小姐,是由兩大戲精 Bette Davis與Maggie Smith所飾演, 從這一對身上不難看出,小說裡一些很難描述的地方,放在電影上就很能把它暗示出來。首先這二人的身份,Mrs Van Schuyler是一個有錢的美國老婦人,Miss Bowers是她的看護,乍看之下名為主僕,電影演的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Miss Bowers對MrssSchuyler的態度就是一副愛理不理,要不要隨你拉倒,雖然Mrs Schuyler被她氣得牙癢癢的,但她終究能把Miss Bowers吃的死死的,從兩人的相處模式來看,似乎私底下相處時,Miss Bowers很愛吐Mrs Schuyler的槽,但在有外人在場時就顯得比較謙卑一點,但也很不客氣。在這個架構下,每場戲幾乎都很很歡樂有趣。再來,從兩人的服裝打扮,從出場到最後,Mrs Schuyler穿得就是一副有錢的老婦人的穿著,但Miss Bowers穿得卻要來的男性化,手上常叨著一根煙,與Mrss Schuyler的打扮一對照,形成很明顯的對比,一個女性化,一個偏男性化,但是Miss Bowers的服裝常常是西裝外套配襯衫加領帶,但穿的仍是裙裝,不知當時這樣是否如此是很正常,看在眼中,覺得這類雌雄莫辦的風格,顯得格外有吸引力,像男女反串,男扮女,女扮男,就是多了種心癢癢的誘惑,印象最深的是二人出場的第一幕:

Mrs Schuyler:你說話可要謹慎點,鮑爾斯,小心我把你辭了!
Miss Bowers:我在乎這個?!
Miss Bowers:華盛頓有錢的寡婦可多著呢!都想雇個能按摩又能順從她們的人。
Miss Bowers:你要辭就辭吧!
Mrs Schuyler:好大的脾氣,鮑爾斯,看來你需要散散心了…
然後當Miss Bowers從坐在沙發上到站起走向Mrs Schuyler時,那幾步路,Miss Bowers走起來就是輕描淡寫,潚洒自如,要是這二人的角色改成男性,我認為絕對會引起更多睱想......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Agatha Christie (十三)》命運:漲潮:黑麥:

《命運之門 Postern of Fate》
看完後浮現第一個念頭,這樣就結束了嗎???看不懂也,還是因為太零零碎碎的看,沒有一提作氣地看完,所以沒進入狀況, 但再重翻過一遍後,還是覺得很怪異不解。湯米與杜本絲夫婦的最後一案,照例是女主角嗅到不尋常的事件,開始調查而後遇到危險,而男主角就分頭進行收拾善後,這篇故事開始還可以,但是情節發展顯得太理所當然,搬家就一定會剛好住到藏有祕密的房子,還一定會找到藏有祕密的線索,又會人來告訴主角,這些祕密的真相等等….這些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但不喜歡本書在影射什麼政治局勢的祕密,好像一公開就會牽動世界,搞得神祕兮兮,但重點是看完書後還是不知發生了什麼的,所以很難進入狀況。可能是對這類有關政治的題材沒興趣,也沒耐心再去看第三遍,可能過一陣再看本書,就會突然懂了~~(屬於後知後覺的類型,都是某一天才會突然開竅!)阿嘉沙.克莉斯蒂作品中的湯米與杜本絲夫婦和巴特警長出場的書,多半是政治或情報戰的內容,白羅的題材就比較多樣,而瑪波小姐通常就是鄉材的謀殺案,顯得平易近人。

《漲潮時節 There Is a Tide》
看完後覺得稍為補償上一本的不滿,作者這本書就是要推翻先入為主的印象,一次還不夠,還得上下左右,耍了三四遍才夠。照例出場的人物仍然很多,也是跟金錢有關。另外書裡一直提大戰結束後,人們對舊時的感嘆懷念,阿加沙.克莉斯的寫作的時間很長,書中總會看到一些描寫,對戰後新的社會的轉變與舊時的對比,雖然現在年代又不同了,但也對那些懷舊般的氣息感同深受。回到書裡的情節,一個家族裡的遺產糾紛,因逢空襲意外死亡,來不及立下新遺囑,因此遺產全落入第二任年輕妻子,而不是均分給照顧多年的親族。其實這些遺囑、婚姻、殺人動機等描敘有點複雜,不過看著看著也快看了一大半,而高潮就落在後面的劇情,白羅又照例漂亮地解決難題,而一直以為會配成對的男女主角,結果巧妙地推翻先入為主的印象,心裡的感想是這對表兄妹跟本就是口嫌體正直,嘴上說不要,心裡倒是挺誠實的類型,男方一來硬的,女主角馬上就回心轉意,不過男方那招,愛你愛到掐死你,感覺很面熟,好像在某個漫畫家的作品裡見過的樣子…

