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哈克歷險記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之馬克吐溫
美國自1776年脫離英國獨立後,經歷南北戰爭(1861-1865年)結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大城市興起,現代美國的雛型正是奠基於此時期,早先美國是由東岸的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故傳統較親英國文學,但馬克吐溫開啟美國本土文學,由一系列大河文學作品,傳達出自由嶄新的風格。其實我也挺喜愛這時期的文學家所寫的作品,像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Jean Webster(1876-1916),當然還有Mark Twain(1835-1910)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可是當時社會的縮影。Mark Twain原名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出身自鄉村的律師家庭。筆名Mark Twain源自上水手們的行話,意指水深兩噚12呎(約1.8米),為航行安全水深。我對Mark Twain較特別的印象是他曾對Jane Austen(1775~1817)發表的評語。
「只要是一間稱得上優秀的圖書館,都不應該收藏任何一本珍.奧斯汀的書。」
「我真搞不懂,難道她是想讓讀者在小說一半時先恨死她的角色,到了結尾再喜歡上他們?」
「每次閱讀《傲慢與偏見》,我都想把她從墳墓裡挖出來,用她的脛骨狠狠的敲她的頭蓋骨。」
一直無法斷定這評價是貶還是褒?!平心而論有點尖酸刻薄,有失風度,可能自古文人相輕,來自英國的Jane Austen描寫小家子氣的鄉紳仕女的婚姻瑣事,可能就是讓生活在氣勢滂薄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Mark Twain看不慣吧。其實這兩位的作品都各有所愛,畢竟那兩部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與哈克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可說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早期文學的基石。
湯姆與哈克是生活在Mississippi River旁邊小鎮的玩伴,但湯姆非常羨慕乞丐哈克自由自在的生活,兩人一同經歷了許多冒險事件。就風格上來說湯姆歷險記比哈克歷險記來自輕快,故較適合兒童閱讀。哈克歷險記是比較沉重了些,但湯姆一直夢想離家流浪的冒險卻給哈克做到了,哈克順著Mississippi River流向未知的旅程,這段描述含著一種浪漫孤寂的韻味,就像在時間之流漂著,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每個人都是月亮,各有其黑暗的一面,永不被人看見 -Mark Twain」這句話挺深得我心,Mark Twain深知幽默的最深處是並非快樂,而是悲哀,而人生更是充滿悲歡離合。哈克歷險記中,從上部湯姆歷險記後,哈克被老寡婦收養到親生父親出現爭奪扶養權,哈克一直在這些大人們手上流轉,之後決定詐死逃亡到傑克遜島上遇見逃亡的黑奴老金姆一同在密西西比河上流浪,又再遇上二個無恥的騙子“國王”和“公爵”,最後金姆反被兩人賣掉,故哈克決定救出金姆,再遇上昔日好友湯姆,兩人再度聯手幫助金姆得到自由。其實在最後那段的描寫,哈克的形象比起湯姆反倒來的純真直樸,也不是說湯姆較虛偽,哈克明知金姆是逃亡的黑奴,還是決定要救他自由,而湯姆卻是在已知金姆被舊主解放的情況,策劃一場假戲真做的行動,在哈克經歷過流浪逃亡的過程時,對於社會現實的體會比起湯姆那孩童式的假想遊戲,可以看出兩人個性已有所差別,所以最後哈克仍是決定要得比其他的人先走一步,先到“領地”去。
對於書中描寫哈克與老金姆在河上漂流的那段,覺得兩人的互動相當真誠,比起之後遇上種種事蹟較喜歡此段描寫,雖然書中那段「偽蘿」讓我不由自主歪想了起來,哈克長得像女孩嗎,沒想到馬克大師也來上這麼一段,大概是書中沒有女主角的緣故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