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曲(以序曲格式)一個死後輝煌的生命
用倒敘法帶出1982年10月4日顧爾德死後的連帶效應,以及來自各國的致敬。
第一部 湖濱區男孩-天才,1932-1947 (0~15歲)
先描寫了這位加拿大多倫多的音樂家,從當地人文、家族特色等背景,鋪陳了顧爾德的音樂素養環境,以及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原來顧爾德是來自很富裕的中產階級,祖先來自英格蘭移民,從小喜愛大自然、動物、接受母親的啟蒙,學管風琴。還有對音樂特立獨行的作風,大部份可能來自他的老師,來自南美洲的鋼琴家-安東尼奧.艾伯托.嘉西亞.加雷洛。
第二部:國寶-少年職業演奏家,1947-1954 (15~22歲)
「在《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the Fugue,巴哈1745年)之後,和《崔斯坦》(Tristan,華格納1859年)歌劇之前,在這兩者之間的作品,充其量我只是欽佩,談不上喜愛。」
大量吸收各類音樂作品後,自我品味的堅持,荀伯格「十二音列法」及巴哈「對位法」。加拿大史川佛音樂節、加拿大廣播公司…總之顧爾德除了鋼琴演奏之外,還對錄音、寫作及作曲等都很有興趣,林林總總的多種嘗試,偶爾待在湖濱別墅隱居,也閱讀了不少書。例如湯瑪斯曼《布登勃洛克家族》、《魔山》、《浮士德博士》、《托尼奧•克律格》;艾略特、克里斯多夫 弗萊、卡夫卡,波赫士、卡繆和夏目漱石…
第三部:雜耍丑角-巡迴中,1955-1964 (23~32歲)
1955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郭德堡變奏曲》年少成名的演奏家之路;美國巡迴、1957年蘇俄之行結識李希特,德國柏林愛樂卡拉揚。隔年北美、歐洲巡迴、以色列演出;1959年北美、倫敦;拍攝《葛蘭顧爾德:私人日記》與《葛蘭顧爾德:錄音工作篇》(Glenn Gould:Off the Record and On the Record )。1959年史坦威鋼琴事件、1960年與伯恩斯坦的布拉姆斯事件,1961年溫哥華音樂節粉墨登場、1960~1963年史川佛音樂節「音樂總監」。1964年後停止辦演奏會。
◎哥倫比亞唱片專輯錄製曲目 (已收藏) :
1955年
巴哈《郭德堡變奏曲》(BWV988)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E大調第30號》(作品109)
《鋼琴奏鳴曲,降A大調第31號》(作品110)
《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32號》(作品111)
1957年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第2號》(作品19)(伯恩斯坦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巴哈 《G大調第5號組曲》(德國組曲Partitas),BWV 829
1958年
海頓《鋼琴奏鳴曲,降E大調第59號》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C大調第10號》(K330)、《幻想曲及賦格,C大調》(K394)
巴哈《鋼琴協奏曲,F小調第5號》(BWV1056)(戈許曼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1959年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C大調第1號》(作品15)(戈許曼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3號》(作品37)(伯恩斯坦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巴哈《義大利協奏曲》(BWV 971)
1960年
布拉姆斯《10首間奏曲》
1961年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G大調第4號》(作品58)(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24號》(K491)(蘇斯金指揮,加拿大廣播公司交響樂團)
荀伯格《鋼琴協奏曲》(作品42)(克拉夫指揮,加拿大廣播公司交響樂團)
理查•施特勞斯《伊諾訶.雅頓》(克勞德.雷恩斯配音,丁尼生詩作加音樂伴奏)
1962-1963年
巴哈《賦格的藝術,第1集-對位法1-9》(以管風琴演奏)(BWV 1080)
《觸技曲,E小調》(BWV 914)