《黑麥奇案 A Pocket Full of Rye》
老實說看完感覺還好,看到中間瑪波小姐才出場,心著想她會和書裡的情節有何關連,原來只因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女佣,常常被人忽略,書裡也常略過不談,理由無他,因為它不是重點,但本書的命案其實是以女佣為起點,一開始並不能看出來,直到瑪波小姐來了之後,才把焦點轉移到女佣身上,最了解人性的瑪波小姐,三二下就看出兇手,像書裡所說:是個壞到骨子裡的傢伙,可是又忍不住喜歡他…一手策畫出假手於他人的謀殺案,再把利用的棋子嘲諷般地滅口。但對女佣來說,真到死前仍一廂情願地相信,虛假的甜言蜜語,抱著美好的幻想,死在心愛的人手上,是可喜又可悲的結局。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嘆》懶病上身

最近懶病大發,天氣一暖,整個人就是提不起勁,懶洋洋、懶得運動、懶得寫心得….大概一直沒有新的泉源,滋潤心靈的綠洲,所以上網去搜尋一下,結果不搜還好,一搜尋整個大大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找到許多意料之外的東西,只能說eMule是好物呀!!! 沒想到整個勾起日時光的回憶,真是太好了。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Agatha Christie (十二)》死亡終局:古屋:七面鐘:底牌


《死亡終局 Death Comes As the End》
本封面再度與內容相差極大,我對封面這種地方其實還滿care的,除非是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否則借書買書絕對會挑好看一點的書,其他本的封面馬虎虎的就算了,但這個封面畫了一個洗手台與站在門邊的人影,大概是沒有慧根,看不出圖裡的concept,以為書裡是否真有此類描述,等打開第一頁就看到作者正經八百在註解上寫說,本書的時間地點架空在西元前2000年的埃及等,還好心地解釋古埃及的曆法,但還是沒進入狀況,看到正文時後,內容真得發生在古埃及~真得發生在古埃及~真得發生在古埃及,完全是胡思亂想,覺得會有啥穿越時空到現代的內容,大概網文看太多了。由於完全跟封面畫得不一樣,看完覺得內容滿嚴肅的,連帶使男女主角談起戀愛來也異常嚴肅,其實一個鰥夫一個寡婦還真沒啥搞頭,這本書的背景雖然遠在西元前,死亡人數頗多,還有引人深思的人性,基本上算是典型的家庭倫理慘劇。

《古屋疑雲 Peril at End House》
看到中間已預測到劇情走向了,前半段第一位死者出現後,一直沒再出現第二位犧牲者,中間作者不停地在製造煙幕,拖了有點長,配角又不討喜,雖然白羅與海斯廷上尉再度出場,照例純情大叔海斯廷又會被年輕女孩煞到,或是與白羅鬥嘴,可是這本並沒有很歡樂。而從死者身上不難推想兇手,通常愈不可能是下手的人就是真兇,可見兇手完全是在自導自演,從種種伏筆中可以預料到動機為何及其中曲折過程,看到最後幾頁時,作者還來個虛招一晃,揭曉謎底時以為猜錯了,但是看手上頁數還不少,就知道後面還有戲,結果所料不差,起承轉合很四平八穩,連兇手下場也是如往常一樣,總之就是看得不夠過癮。

《七面鐘之謎 The Seven Dials Mystery》
一群無所事事的上流年輕人開了個玩笑,結果隔天發現捉弄的對象已死在床上….本書人物跟另一本《煙囪的祕密》好像有關連,像巴特警長、伯爵一家等已相識,但只看本書覺得摸不著頭腦,以為女主角跟男主角會配成對,結果男主角才是…. 看到後面真有點吃驚,反正就是一群年輕人的風花雪月,歡樂的配角也不少,很像小兒女們的遊戲,只不過連巴特警長也下海湊一腳,這本書警長戲份挺多的,雖然還是很像木頭,但已經比其他本書很好了。

《底牌 Cards on the Table》
四個偵探,四個嫌疑者,很大手筆地把偵探白羅、巴特探長、雷斯上校與奧利佛夫人一同在本書裡合作,本書顧名思意,就是桌上的牌局,一場宴會裡的牌局,死者正是宴會的東道主,一場牌局裡,四名偵探與四個嫌疑者正在打牌,沒人知道是誰下的手,雖說是四對四的結構,看似很豪華很合理,但是其中有個大問題,就是我不懂橋牌呀,說起撲克牌我只沉迷過連環新接龍,連大老二也很少玩,所以這樣一來看書的樂趣減了不少。而且作者在四名偵探出現戲份上嚴重失調,雷斯上校跟本就出場幾次就酷酷地消失了,奧利佛夫人只能算是業餘的,幾乎是在白羅與巴特最常出現,也是他們在主導,但雖然二人戲份還挺多的,其實看完感覺平平,大概是他們很難擦出火花吧。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Agatha Christie (十一)》破鏡:13個:冒險家:拇指一豎

