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孽子(2003)》戲水的crystal boys



留在17歲那年的記憶,那是從圖書館借來的「孽子」開始,想當年堂堂高中圖書館裡的書少得可憐,還規定不能借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倪匡的科幻小說,只有寒暑假才能借,剩下來的書少之又少,不是太咬文嚼字、故作姿態,就是太冷僻艱澀,而且一向對現代文學沒多興趣,我比較喜歡看的是外國的翻譯小說或是中國的古典文學,當拿起這本孽子翻了幾頁後,看到的是一個未曾熟悉的台北城,一直覺得台北沒多大的魅力,可是看完書後,突然很嚮往書中描寫的舊台北,於是就很熱血地掛網搜文…過了不久後,看到孽子要搬上螢幕,果然造成小小的轟動,主要是導演拍的好,質感好又搭上偶像劇的風潮,造成許多人的討論,連我也去了一場座談會和原聲帶的簽名會,也收藏了影碟等周邊,那真是一段青澀的回憶,既然都過了那麼久,就來談談這齣公視年度經典大戲,上映後雖然造成不小的熱潮,但我有點小小的失落,覺得還缺少了點小小韻味,沒能像原著中餘韻不絕,畢竟影像無法有文字之工,文字很難有影像之奇

孽子內容大要是逃家少年阿青在台北流浪幾個月的經歷,但作者寫出了一本頗有份量的長篇小說,一開頭時間就已是跳到故事的中段,就像「咆哮山莊」一樣,這種手法可直接破題點出主角現在的狀況,少了舖陳更為簡潔有力,還能產生懸念「為什為主角被趕出家門?」等疑問,這種手法我認為像對半的紙,把一張的面積減半,但厚度增加。之後故事算是穿插在回憶與現在的時空,藉由描寫主角當下的場景,引發過去的回憶,使得文章一返三迴,前後反覆的映襯出主角的內心戲,但電視劇就很難如此操作,首先戲劇是要給觀眾看的,所以孽子劇還是選擇用傳統的直敘法,從主角背景先交待清楚,再慢慢分出支線來描敘,可能真的不易轉化書中情節,所以本劇的前段份量頗多,中段的人物發展到後段就有點草草了事,另外最讓我遺撼的一點就是本劇選角,老中青三代安插的還可以,但是年輕的青春鳥那批演員,撇開演技不談,因為由主觀的看法是不及格的,身型樣貌不符合原著的氣質,尤其身高落差不協調,視覺上看起來就怪怪,要嘛全都一般高矮,不然參差不齊,畫面就少了點自然,還有本劇的龍鳳配,不得不說歲月的殘酷呀,一看就知道差很多,還得要用演技什麼的來填補總少了點什麼自然生動,只能說選角的外型真得很重要。

回到原著的小說中,必提作者白先勇的「台北人」此經典,這書為短篇事集,其中有幾篇可以看到孽子的影子,連編劇也注意到這點,某幾段有化用「台北人」的情節,這二書之間多少有點關連,「台北人」比較沉鬱,孽子卻能舉重若輕的筆調把主角壓抑的包袱給卸下,最後留下開放式的結尾,畢竟主角這幾個月的經歷,就像旅程中的一段短暫的停留過,結束後還有更多未知的遭遇等著。題外又一章,本劇的原聲帶「范宗沛與孼子」其實是最大的收獲,原聲音樂很完整地表現那某種地藏在心底深處的幽光,尤其「戲水」這曲更是長駐在我的iTunes裡首位,連Radiohead也只能屈居第二,大提琴范宗沛與鋼琴林海搭配的出神入化,琴鍵一二三地反覆彈奏,大提琴的悠長的低吟,這首單純又美好的旋律,就像從前那些日子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