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Agatha Christie (十八)》短篇集:聖誕布丁:李斯特岱:完結篇:波倫沙


《哪個聖誕布丁? The Adventure of the Christmas Pudding?》
接下來這幾本都是短篇集,就像作者在本書的開頭就寫,這些短篇可說是作者加入各種元素精心烹調的大餐,其實對我而言,像是一盤盤開胃小菜,可以滿足各種口味的老饕,又不足於使人過於飽足,而且本書算是白羅的個人秀,老瑪波也有一篇出場,大體而言故事結構都不錯,以第一篇「哪個聖誕布丁?」因為摻雜了許多作者對於老式聖誕夜的美好回憶,舖陳描述算是較出色的,「西班牙箱子之謎」作者稱是白羅登峰造極之案,但看完感覺還好,最後一篇壓軸之作,依然由瑪波小姐出色地解開謎底。

《李斯特岱奇案 The Listerdale Mystery and Other Stories》
這幾本短篇集來說,本書相當出色,每篇故事走向算是輕鬆幽默的,但也不乏驚慄之作,像「菲洛梅別墅」劇情張力就很夠,第一篇「李斯特岱奇案」還滿吸引人的,幽默中帶些浪漫,雖然男女主角都是上了年紀的中年人,竟然相當地純情夢幻,其他故事也都不錯,份量適中,不至於消化不良,適合拿來打發時間。

《瑪波小姐的完結篇 Miss Marple's Final Cases and Two Other Stories》
本書定為「瑪波小姐的完結篇」其實不太恰當,以我來看它只能算「瑪波小姐的短篇集」,因為作者並沒有給瑪波小姐一個明確的結局,維基百科上的資料說瑪波小姐的最後結局是在聖瑪莉米德小村安享晚年,不像白羅在「幕」被作者賜死,所以這書只因為它是瑪波系列最後一本出版,故名完結篇,事實上書裡的故事,仍像其他瑪波小姐的一樣大同小異-鄉村裡的謀殺案,至於最後二篇竟是帶些詭魅的故事,並不是以瑪波小姐為主角,放在一起顯得有點怪異。

《情牽波倫沙 Problem at Pollensa Bay》
本書有白羅、帕克潘先生、還有兩篇是鬼裡鬼氣的鬼豔先生與可憐的沙特衛先生出場,鬼豔先生一向神出鬼沒,每次沙特衛先生總是可遇不可求地想和他見面,卻每每看見有關小丑的事物時,就會遇見鬼豔先生,不過這兩人的關係一向曖昧,至於最後二篇,風格與其他相異,一個談人與動物的感情和羈絆,一個談夫妻間的愛情與誓言,「情牽波倫沙」最初的印象,就覺得大概只是談情說愛的故事,其實以內容來看算是幽默喜劇,而其他「鑼聲再起」「黃色鳶尾花」「鑽石之謎」這幾篇故事的特點是,作者都曾二次加工把它們寫成另一個故事,甚至主角也會互換,可能故事寫多了,就想換換新意,有些故事結構似曾相識,只是細節和人物不同而已。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窗外有藍天 A Room with a View (1985)》「佛羅倫斯」的圓頂下