《破鏡謀殺案 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
人真得要謹言慎行,否則一不小心就禍從口出,做出害死別人害死自已的事都不知道。看到最後才知道謎底,雖兇手很明顯知道是誰,通常做賊的喊捉賊,不是沒有道理,可是一直想不透動機為何,其實就在以前上課教過的東西裡,在當年國中健康教育裡時其實有提過孕婦在懷孕前幾個月不能接種德國麻疹的疫苗,否則會生出畸形兒,當時就想真發生的話,是一件很恐怖悲慘的事,沒想到本書的殺人動機竟然是為此,結局也挺悲慘的。此外這本書也很感傷,作者又帶我們重回聖瑪麗.米德小村,瑪波小姐大半生活在此的小鎮,如果說《牧師公館謀殺案》是歡樂的開場,這本《破鏡謀殺案》就是曲散人終的尾聲,瑪波小姐又更衰老了一些,更令人感傷的是那往日生活的描寫,曾在開場風光過的玫瑰花園,現在也不復存。

《13個難題 The Thirteen Problems》
這本我比較喜歡另一個書名「The Tuesday Club Murders」,像老奶奶說故事一樣,瑪波小姐與他侄兒和一群朋友,組成星期二夜間俱樂部,在一間舒適的房間,圍著壁爐邊,看著每個人輪流說一個故事,打發漫長的夜晚,此書讀起很令人輕鬆愉快,全書正是瑪波小姐精采的個人秀,尤其配上很傲嬌的侄子雷蒙及歡笑的配角,從每人的口中說敘一段令人費疑所思的謎案,而他們置身事外,氣氛如此安詳,因為他們不在哪裡,只是把它當成消遣,但瑪波小姐每個故事都精確無誤地說出解題,讓眾人刮目相看,而她只會停下手上酻在編織的毛線,輕描淡寫地說:
「你只是人生閱歷不如我多罷了….住在聖瑪莉米德小村能讓我觀察到許多人性….」

《年輕冒險家 The Secret Adversary》
如果說偵探多半是獨來獨行,雖有助手和忠實的朋友,但多半是終身未婚。阿加沙.克莉斯萊蒂筆下的二大偵探,白羅與瑪波小姐就非常符合這個描寫,但本書主角,絕對是作者最私心偏愛的角色,女主角杜本絲擁有靈敏直覺,男主角湯米有縝密冷靜的頭腦,一動一靜又默契絕佳,作者真得很偏愛這二個角色,不僅讓他們結成夫婦,還出現在多本小說裡,之前己在《諜海》看過了,但那時看的沒頭沒腦的,沒特別覺得好看,按時間順序,應是這本是前傳,是二人如何相識及攜手解決難題,寫得不錯,但有些繁瑣。珍奧斯汀曾說過一個寫作規則“別把與書裡無關的人物牽扯進來。反而言之,出現在書裡的人物就一定有某種意義,所以神祕的勃朗先生,必定是書中的某一人物所暗藏的雙重身份,許多事推理偵探類型的書也是運用此規則寫故事,想當年《達文西密碼》裡其實主謀很明顯是誰,但當初看到結尾時,真得有吃驚一下,但是後來都看到丹布朗都用差不多的模式在寫時,就沒在大驚小怪了。

《拇指一豎 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
湯米與杜本絲夫婦再度上場,說實在的目前為止,以他們為主角的作品裡最欣賞這本書,故事是從養老院開始,理所當然的本書角色年齡層居高,每個人的語氣都很老氣橫秋,湯米與杜本絲這對夫婦,丈夫的極沒存在感,相較之下女方的在描述事件時顯得話很多,很典型的一動一靜的搭配。覺得前半段寫得比較好,從一幅鄉間風景畫,尋找畫裡神祕的別墅,發生屋裡的祕密,後半段從女主角被打昏後,整個結構有些鬆散,最後也結束的莫名其妙,可惜了前面的舖陳。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昔日》中國文學啓蒙期

國中三年是我大量閱讀的時期,跟朋友去租書店借書來看,少女、少年漫畫、言情、武俠、科幻小說,像是開了竅一樣,無所不借,無所不讀,消磨了大量時間,那時真是一段快樂的日子,上高中後有課業壓力,不能那麼常跑租書店,否則會被碎碎唸,慢慢地只等待幾個極喜愛的作者的連載,不過上大學後,有較多自主的零用錢,開始把念念不忘的漫畫買下來收藏,至於現在不跑租書店了,網路把實體閱讀轉成平面化,雖然少了點手翻的樂趣,可是也慢慢習慣了,畢竟可以省時省力。
(圖片來源:遠流博識網)
談起閱讀,其實小時候沒多喜愛看書,,比起來更常看電視,就算看書多半也是圖文並茂的圖畫故事居多,直到國中開始看了金庸小說,不知為何非常為迷,當時日以繼夜一部一部地讀下去,每借到一套,就上課偷看,下課也看,吃飯也看,洗澡也會帶進去看,甚至睡覺也會爬起來看,一心只想把圖書館裡的金庸全集給看完,每次都怕借不到想看的系列,久而久之,看書的速度就很快了。光看還不夠,當時還把打工賺來的錢,一部部地把它買下來,當時買得是遠流出版的平裝版,一次買一套大都就是一千元,全部買下也要七千多,全靠打工慢慢存錢,國中時班上也有幾位同好者,我們偶而會交換心得,像有位男同學就跟大力推薦《連城訣》很好看,但我比較喜愛的是《天龍八部》,金庸全集裡包含許多詩詞歌賦、戲曲飲食、諸子百家的古典文學,雖然很通俗的,但那時才開始一頭栽進文學的世界,也慢慢會去閱讀全都是文字的書,自然而然就能領會其中涵意,國文課對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科目,全靠當年累積的功力。

