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戀桃花源曾在第四台看過一部份,覺得非常不像電影,只覺得名字很好聽,很文藝片就轉台了。後來在宿舍再重看時,開場還真嚇到我了,當劇團在空無他人又黑漆老舊的劇場排練,媽呀,好像鬼片的感覺,而且第一句台詞也一頭霧水。它採劇中劇的形式,以「暗戀」和「桃花源」兩齣劇因排練時間撞期,同時在舞台上綵排,爾後各自在演出中產生微妙的共鳴…. 根據維基上的說法,本片的概念是因導演賴聲川質疑傳統所謂悲、喜劇分立的模式,認為悲、喜劇本是一體兩面,互動而消長,因而編成這樣的作品。
這個想法非常吸引我的認同,「暗戀」為現代悲劇因大時代的動亂而分離的情侶卻在暮年重會,「桃花源」以嬉笑怒罵的形式把貧賤夫婦百事哀的情景刻劃出來,看完確有感到悲喜交錯的戲劇張力,「桃花源」眾人皆知漁夫出來後就再也回不去,因此當最後漁夫回到家裡發現再也無他容身之處,而黯然離去,整個舞台都飄滿桃花花瓣,那落英繽紛的意境,無時無刻在提醒桃花源的存在。「暗戀」中的江濱柳雖無法與雲之凡結合,卻能在人生垂暮時能再與她重會,也把身後之事交代有條有理,雖然有憾但應無悲,但令人疑惑的是此劇雖名暗戀,究竟是誰暗戀了誰,是指江濱柳雖然江太太結婚多年,精神仍暗中思戀著雲之凡嗎? 網路上也有人說劇名是暗示著每個人的心中都暗戀著桃花源,無論生活多美滿或是荒腔走板,總是想那可遇不可求的桃花源。
另外一提,劇裡面除了登場演戲的演員,其他人物都像個鬼魅般的影子,在那黑暗中若隱若現,有一陣子,心情非常頹喪厭世,太陽底下白花花的明亮,什麼都無所循形,作息日漸晝伏夜出,覺得夜色能隱蔽著一些不好的事物,至少寧可在黑暗中漫舞,也不想在白天出門,在夜深人靜時看片,所以那時選了一些「眾神與野獸」「維納斯」…等是以死亡作收尾的片單,但不是說這些片非常沉重,只是想找個情緒發洩的出口。在那老劇場裡,似乎還容納著其他角色,像開場坐在門邊的老者及不斷尋找劉子驥的女子,雖在不斷干擾下兩齣劇各自安然落幕,人群三二的散去,也留給觀眾一個曲散人終的悲喜交感。
這個想法非常吸引我的認同,「暗戀」為現代悲劇因大時代的動亂而分離的情侶卻在暮年重會,「桃花源」以嬉笑怒罵的形式把貧賤夫婦百事哀的情景刻劃出來,看完確有感到悲喜交錯的戲劇張力,「桃花源」眾人皆知漁夫出來後就再也回不去,因此當最後漁夫回到家裡發現再也無他容身之處,而黯然離去,整個舞台都飄滿桃花花瓣,那落英繽紛的意境,無時無刻在提醒桃花源的存在。「暗戀」中的江濱柳雖無法與雲之凡結合,卻能在人生垂暮時能再與她重會,也把身後之事交代有條有理,雖然有憾但應無悲,但令人疑惑的是此劇雖名暗戀,究竟是誰暗戀了誰,是指江濱柳雖然江太太結婚多年,精神仍暗中思戀著雲之凡嗎? 網路上也有人說劇名是暗示著每個人的心中都暗戀著桃花源,無論生活多美滿或是荒腔走板,總是想那可遇不可求的桃花源。
另外一提,劇裡面除了登場演戲的演員,其他人物都像個鬼魅般的影子,在那黑暗中若隱若現,有一陣子,心情非常頹喪厭世,太陽底下白花花的明亮,什麼都無所循形,作息日漸晝伏夜出,覺得夜色能隱蔽著一些不好的事物,至少寧可在黑暗中漫舞,也不想在白天出門,在夜深人靜時看片,所以那時選了一些「眾神與野獸」「維納斯」…等是以死亡作收尾的片單,但不是說這些片非常沉重,只是想找個情緒發洩的出口。在那老劇場裡,似乎還容納著其他角色,像開場坐在門邊的老者及不斷尋找劉子驥的女子,雖在不斷干擾下兩齣劇各自安然落幕,人群三二的散去,也留給觀眾一個曲散人終的悲喜交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