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試拍》荷塘夜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到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白花,有嬝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 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 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甜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班駁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原打算趁本月初十五/六,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去植物園夜拍「荷塘月色」,但最近天公不作美,連雨不斷,無法拍到皎潔的月色,但也算先行試拍,然後我的裝備很簡陋,就只一台相機,天時地利又不合,加上人沒啥技巧,所以照片手晃的很,取景還會遇上一品苑,種種狀況不盡理想,不過夜拍真得比日拍還舒服,潮溼的空氣中帶著荷花的清香,其實這幾天感想,晚上真得沒什麼熱鬧,但植物園內卻滿多人在閒晃,不停走動的人群,真像遊魂一樣園裡隨意飄蕩,但還滿有神祕剌激的感覺(?)









 
 
 
 
 
 
 
 
 
 
「好的,手晃也有手晃的滋味,也好的!」
隔了二天,再去試拍的心得是,需要腳架~!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巴黎拜金女(2006)》與《巴黎換換愛(2007)》

《巴黎拜金女Priceless》傻小子與交際花
男主角是飯店服務生,女主角若不是奧黛莉朵杜所飾演,就會很討人厭,其實主要場景根本不在巴黎,據說是在法國蔚藍海岸的尼斯,大多是在高級飯店,而當年也曾做過一陣子的旅館服生,從房務到餐廳等等,只是沒有那麼高級。滿喜歡男女主角相遇的場景,深夜空無他人的飯店,女主角生日當夜想釣凱子解悶,卻遇上誤以為是有錢人的男主角,兩人在安靜私密的酒吧暢談,男主角為她調了杯香檳雞尾酒,還有經典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兩人就產生誤會的一夜情。

《真愛之吻(2008)》好了好了

內容大要是貴族少女Penelope受到古老家族詛咒,天生擁有一隻豬鼻,只有找到和她相同的一員,真心接納她的話才可破解。一名和她相親的Edward在見過豬臉後,被嚇得落荒而逃,並決心揭發她的真面貌,所以找來記者和Max假扮她的相親對象。在陰錯陽差之下Penelope和Max誤會了彼此,Penelope決定離家獨立,Edward再次向Penelope求婚,而且她也可恢復正常,但在婚禮上…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美國殺人魔(2000)》太相似的話就會有錯覺

(那堆名片讓我笑了出來?)
單單只看片名跟海報的話,就會使人覺得這僅是一部驚悚片,雖然有不少血腥鏡頭跟床戲,其實是部黑色喜劇(?)尤其Christian Baleibk詮釋Patrick Bateman,神經質又歇斯底里,而且看到主角跟一群朋友互相比較誰的衣著打扮更稱頭,誰訂得到紐約最高級的餐廳,誰用的名片設計更好,很有種微妙的喜感。主角活在精緻的物質享受,細心維持自身容貌體格,但在晚上卻到處用物色獵物而下手殺人(有種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感覺(?),但這群講究生活品味、注重穿著打扮的都市雅痞,穿著類似高級西裝、類似的髮型、甚至使用的名片也差不多,其實每個都大同小異,因為愈高級昂貴的物品,總是愛在細節裡下工夫,做到常人不會留意的地方,平心而論,這我真無法分辦出太大的差異,因為沒有那個生活涵養吧!但電影裡主角那群朋友也常常認錯人,甚至誤認主角,大概他們總是從外表來斷定人,久而久之,那些穿著打扮就變成人的外殼,太過相似的話就會混淆,這個道理就跟現在的正妹一樣,每個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我大概只會分辨房子的外觀而已。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血色童話》空間之契

北歐各國多以高水準的社會福利政策出名,一向給人美麗舒適的印象,對瑞典的印象,大半屬於IKEA的型錄,風格簡單現代,場景永遠是明亮優雅,雖然是商業行銷的手段,但也讓人有純淨美好的生活投射,事實像在Fight Club (1999),主角就有「把家裡布置地跟Ikea型錄一樣」願景,不過也帶出中產階級的焦慮,更努力工作才能擁有最美好的生活。不過《血色童話》卻只是一本輕淡暗黑系的吸血鬼故事,當初在網路上得知電影《血色入侵》的評價很高,看到份量不薄的原著《血色童話》,無法在在書店裡快速翻完,所以就耐心等待圖書館的預約。看完感想不錯,書裡沒有美麗優雅的北歐印象,內容環繞在斯德歌爾摩一群平凡的小老百姓。有一種寫實無奈的生活速寫,又給予宛如童夢的虛幻。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從《人骨拼圖》到《破窗》

最初會看林肯萊姆系列(Lincoln rhyme)就是要看「萌」。以前逛圖書館滿晃過同作者的「野獸花園」,有動念想借來看(花園控?),不過仍是沒有實行。作者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很遵守讀者與寫者的不成文約定:你看我的故事,我就給你最愉快的閱讀經驗!書中充滿高潮起伏的轉折,總要看到最後才會水落石出,而傳說中的「萌點」,忠心看護與傲驕僱主的互動也相當閃光歡樂,然後我就快快樂樂地看完目前的8本系列,因為推理偵探類的作品,通常別提太多內容,所以有什麼感想就胡亂摻在一起寫吧。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女爵》如果有一天可以