義大利的空氣像把流傳幾千百年的歷史,擠壓濃縮成一種極稠密的義式氣氛。彷彿從來沒有變過,一晃眼好像還在西元前般,但是人事物的的確確在現代的時空裡,既使過了20幾年後,還是覺得佛羅倫斯的景色,超乎時空般的永恆凝定,它繼承文藝復興以來輝煌的遺產。窗外有藍天這部片,從原著、導演(好像是美國人?)、配樂、調性各方面都是極佳的組合,個個都是硬底子的英國製造,電影就像歌劇分成一幕幕的段落,從開頭的義大利歌劇配樂流出,顯得古典風味十足,每一個分鏡都像一幅畫,內容大要是女主角露西與表姊兩人到義大利旅行,第一天落腳在佛羅倫斯的客棧時,卻發生分配到的較差的房間,沒有可以觀賞的好景色,當晚用餐同桌的旅客安氏父子好意提出交換房間,卻遭到眾人驚訝的目光,最後在畢牧師的協調下還是交換了房間,表姊妹得以觀賞亞諾河的風光景。從這件現代視為稀鬆平常的小事,可點出當時英國人是多麼拘謹古板。E.M.Forster的作品多半描寫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內容,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筆調也是溫溫吞吞,不慍不火,可也是當時最貼切的生活寫照,反觀身處在21世紀的讀者,也是中產階級,生活平淡無奇,多數人也是過著這種生活,因為能過得轟轟烈烈的人並不多,上一世紀的社會與現代仍然還有許多陳舊保守的觀念,也不要覺得書中「互換房間」的劇情沒什麼特別,當時安氏父子的作風確實會引起眾人的不快,其實「佛羅倫斯」在書中和影片中也只佔了1/4的部分,其他大半都在英國鄉間和倫敦 。

在博客來買下了馬可孛羅出版的「佛羅倫斯」,沒想到拿到時還挺驚喜的,大小厚薄適中,很方便隨身帶著翻看,甚至封面書底攤開來正好是一大張佛羅倫斯的海報,設計的很精巧,這本小書提到滿多「窗外有藍天」的劇情,剛好可以當作延伸閱讀來看一看,其他內容也寫了滿多關於佛羅倫斯的另一面,像同性戀文化,當地人文、藝術、歷史等等篇章,也像是從側面再一次地閱讀「窗外有藍天」裡的內容,對於這些中產階級雖然生活衣食不足匱乏,也沒有沛離流離的命運,但心靈上總是會思索生活中的問號,為何要披著虛假的面孔與人應對,因為這二件事卻折騰著男主角喬治,使他鬱鬱寡歡,電影中有幾幕是人在自然裡才有可能衝破禮教的包袱,流露了人性單純地反應-愛情與嬉戲一是在花海裡,二是在聖湖中,相對於其他人,真性情的反應,卻會使眾人大吃一驚,一回到群眾裡,人總是要帶上禮教世俗的面具,來迎合社會的眼光,藍天是自由平等,人人可望而不可及,所以露西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喬治,到後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接受喬治,即便如此,在當時兩人雖然選擇結合,還是得遠離家鄉,回到義大利,但總有天真正愛他們的人會再接納他們,這個不完美仍有缺憾的結局,給人產生反覆再三的餘韻。
電影拍得很符合原著精神,女主角露西是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令我出乎意料的年輕甜美,麥教授Maggie Smith是演女主角的老處女表姊,還有Julian Sands、影帝Daniel Day-Lewis 等演出都顯得相當年輕,其實藉由這些演員的詮釋,使得每個角色都活靈活現,書裡的角色不全是冷漠虛偽的,其中在電影裡,露西的表姊,雖然是個嘮嘮叨叨的老處女,還把花海中的祕密洩露給別人,那也是因為她撞見了如此美麗的一幕,才不由自主地想去和人訴說,在最後還幫助露西,想使她能和喬治在一起,Maggie Smith把這個古板惹人嫌的表姊,演得相當討人喜歡,還有露西的未婚夫是由Daniel Day-Lewis演出,,他的演技更是像從書裡走出來的人物,身形廋身,拘謹有禮,也是個惹人嫌的角色,書中曾從畢牧師的口中暗示他的性向「衛先生是個理想的單身漢,他和我一樣,沒有牽掛比較好。」他雖然尊重女性,但不了解女人,但最後也很有風度地接受,露西解除婚約的要求,其實這個兩個角色多少帶點可悲感,被有禮的社會束縛,看不見更美妙的事物,但是當他們接觸到美妙的人性後,也不由自主的被嚮往吸引,總之電影雖然是二十幾年前片,但仍然相當精彩。