《嘆》辦公室生態之二

在聽同事閒聊時,曾聽到有個同事轉述她老公的話:「小孩歷史考零分沒關係,因為最不重要,其他科目一定要考好……….」由於同事幾乎都有小孩了,有上高中,國中、小學還有還在安親班的,常常聽到這些媽媽們對教育的看法,但令我覺得很無奈,覺得教育十年如一日,家長們的心中還是認為小孩交給學校老師教就好了,或是英文數學最重要,其他文科考不好沒關係…..等等,諸如此類的想法,好奇是大家的想法真是如此,還是只聽到一小部分人的想法,我所在意的是父母究竟能給小孩多少文化方面的教育,又會在想這些同學們的小孩長大後會是什麼面貌,其實有怎樣的父母就會有怎樣的小孩,反觀現在社會上號稱經不起壓力的草莓族,也是被教育出來的,父母給什麼養份,小孩就吸收什麼。

台灣一向是重理輕文,常在新聞上看到什麼數理資優生獲得到金牌等消息,但文化教育方面最弱,因為這最難被量化傳授,像數學解題有一定的公式邏輯可依尋 ,但國文等是抽象的概念表達,二者很難混為一談,於是對國文沒興趣的小孩,被老師硬背,而對邏輯沒天份的小孩,數理也讀得很辛苦,但我對國文等科目比較偏好喜愛,最近新聞總覺得把國文給妖魔化了,或是社會名人三不五時引用文言文的句子,都讓我覺得荒腔走板的可笑,文學有其功用,在於提升自身文化的涵養,如果依照那位同事的說法歷史課一點用處都沒有,當二十年後他小孩長大成人,或許會問出孔子是誰?三國演義是什麼都不知道!!!

《嘆》辦公室生態之一

工作至今也半年多了,在一家普通的中小型公司上班,離家不到十分鐘的車程,又能準時上下班,對目前工作還算滿意,但是唯一的煩惱的事:如何與同事相處,因為同事都是已婚有小孩的OL媽媽,上班閒聊的話題不外乎是:小孩、老公與八點檔,而對一個大學畢業生來說,很難與她們打成一片,有時真覺得同事談話很空洞膚淺,甚至到常識不足的程度,例如前陣子赤壁很火熱時:
同事A:「三國最後是誰打贏了呀,是劉備嗎…」
同事B:「是曹操吧…」
同事A又問:「孔明是站哪一邊呀……」

甚至是
同事C:「最近要買隻SONY的手機….」
同事A:「SONY的手機是Panasonic做的嗎」
同事B:「是易利信才對!」
同事A:「剛才不是說SONY嗎!! 」
同事C:「SONY就是Sony Ericsson啦」

這不是在炫耀大學生有多了不起,也不是想抬身價 (好吧!心裡是覺得有那麼一點了不起 )可是聽到像這樣的對話,心中整個無言以對,雖然也明白這些同學要賺錢養家帶小孩也很辛苦,但幾個月相處下來,唯一的心得大概就是:這些婆媳妯娌大姑小姨的事,因為她們感興趣也就這些,其實也不是所以的職業婦女都是如此,以前在別處打工時,那裡的同事,雖也是來自不同生活圈的婆婆媽媽們,但也不全然只會把話題放在這些事上,有的也是會對新事物感興趣,願意去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識,但如果和目前的同事們想談一些書本或是大學生活的話題,那可能很難,因為同事們會用一種你來自異世界的冷淡眼光,來表示她們不曾聽過及不感興趣的態度回應你,久而久之也找不出什麼話好說,因為上班整天聽到這種對話,又覺得隔隔不入,實在很想找個地方發洩一下,不然憋在心裡真難受~!