這幾張顧爾德早期錄製的作品,作者說比較像「演奏會取向」的詮釋,較為明亮、張力;布拉姆斯《10首間奏曲》及理查•施特勞斯《伊諾訶.雅頓》(丁尼生詩作加音樂伴奏),這二張充滿浪漫派舒情緩慢的手法;而貝多芬最後3首奏鳴曲,顧爾德受到較多批評,順帶一提《交響情人夢》漫畫裡大多不是顧爾德欣賞的曲目,但這三首奏鳴曲在漫畫後幾集有提到,並與劇情圍繞打轉,可以比較看看。
◎加拿大廣播公司節目:
1959年《葛蘭顧爾德陪你聊音樂》(At Home with Glenn Gould)
1960年《主角是貝多芬》(The Subject Is Beethoven)
1961年《荀伯格:改寫音樂的人》(A. Schönberg:The Man Who Changed Music )
1962年《漫談蘇聯音樂》(Music in the U.S.S.R);《葛蘭顧爾德論巴哈》(Glenn Gould on Bach);《理查•施特勞斯:個人觀點》(R. Strauss:A Personal View)
1963年《賦格解剖學》(The Anatomy of the Fugue)
第四部:文藝復興人-一個更高的召喚,1964-1975 (32~43歲)
◎哥倫比亞唱片專輯錄製曲目 (已收藏) :
1962-65年
巴哈《鋼琴平均律,第1卷》(BWV 846-869)
1964年
巴哈《2聲部與3聲部創意曲》(BWV 772-801)
1958、1966-66年
荀伯格《鋼琴小品》(作品11、19、23、33,組曲作品25)
《拿破崙頌歌》約翰.霍頓講述,茱莉亞弦樂四重奏
《小提琴與鋼琴幻想曲》以色列.貝克合奏,1967年發行
1966年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5號》(皇帝)(作品73)(史托可夫斯基指揮,美國交響樂團)
1960、66-67年
貝多芬《變奏曲專輯》(作品80、34、35)英雄主題變奏曲,1970年發行
1958、1966年
巴哈《鋼琴協奏曲,第1集:第3、5、7號》(戈許曼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1967-68年
貝多芬《李希特改編第5號交響曲,C小調》(命運)(作品67)
1966-67、69-71年
巴哈《鋼琴平均律,第2卷》(BWV 870-893)
1967-68年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第7號》(作品83)
史克里亞賓《鋼琴奏鳴曲,升F小調第3號》(作品23)
1966-68、71年
威廉.拜爾德與奧蘭多.吉本斯《 作品合輯》
1968年
舒曼《鋼琴四重奏,降E大調》(OP47)(茱莉亞弦樂四重奏)
1965-66、1969-70年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3集》第8、10、12及13號,K310、K330、K332、K333
1964-65、1968、1970-71年
荀伯格《歌曲專輯》(作品3、6、 12、14、 48及死後出版作品)男低音唐諾.葛蘭姆、女中音海倫.凡妮、男中音康納里斯.歐特候夫
1965、67、1970、72-73年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4集:第11、15號》第11號A大調(K331)、第15號C大調 (K545) 、廻旋曲 (K494)、幻想曲D小調(K397)
1973年
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齊格飛的萊茵之旅》、《齊格飛的牧歌》
巴哈《法國組曲及B小調序曲 》(BWV 812-817)
《大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第1至3號》作品69,(李奧納德.羅斯合奏),
1959年顧爾德搬出家裡獨立生活,1960年找到史坦威平台鋼琴CD318, 停止辦演奏會之後,幕前表演走向幕後錄音、創意地嘗試各種曲目,也招致評價兩極的樂評,但我個人是滿喜歡那張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4集》。顧爾德更投入研究錄音技術的可能性,會以「空間向度」來思考錄音效果,原本顧爾德的彈奏就已很有清晰精準性,帶有三維視角,而現在又更加以「解構」詮釋樂曲。離開舞台後也寫出更多的文字評論,但文體仍有待加強,也再度嘗試作曲,但難以突破技巧。全心投入廣播節目以及電視,1966年《二重奏》與小提琴家曼紐因合作,1977年貝多芬兩百週年冥誔紀念節目《皇帝協奏曲》,顧爾德情義相挺與多倫多交響樂團合作。1965年加拿大馬尼托巴省冰原列車北方之旅,1967年加拿大建國百年紀念節目《北方印象》(The Idea of North),仿自小說《愚人船》(The Ship of Fools),自創「對位式廣播」;1968年《新來的人》(The Latecomers),紐芬蘭議題;1975年《大地的寂靜》(The Quiet in the Land),門諾教派議題。基本上,顧爾德的廣播節目這部分我沒聽過也不是很懂,所以還在蒐集資料研究中。