《Agatha Christie (十七)》沉默:捕鼠器:藏書室:絲柏

《沉默的證人 Dumb Witness》
以白羅與海斯汀搭擋或是遺產分配等類型的謀案來說,算是一本普通程度的故事,較有趣的以一封死者過世後才寄出的信,引出了白羅的興趣來追查,基本白羅這個偵探最常掛在嘴上的那一句:動一動灰色的腦細胞,或是坐在沙發椅上沉思來破案是他的個人特色,平時熟悉的時效維持,在案發現場四處搜查證據這些基本動作並不重要,白羅最拿手的就是從他人的言談舉止上找出推理出蛛絲馬跡。畢竟十幾年前的懸案他也都破過,這次只不過小小的幾個月,所以只憑一封信件就能嗅出可疑之處,也算稀鬆平常的能耐。

《捕鼠器 The Mousetrap》
這本是阿加莎.克莉斯蒂的舞台推理劇本,很古典單純的三一律原則,時間、地點、故事都一貫到底,故事主要發生在蒙克斯維爾莊園旅館裡,有主人夫婦,前來投宿的住客,一開場就以一位女士在倫敦自宅被殺的新聞播報,再帶到這個新開張的旅館中,有形形色色的客人,被大雪困住這座旅館,接著一位年輕的警探登場,帶來嫌犯就在這些人之中,當晚又有一個人被謀殺了….阿加莎.克莉斯蒂的作品中常常有以童謠的內容當成謀殺案的主旨,像「一個都不留」「啤酒謀殺案」「黑麥謀殺案」…本篇是從「三隻瞎老鼠」中脫化而出的劇本,所以才叫捕鼠器,其實跟老鼠一點關係也沒有,三隻瞎老鼠是首童謠,它帶出一段不為人知的童年記憶。由於是舞台劇本的形式,這篇最重要的謀殺案沒有直接演出,可能會破壞美感吧!結構也很精鋉,不拖泥帶水,才顯得直接有力,至於結局告訴我們,絕對不要相信自稱為偵探的人,除非是白羅或是瑪波小姐,因為很可能會被作者反將一軍。

《藏書室的陌生人The Body in the Library》
這篇故事又回到可愛的聖瑪莉米德小鎮,照例又是瑪波小姐登場秀,看來看去比較喜歡這類型故事,鄉村小鎮的謀殺,或許是愈純樸的地方愈容易產生邪惡的事情,本篇故事是一具年輕的女屍發現在班崔上校夫婦的家裡,卻找不到有誰認識這個陌生人,一具藏書室裡的死體,好像是古典的推理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劇情,但發生在現代社會裡卻顯得超現實,瑪波小姐每次出現都會被人視作愛四處打探小道消息的老姑婆,這次也不例外,雖然她應班崔太太之請到現場調查,並不是因為愛出風頭或多管閒事,其實只是正義感使她如此,也一眼就看穿屍體的把戲,死者是被人移花接木的搬移到這處,所以班崔上校的藏書室並不是兇手設計好的地點,只是光憑這點,就可以在小鎮上產生許多流言蛩語,使人產生猜疑誤解而遠離誠實耿直的班崔上校,所以瑪波小姐才會主動出擊查明真相。

《絲柏的哀歌 Sad Cypress》
書名聽起來滿浪漫文藝的,可能另一個書名「H莊園的一次午餐」會比較直白點題,本書在一開頭就破題倒敘出這次案件,在H莊園的一次午餐中發生了謀殺,死者與兇嫌均是年輕貌美的女孩,死者瑪麗像紅玫瑰般嬌豔,而兇嫌埃莉諾則是像白玫瑰的高雅,看似與謀殺沾不到邊,都有著大好的人生可過,作者以紅白玫瑰花的對比,其實英國有玫瑰戰爭,代表兩個王朝的戰爭,而中國有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象徵兩個不同個性的女人,漫畫凡爾賽玫瑰也用紅白玫瑰做象徵,使這兩人也像雙生兒一樣,可能都會發生相同的命運,只不過命運總會交錯而過,看完其實兇手挺好猜的,在開場就很明顯了,故事也像書名一樣頗為曲折浪漫,挺不錯看的,但還是不明白為啥書名要叫作「絲柏的哀歌」的含意。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Agatha Christie (十六)》假戲:史岱爾莊:鴛鴦:鬼豔先生