《Agatha Christie (十)》殺人不難:四魔頭 :啤酒

《殺人不難 Easy to Kill》
阿嘉沙.克莉斯蒂雖是以推理小說出名的,不過在維基百科上寫的資料說她同時也有寫浪漫愛情小說,所以我也會特別注意看她寫男女主角間的互動,首先這本書的男女主角閃光很大,屬於一見鐘情的類型,可是見面場景竟寫,男主角心中覺得女主角宛如女巫下凡的神情,這種越奇怪的形容詞,越給人印象深刻。而這本的謀殺案實際上都已發生的事,只是人們都是以意外來解釋,直到男主角來暗中調查為止,中間照例會有一大段的煙幕,所以排除掉那些名單,大概就猜得出兇手了。其實在看書時,心裡一直浮現這張圖,圖中女人長長的黑髮垂落在身邊,巨大的身軀就像山脈一樣,跟書中的幾段描寫,有莫名的吻合。



《四大魔頭 The Big Four》
這部書很有衛斯理傳奇的感覺,雖然倪匡寫書時間在以後,但以我先看了衛斯理傳奇再看《四大魔頭》時,很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這本書不是單純謀殺案而是追緝神祕集團的冒險動作小說,白羅在本書,不再是溫吞吞地坐在椅上推理,反是受制於人地被動地尋找真相。而看過衛斯理傳奇系列,也常常有主角捲進某件不尋常的案件後,發現背後暗藏著內幕,主角通常也會遭到幾個性命危脅的警告,而且幕後主謀雖然不會指名姓的說出來,但通常都是知道是中共,剛好本書的四大魔頭之首正是中國人,總覺得有在影射什麼,可是也不太明白當時的局勢, 猜不出來是否暗有玄機。 本書又有熱血純情的海斯亭大叔出場, 書內處處充滿白羅與海斯亭的堅定的友情的描寫,閃光很大,開頭還來上一段兩人心有靈犀地想給對方一個驚喜,書裡的謀殺案件都算是小菜一碟,四大魔頭的主要的首領從頭到尾都沒現身,大多是四號的戲最多,中間的追緝過程還不錯,還出現白羅的意中人露斯考夫女白爵,可是戲份超少,沒頭沒尾就出現了,但是最後四大魔頭毀滅的也很離奇,搞了半天也不知道到低發生啥事,只能白羅運氣太好,要證人有證人,要幫助有幫助,要什麼就有什麼。

《啤酒謀殺案 Five Little Pigs》
書又名五隻小謀殺案,但我認為這本跟首童謠沒多大關連,頂多是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但這本書的謀殺案卻是發生在十六年前,死者跟犯人已經過世,但死者的妻子被指控謀殺她的丈夫,二人遺留下的女兒在長大成人後,決定要追尋真相,而找上白羅,對白羅來說這真是一件具挑戰性的案件,留下的只有人的記憶,但不變的是人心。其實看完覺得還ok,覺得和尼羅河謀殺案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倫的三角戀情,大家都認為丈夫變心另有了愛人,結果只是情婦的一廂情願,丈夫愛得還是妻子,所以兇手從被害者反過來成為加害者,很悲慘。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戀戀情深(1993)》 青澀強尼戴普與康安李奧納多

話說當年的鐵達尼號 Titanic(1997)後,全台風靡的程度,至今還沒看過有什啥電影能造成如此轟動,鐵達尼號爆紅後,連帶著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也翻出來,像男女主角以前的片啦,還記得這部《戀戀情深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就是在電視上看到,打著就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名號,其實當年得知這訊息時,以為這部片是另一部《全蝕狂愛》誤很大,原本想看的是激烈的同性之愛,結果差了十萬八千里 ,也誤打誤撞地看了強尼戴普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合作的戀戀情深》,當時我還拉著我姊一起守著電視前,播了沒多久也覺得不太對勁,不過還是給它看完了。
這部劇情簡介很簡單:美國愛荷華州小鎮上的一位年輕男孩Gilbert Grape,他既要照顧弱智的弟弟,還有足不出戶的母親,直到跟著流動露營車來的becky出現,他渴望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裡有新的變化…………所以主角其實是強尼戴普,這也是我看強尼戴普的第一部片,當時覺得這個長髮小生很有憂鬱的氣質,配上電影那種淡淡的氣氛,還滿不錯看,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會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煩悶,Gilbert希望過隨心所欲隨處而安的生活,但不得不挑起照顧家人的重擔,因為全家的重心都在母親身上,而他母親只希望能平安長大,所以親情的羈絆,也是愛的負荷,種種因素使他要照顧Arnie,人人希望改變,但像是Gilbert工作的雜貨店不敵新開幕的大型賣場,生意下滑,老板卻撞見Gilbert手上拿為了慶祝Arnie的生日蛋糕,看到那段真得覺得既無奈又黯然,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人們樂於接受新變化,可是改變後被淘汱的老事物,往往是最眷戀的,片子拍得很細膩溫馨,不過當年我和我姊看完後的感想是該死的沒死,不該死卻死了,小小催淚的結局,媽媽死了,Gilbert帶著拖油瓶Arnie,等著becky的露營車,想去哪就去哪裡,但二人仍然還是在一起。