時間又得回溯到第一次聽到「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時,友人除了借了3張EP給我,還放了某段網路電台實錄(?)其中「女爵」讓我覺得非常好聽,從那時就期盼有一天能聽到正式版,而不是網路上流傳的demo,不過後來青峰倒是給楊乃文唱了。雖然有時會在LIVE演唱女爵但不多,「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也是如此,其實唱了又能如何,沒去現場亦枉然,反正我喜歡的歌都不常拿出來唱(哀)。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RADIOHEAD》Creep歡迎來到觀光勝地

林宥嘉在星光大道決賽唱了「Creep」,連帶使Radiohead造成一些討論,不過那時我沒有在看星光大道,這件事是過幾年後才知道的,真不知該說好!還是不好?「Creep」是Radiohead的成名大作,曾批評「太過消極!」而被BBC禁播。雖然林先生是2007年唱的,但我一直記到最近才聽他的專輯,既使後來的「感同身受」挺好聽,但偏激地認為Radiohead不該得到如此評價。不知為何「Creep」很受到翻唱界的歡迎,就像觀光勝地一樣,人人都要在那拍照留念,表示到此一遊的舉動,由於族繁不及備載,所以只隨意放了幾版,但其實我沒有說特別喜歡這首歌,不然這部落格就會叫做「Creep」而不是「there there」。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Savage Garden》野人花園

還記得有段日子三不五時就有國外藝人來台灣,像新好男孩、西城男孩、韓氏兄弟、吉兒....,會認認真真地宣傳上通告之類,但近年流行來台灣開大型演唱會,其實少了些親切感比較像做秀,不過這也是唱片賣不了什麼錢,開演唱會比較有賺頭的現象。

從小都是跟著老姊聽音樂,她買什麼我就跟著聽,從一卷幾百塊的卡帶到後來的CD,第一張西洋專輯野人花園的「Affirmation 」也是她買回來的,其實我都會嘀咕幾句,覺得她在亂買東西,後來有次她跟朋友買了五月天的「瘋狂世界」,剛好我也注意地這團,心中有莫名的高興,開始會把沒啥興趣的西洋音樂也放來聽,倒是後來老姊和我分道揚鑣地討論音樂,她走向東洋,而我留戀西洋,在正要迷上Savage Garden,卻聽到他們要解散的消息,有點失落但只能把二張專輯都買回來,慢慢聆聽,「Savage Garden」這個團名是主唱Darren Hayes從安·萊斯的吸血鬼小說借用的,老實說我還滿喜歡「Garden」這個英文字,祕密花園、善惡花園、迷情花園…都有種神祕撩人的魅力,而野人花園的主唱聲音也很有魅力,或許「 I Knew I Loved You」甜得發膩,聲音聽起來有些娘氣,不過我喜歡呀,但是當主唱單飛後,反而沒那麼迷了。



「I Want You」旋律很特別,甚至我有個大學同學,手機來鈴都是這歌的前奏,一直沒換過。而我認為主唱最正常好看的造型是在「 The Animal Song 」的MV裡面,鏡頭還猛拍他的耳環,他大大方方就出櫃了也。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莫泊桑短篇小說》Fin De Siecle的耽溺

雖然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是自然主義派(?)的佼佼者,不過仍是用「Fin De Siecle的耽溺」來下標題,目前有三篇下了同樣的標題,其實沒啥特別關連或用意,只是想連在一起寫,不過這篇倒是隔了滿久才寫。因為我喜歡把事情東拉西扯,讀了莫泊桑又聯想到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同樣是短篇故事集, 他們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妓女、貴婦、軍官、市井小民等,也是受到戰爭的影響或是同處在時代的變動之下,莫泊桑創作的故事中大多牽扯到了「普法戰爭」這場戰役,而白先勇的「台北人」則是國共會戰,兩人風格還是有所差異。莫泊桑認為要「不著痕迹,看上去十分簡單,使人看不出也指不出作品的構思,發現不了他的意圖」,使他的每篇故事精巧又引人暇思,還有恰到好處的收尾。而且莫泊桑短篇故事的產量真得很多,他的生平和經歷不也輸於他寫的情節,不過我總是先讀到他的故事,才曉得作者是莫泊桑。例如從前在國中的選修課本裡,讀到《項鏈》時嚇傻了我,女主角為了一串美麗的鑽石項鍊,換得的代價卻是,不停地辛勞工作及年輕美貌的時光,但項鍊的真相,竟然只是個贋品。為了一時的虛榮而產生人生的扭轉,大概是諷刺的故事太轉折,使作者反而被我忘掉了。不過始終會在心裡反覆想:絕不要跟人借首飾寶石之類的念頭!或是想著那串真正的鑽石項鍊的下落….其他還有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還有《科西嘉式的復仇》源自於科西嘉島上風俗,一個人被外族人殺害,須由本族人替他報仇,年老母親的為獨生愛子復仇。《未亡人》家族一連三代的男人,都為愛而死。這些故事令人感到瘋狂又若無其事地冷靜,劇情張力很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