《假戲成真 Dead Man's Folly》
主要感想是在奧立佛太太在書裡,已快達到通靈的境界,或者是說女人的直覺一向很准,白羅老爹只不過接到一通電話,就毫不猶豫地跳上火車去找奧立佛太太,就為了一個預感,隔天園遊會裡奧立佛太太安排的推理遊戲竟假戲成真了,這書說起來,寫得不錯看,但分了三四次才看完,都是看到中間就睡著了,以致於情節上忘得零零落落,最後一次才把它一次看完,才會憶起很多暗示在開頭就隱隱浮現,真得看完才恍然大悟。奧立佛太太與白羅出場的書都寫得不錯,尤其白羅雖然常常吐糟奧立佛太太,但其實這本書裡,還頗為信任奧立佛太太,要不是已有白羅和海斯汀這對官配,不然兩人也挺相配的。

《史岱爾莊謀殺案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大名鼎鼎的白羅初登場之作,在看到這本書時還驚訝怎麼這麼厚,其實在早先已看了不少似曾相識的劇情,像白羅與海斯汀的組合,白羅愛當月下老人的個性,海斯汀純情又衝動的個性,還有兇手就是枕邊人的及使用藥物等等的元素,很多後來的架構都是從本書而來,不可避免的作者的初試啼聲之作,寫得太過冗長拖戲,看著看著難免有些煩,又不得不看完,要是更精簡一點會更好。

《鴛鴦神探 Partners in Crime》
看到書名,大概可猜到是湯米與杜本絲夫婦出場,而書裡的兩人正是處於新婚燕爾的甜蜜蜜的時期,所以這本由一件件不同類型的事件串起的短篇集,兩人當時還年輕,所以無所不在地大放閃光和打情罵悄,湯米與杜本絲開頭是受人之託調查神祕事件,開起來國際偵探社,偽裝成偵探事務所的社長和祕書,每件事件都多少提到了某個著名的偵探及助手,書裡的故事還頗為輕鬆調皮的,可能太過輕快,以致於看完還是不清楚兩人的主要任務目的及結尾,重頭戲好像草草就了事,其他無關的小篇故事還不錯看,可是主戲是什麼,一直都不太明白,結尾就在夫人有喜的地方打住,留下很錯諤的感覺。


《謎樣的鬼豔先生 The Mysterious Mr. Quin》
Harlequin意為身穿雜色衣服的滑稽丑角,也是本書主角鬼豔先生的名字,這本是短篇故事集,主要是由神祕的鬼豔先生和沙特衛先生為主軸,每篇人物和事件都不相同,但兩人一定會莫名奇妙地相遇然後發生事件,最後鬼豔先生一定會神祕地的消失。與其他系列的故事大不相同的是,本書偏向詭譎陰豔的風格,故事裡多多少少有些鬼魂之類的傳說,其實前幾篇的故事還算不錯,後幾篇愈來愈帶有神祕色彩,鬼豔先生也愈來愈古怪,所以最後一篇的故事也留來一個大大的問號,究竟Harlequin是人是鬼,或是不屬於世上的角色,看完有點不爽,不喜歡這樣的結局,總覺得鬼豔先生一直都在冷眼看著那些男男女女,連沙特衛先生也是被悲慘的留下來,沒有真正地了解這個角色。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第一口蘇打綠的滋味》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