《嘆》真好~真好~

看到等待的作者們出了新故事,而且接二連三地紛紛冒出,寫得很好,很好~不枉費了那麼久,看得飄飄然,上班時也飄飄然地沉浸在故事內的情節裡,完全自溺在故事裡,同事的閒聊聲只是背景音樂,一晃眼就下班了,可是最近好累,下班做完例行常事後,就想躺在床睡覺。

連續二個禮拜加班後的周休,在家睡覺睡得飽飽,真好~!!上星期春寒逼人,跑去淡水吹風,幸好沒有頭痛感冒,可是也好不到那裡去,渾身酸軟,頭昏眼花,又要接連上班,終於放假了,不過生理時鐘還是很早,跟以前晝伏夜出生活大不同,一早就起來了, 中午吃飽飽,躺在床上看書,自然而然就去周公online,睡得神清氣爽~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Agatha Christie (九)》東方快車:高爾夫:畸形屋


《東方快車謀殺案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人老了,總是會忘記,幾年前曾經看過一次書,只記得兇手是複數,其他內容大多都忘記了,記憶這種東西是有選擇性的,情感愈強烈的事物,愈難忘掉。這本東方快車謀殺案,大手筆地安排十二位兇手,橫跨歐亞的東方快車,來自各國的男男女女,身份地位職業性格各不相同,但共有著難忘的傷痛,而把他們聚集在一起。動機是為了復仇、公平及撫平傷痛,在看了不少推理小說裡,這個動機最為光明正大,雖然是私刑復仇,死者罪大惡極,法津判決不了他,但命運仍把他
帶上了一班東方快車,雖然謀殺也不絕對是公平正義的,但兇手們精心策畫,不拖泥帶水,連累其他者,若不是因為大雪阻斷交通使列車停擺,這一場東方快車謀殺案在完成後,十二個兇手只會是十二個不相干的同車乘客,不過人的背後總是會有張隱形的網子,把人連接在一起,既然有兇手,被害者,當然也可能有個偵探也搭上了這班列車。 書和電影都很好看,電影詮釋的東方列車充滿復古奢華的異國風味,畢竟現在要憑空想像幾十年前的時空,總會有差距,看電影的好處就是把想像具體化,演員和場景都十色出色,史恩康納來也有參演,想當年他在第七號情報員續集中也搭過東方快車,可惜Albert Finney的白羅扮相,不太欣賞,比較喜歡Peter Alexander Ustinov的胖老爹白羅。

《高爾夫球場命案 Murder on the Links》
高爾夫球場命案之海斯亭上尉的羅曼史,是的,這本書的主角,不是白羅,也不是倒楣的死者,而是純情熱血又悶騷的大叔海斯亭上尉,作者算相當偏愛這個角色,常常安排豔遇, 白羅也對他很好,這整本書的重點是大叔,謀殺案只是場弄假成真的悲劇,當以為一手安排好的劇本天衣無縫,等著的是海外的新生活就要展開,結果躺在面前的是真正的屍體,那可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住。唉~可是除了死者的遺孀之外,好像沒人真正感到難過,連兒子還在舊愛和新歡之間游移不定,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

《畸形屋Crooked House》
這本書不怎麼喜歡,首先男女主角不討喜,另外作者把兇手的所做所為,都歸類為遺傳因素,書內有些論述很不滿意,像…家族中的最壞的遺傳都落在兇手身上,天生就有精神怪僻-一棟畸形屋的畸形兒….好像這就是理所當然,為何兇手會如此冷血瘋狂的原因,遺傳有好有壞,但不見得全是因為遺傳,兇手才會如此冷血瘋狂,我認為是家庭教育的問題,父母完全放任不管,兄弟姊妹也很少公平對待,長久下來自然會產生扭屈的心理人格,而日復一日,一家子相處在一個屋簷下,就像個壓力鍋一樣,爆發的對象自然是最親近的家人,而兇手下場自然也很可悲,但該受教訓的其實是那些自以為是的家人才對。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Jane Austen 》場景


「…喬治亞式建築風格流行於喬治一世到四世統治期間(1714~1830),它代表的是將家居生活、優雅與舒適結合得空前絕後的時代。

…….英國人重視的是鄉間生活,住在鄉間的人所做的休閒活動就是互相拜訪,不過社交的方式極富隱私意味,他們派遣僕人為信差與緊鄰的鄰居互通訊,以免不速之訪 …….」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魏滔.黎辛斯基/著,貓頭鷹,2001

「 英國貴族除了在倫敦有住家,在鄉間也還有祖傳的莊園。上流社會人士會在「社交季」期間住在倫敦,亦即五月至八月間專門辦舞會、宴會與社交活動的時間,也正巧是國會會期,並在松雞狩獵季節開始時結束。到了鄉間,男人多半的時間都在狩獵。而女人做刺繡,聚集一處時他們就玩牌,他們熱衷於散步。 」