第五部:音樂家肖像
顧爾德沒有嗜好:他的工作即生活,總而言之他屬於內向型性格的人,但若有需要也是可以有符合外向型的演出。這章節描寫顧爾德的私人生活,有哲學、宗教、感情、健康以及精神方面的狀況,在名人死後這些私生活的細節,很難不被大眾拿來討論(不對,他在世時應該別人就在八卦了吧?)。某方面來說,這些怪癖雖然看起來滿神經質,誇張但是也挺可愛。另外,書裡還提到雖然顧爾德對物質享受沒啥興趣,但是擅長理財,對自已的財產也管理得一絲不苟,頗有心得,有出人意料的反差感。而作者說1970年代顧爾德的文筆是愈來愈好,寫得也更順暢了,他頗為推崇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的《草枕》、安部公房《砂丘之女》。
第六部:最後的清教徒-變革,1975-1982 (43~50歲)
◎哥倫比亞唱片專輯錄製曲目 (已收藏)
1971、1973-76年
巴哈《6首英國組曲》(BWV 806-811)
1976-77年
西貝流士《三首奏鳴曲》(作品67)、《凱莉奇》Kyllirri、三首抒情小品》(作品41)
亨德密特《聖母瑪利亞的一生》1923年原版,女高音羅莎拉娜.蘿絲列克
1979-80年
巴哈《前奏曲,小賦格和賦格》(BWV 899、922)
1980年
顧爾德25週年紀念專輯
史卡拉第:D大調奏鳴曲(作品463)、D小調奏鳴曲(作品413)、G大調奏鳴曲(作品486)
C.P.E.巴哈:A小調符騰堡奏鳴曲第1首
顧爾德:那你是想寫一首賦格囉?
史克里亞賓:兩首小品(作品57)
理察史特勞斯:歐菲莉亞之歌,女高音伊麗莎白.舒瓦茲柯芙
李斯特改編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1樂章
*葛蘭.顧爾德幻想曲
1981年
巴哈《郭德堡變奏曲》(BWV988)
1982年
理察史特勞斯《鋼琴奏鳴曲B小調》、《5首鋼琴小品》(作品3)
關於顧爾德後期錄制的作品,作者很推崇巴哈《英國組曲》,覺得最為細緻精練,我個人是喜歡巴哈《前奏曲,小賦格和賦格》。而他對廣播節目也投入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換取個人創作的自由。1972-74年法國廣播電視公司為顧爾德製作了一套音樂節目,後來有出DVD《巴哈煉金師葛蘭顧爾德》這張加收了1950年代拍攝的《顧爾德的試煉》。1979年拍攝《葛蘭顧爾德演奏巴哈》(Glenn Gould Plays Bach),隔年拍攝影片《賦格的藝術》((An Art of the Fugue)。1978年為顧爾德為電視節目《城市》系列擔任多倫多導覽主持,這個影片重點就是看顧爾德被大炮嚇到,在多倫多閒晃的樣子。
雖然作者提到顧爾德這時期發生的人事物變化,像母親去世、父親再婚,錄製唱片的工作環境…等日漸改變,甚至慣用的史坦威平台鋼琴CD318也摔壞不堪使用,1981年改用了山葉鋼琴,決定重新錄製巴哈《郭德堡變奏曲》及拍攝同名影片。這時期顧爾德不僅只是彈奏鋼琴,推測可能想先把前半生的音樂家生涯做一個總結,再往其他方向發展,像是寫作,或許還有電影配樂導演,1972年《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 Five),就使用不少顧爾德的音樂,1974年更為了加拿大廣播公司拍攝電視廣告,一人分飾三角,粉墨登場。
總之,1982年雖說顧爾德身體狀況總是令人擔憂,但大家都沒想到,就在他50歲生日剛過不久,因感冒引起的中風在多倫多逝世。在一開頭早就知道的結局,但是作者特意描寫顧爾德生前所留下來的計畫(他八成是立了死亡flag),都顯現他對音樂還有想嘗試的新想法,可是一切就嘎然而止,劃上一個驚嘆號!其實看到最後這裡時,已經快哭了,只好再重頭仔細看一遍,那些他死後的連帶效應及致敬(作者寫作手法用的很高竿)。
補充一些顧爾德的黑膠唱片試聽。
1955年巴哈《郭德堡變奏曲》
1959年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第1號C大調》
1961年 理查•施特勞斯《伊諾克.雅頓》(丁尼生詩作加音樂伴奏)
1966-67、69-71年
巴哈《鋼琴平均律 第2卷》(BWV 870-893)
1972-73年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4集》
1979-80年巴哈《前奏曲,小賦格和賦格》
1981年巴哈《郭德堡變奏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