(2011/2/22)最近發現這篇文章失蹤在Blogger裡,所以只好再簡而言之再寫一遍。第一次聽到蘇打綠是在大學!有天晚上去學校工作室,其實也沒什麼事,所以跟朋友閒聊起音樂,之前大多跟著ICRT聽些西洋流行歌曲,而一個喜歡獨立音樂的同學就介紹「蘇打綠」跟「夢露」。還當場硬是要放CD給我聽,然而「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前奏彈起幾個音符,已經先打了高分,主唱的歌聲更令人感到驚豔,歌聲穿透空氣傳進耳朵裡,透明清揚的獨特氣氛,飄浮在空曠的工作室,蕩氣迴繞在那一刻,知道對了就是這個,這就是我要的,通常別人推薦的音樂很難得可以一聽就合意,之後也沒啥心情留在學校,就很慎重地跟朋友借「蘇打綠」的EP回家聽。雖然一晃眼也過了這麼多年,但每次聽到「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總是能浮現那天晚上的情境。當時好像差不多是他們正式發片的前一年,之後雖然不斷推出新作品,而我慢慢又有一種和Philippe Delerm 「第一口啤酒的滋味」,亦喜亦憂很相似的感受。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Agatha Christie (十五)》國際學舍:ABC:天涯:藍色列車

《國際學舍謀殺案 Hickory Dickory Death》
事件案發生在一國際學舍,而白羅的萬能祕書李蒙小姐的姊姊正好是這棟宿舍的舍監,算是祕書戲份很多的一本書。名為國際學舍,但重點還是放在住在裡面的英國人,對於其他國家的住宿學生,多少帶點種族偏見的嘲諷,住宿舍必需容忍不同個性的人,以我來說,向來不喜歡和一群混在一起,雖只有短短一年的住宿經驗,多半是採取把自已的領域顧好,至於別人事最好少管,聽起來很冷漠現實,不過看看書裡的謀殺案,多多少少是死於咎由自取的因素,覺得那些人真得管太多了,連別人家的家務事也管的下場,有可能會被人感激,但最慘就是踩到地雷,反被人滅口。

《ABC謀殺案 The A.B.C. Murders》
又有歡樂趣味的海斯亭出場,其實他常常把妻子丟在南美,自已從海外歸來的第一件事,是找白羅敘舊,而且還不忘留意女孩子,而白羅總是不忘撮合幾對小情侶,這已成為作者常用的模式了,但ABC謀殺案算白羅探案中較特別的事件,從收到一封匿名信開始,兇手向白羅下戰帖,作案地點,人物,死法都不一樣,沒有模式,只看得出來兇手照字母的排列的執念,令人百思不解,看完感到兇手又大膽又狂妄,特意製造出一種模式後,把人的注意引而ABC這三個字母的這條路,反而不會去留意路邊的小石頭。

《天涯過客 Passenger to Frankfurt》
書名原意是法蘭克福的機場過客,所以開頭以機場做為男女主角相遇的地點是很合理的,慢慢看下去後,劇情的發展與男女主角沒多大關連,但也只能耐著性子給它看完,結果這是一本最沒推理劇情的小說,內容多半在講當時世界局勢,和政治、外交有關,大戰後仍有一批人認同希特勒的優秀民族的理念,於是各方人馬想阻止等等的情節,結尾真相的描寫根本和上述主角無關,相當不對胃口的一本書。

《藍色列車 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又是一本在火車上發生的謀殺案,但是這班列是開往蔚藍海岸的尼斯,大概才叫藍色列車吧?不過這本沒有像「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麼大手筆,氣勢滂溥,內容主線是以紅寶石「火心石」為主,稀世之寶總是會引來眾多的目光及危險,當然死者正是倒楣的擁有者,而她被人發現死在藍色列車上,正巧白羅又再度出場,也成功地解決案件,但覺得女主角戲份很弱,在書裡的作用僅僅是證人,而另一小小的作用則是吸引了兩個男人的追求,但實在不夠壓場,一直覺得她應該要和命案有更多關連的,但是並沒有,可能因為人物過多,枝節繁雜,又沒有好好安排成一精巧相連的拼圖,所以有點可惜,充其量算中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