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巴頓別墅 Barton Cottage
屋前的場地只是一小塊綠色草坪,她們從一扇整潔的腰門進入宅內。巴登別墅作住宅用,雖然嫌小,卻舒適緊湊;但作為別墅是有缺點的,因為房屋式樣平板,瓦蓋屋頂,百葉窗沒有添上綠色,牆上也沒有冬青藤覆蓋。一條狹窄過道穿過宅子直通後園。門廳兩旁各有一間起居室,大約十英尺見方;再進去是下房和樓梯;此外還有四間臥室和兩間閣樓。
這所宅子的位置和理想,緊靠屋後和兩側不遠處,都是高高的山丘;有些小山是開闊的丘陵,其他都是耕地和茂密的樹林。巴登村大部分都坐落在這樣的小山上,從別墅窗口看出去,景色宜人。在屋前眺望,視野就更加開闊了,從那裡可以俯瞰全穀,看到山谷外的田野。環繞別墅的群山就在那個方向形成山谷的盡頭,山谷又在兩座最陡峭的小山谷中間叉開出去,改了方向,也換了名稱………我有些想法,想把這個過道併到其中一間去,也許再加上另一間的一部分,把剩下的地方留做過道;這樣一來,加上一間新客廳,這個添蓋起來並不難,還有樓上一間臥房和一間客樓,宅子就成為一所非常舒適的小別墅了。
德拉福莊園Delaford Park
德拉福莊園真是個好地方;正是我說的一處老式的好地方,生活舒適,方便的設備應有盡有;高大的花園圍牆團團圍住,掩蔽在當地最好的果樹叢裡;花園一角還有一棟桑樹,可好了!另外,還有個鴿棚; 幾片好魚塘和一條非常漂亮的人工河;總之是想要什麼有什麼;而且離教堂又近,離大路只四分之一英里。所以一點也不單調,因為只要坐在宅後一座古老的杉木涼亭裡,就能看見所有路過的車輛。啊!真是個好地方!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漢福斯特牧師府 Hunsford
房子很小,但是建築結實,使用也很方便;一切都佈置得很精巧,安排得很調和,伊麗莎白對夏綠蒂誇獎備至。只要不想起柯林斯先生,便真正有了一種非常美好的氣氛。
潘伯利莊園 Pemberley
花園很大,只見裡邊高丘低畦,氣象萬千。他們揀一個最低的地方走進了莊園,在一座深邃遼闊的美麗的樹林裡坐著車子走了好久……伊麗莎白滿懷感觸,無心說話,可是看到了每一處、每一角的美景,她都歎賞不已。他們沿著上坡路慢慢兒走了半英里光景,最後來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山坡上,這也就是樹林子盡頭的地方,潘伯裡大廈馬上映入眼前。房子在山谷那邊,有一條相當陡斜的路曲曲折折地通到穀中。這是一幢很大很漂亮的石頭建築物,屹立在高口上,屋子後面枕著一連片樹林茂密的高高的小山岡;屋前一泓頗有天然情趣的溪流,沒有一絲一毫人工的痕跡。兩岸的點綴既不呆板,也不做作。伊麗莎白高興極了。她從來不曾看到過一個比這裡更富於自然情趣的地方,也沒有見過任何地方的自然之美能象這兒一樣的不受到庸俗的沾損。
那是一間寬敞舒適的大屋子,佈置得很精緻。伊麗莎白稍許看了一下,便走到窗口欣賞風景。他們望著剛才下來的那座小山,只見叢林密佈,從遠處望去益發顯得陡峭,真是個美麗的地方。處處都收拾得很美觀。她縱目四望,只見一彎河道,林木夾岸,山谷蜿蜒曲折,真看得她心曠神怡。他們再走到別的房間裡去看,每換一個房間,景致總會兩樣,可是不管你走到哪個窗口,都自有秀色可餐。一個個房間都高大美觀,傢俱陳設也和主人的身份頗為相稱,既不俗氣,又不過分侈麗,比起羅新斯莊園來,可以說是豪華不足,風雅有餘。

諾桑覺寺 Northanger Abbey
諾桑覺寺 Northanger Abbey
每到拐彎處,她都帶著肅然起敬的心情,期待看到它那砌著灰色石塊的厚牆,屹立在古老的櫟樹叢車,太陽的餘暉映照著它那哥德式的長窗,顯得十分壯麗。誰會想到,那座房子是那樣低矮,她穿過號房的大門,進入諾桑覺寺的庭園時,發覺自己連個古老的煙囪也沒看見………
一座寺院!是呀,能親臨其境有多高興啊!但是,她朝裡環視了一下,不禁懷疑她見到的東西是否給她帶來這樣的感覺。滿屋子富麗堂皇的傢俱,完全是現代風格。再說那個壁爐,她本來期待見到大量刻板的古代雕刻,不料它完全是朗福式的,用樸素而美觀的雲石板砌成,上面擺著十分漂亮的英國瓷器。她帶著特別信賴的目光朝那些窗子望去,因為她先前聽將軍說過,他出自敬重的心情,注意保留了它們的哥德式樣,可是仔細一看,與她想像的相距甚遠。誠然,尖拱是保留了,形式也是哥德式的,甚至也有窗扉,但是每塊玻璃都太大、太清晰、太明亮!...當她第一次從草坪觀看寺院時,不覺被它的富麗堂皇迷住了。整座大樓圍成一個四方院,四方院兩側聳立著綴滿哥德裝飾的樓房,令人為之讚賞。樓房的其餘部分被參天的古樹和蔥鬱的林木所遮掩,屋後有陡峭的蒼山為屏障,即使在草木凋零的三月,山景也很秀麗。

曼斯菲爾莊園 Mansfield Park
曼斯菲爾莊園 Mansfield Park
芬妮因為住的小閣樓太狹小,連書架都放不下,有時她就把書及所養的花草放在這裡,不時會來看照一下花草,或是拿本書…….漸漸地,她愈來愈喜歡這裡,不斷添花草和書籍,在裡面度過的時光也愈來愈多。就這樣,她自然而然地佔用了這個房間,因為這對誰都沒有妨礙,所以大家也都公認這間房子屬於她。從瑪麗亞十六歲那年起。這間屋子就一直叫做東屋,而這間東屋已明確地成為芬妮的房間,就像那間小閣樓一樣。

愛瑪 Emma
唐艾比 Donwell Abbey
這兒的房子又大又有派頭,位置相宜,與眾不同,是在一個不怕風雨的低處;大果園一直延伸到草地,草地上有小河,但因老式房子不講究視野開闊,在艾比幾乎看不到那條小河;一排排大樹如亭如蓋,儘管當時講究時髦的人多,敗家業的人多,這些樹卻安然無恙。愛瑪與這個地方現在和將來的主人都是姻親,因此感到驕傲和得意。與哈特菲德相比,這裡的房子大些,式樣也不同,占的地盤不少,曲折而無一定規則,裡面的房間大都很舒適,有一、兩間特別講究。總之,它建的時候十分考究,看起來很得體。住在這裡的人家又是真正的名門望族,血統純正,愛瑪愈看愈覺得了不起。

勸導Persuasion
厄派克羅斯莊園 Musgrove Park
厄派克羅斯是個中等大小的村莊,數年前它還完全保留古老的英國風格。村中,看起來比小地主和勞工的房子高級的只有兩棟,一棟是鄉紳的宅邸,有高牆、大門、老樹,是堅固的古老建築;另一棟則是小而舒適的牧師館,為整潔的庭園所圍繞,葡萄樹和梨樹各一棟,讓其藤蔓和枝子裝飾著窗子四周。當鄉紳的兒子結婚的時侯,就把一棟農家改建成別墅,做為他的居處。這棟厄派克羅斯別墅有迴廊、法國式的窗子,以及其他綺麗的裝飾,因此,跟四分之一哩外那具有更堅固穩重的建築物和庭園本身,同樣吸引著旅行者的目光。
哈維爾之家 Captain Harville`s home
屋裡每個房間都很小,若不是從心底熱誠邀請的主人,是不會想到這裡能容納這麼多客人的。關於這一家安妮有片刻的驚訝;但看到哈維爾上校獨創的設計和精巧的佈置之後,她的驚訝很快消失,換成喜悅的心情。他盡量活用原來的空間、彌補出租房子傢俱的不完備,並補強了門窗,以防可預期的冬季暴風雨之侵襲。各個房間,有屋主以尋常狀況提供的一般必需品,以及與此成為對比的、以稀有物種的木材巧妙製成的幾樣手工藝品,和哈維爾上校曾經訪問過所有遙遠國度的稀奇而貴重的物品,這種多樣性的裝飾對安妮而言不只覺得有趣而已;因為這樣的多樣性全部跟他的職業有關,例如由這種職業的勞力所產生的果實,職業影響其習慣的結果,職業所提供的象徵平安和家庭幸福的情景等等都讓安妮感到既欣喜又心痛。


大體而言六部書的主題除了談情說愛愛描述之外,我更感興趣就是英國鄉紳的家居生活,從舞會、打獵、拜訪到房屋改裝等…都是常出現在書中的情節,過得既優雅又悠閒。作者經常用對比的手法,來諷刺那些過得既富裕卻又空虛的生活。就像華而不實的豪宅還不如一棟整潔精巧的雅舍。書中出現的家居場景,雖然只是些柴米油醬醋茶的生活瑣事,但給人親切愉悅的感受,以莊園名稱為做書名的曼斯菲爾莊園和諾桑覺寺,同時也點出這些居住場所的重要性,因為書裡的另一主題-女主角的經濟來源,通常是透過婚姻或是遺產來增加收入,但無論是貧窮或富裕,這些不動產大多是給男性繼承,而非整天打理家務的女性,不得不依附在男性之下,只要求一個舒適的家,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寄託心靈的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