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緬因森林一年記》與《森林的故事》A Year in the Maine Woods & The Trees in My Forest

這裡到處都是急切的,沒有什麼時間閒蕩或憂傷。
 

這些看似無所事事的一切,其實蘊含了一種演化邏輯及生命力。

對這些小生物而言,目前所發生的一切,是所謂「頃刻中的永恆」,因為未來,冬天,都來得太快了




因為《緬因森林一年記》簡介有提到梭羅的緬因森林,感覺又很像《湖濱散記》的現代版,就順便借來看,之後又再借《森林的故事》。作者柏恩德.亨瑞克Bernd Heinrich是德國人,從小在森林中生活,移民美國後在緬因的農場長大,並成為大學動物學系教授,還是個馬拉松長跑的健將。出於對森林的熱愛,1977年他買了一塊約300畝,剛被砍伐的林地,蓋了一棟木屋,以從事個人研究和寫作。這兩本書裡的年代大概是90年代在右,描述的地方都是緬因森林,但著重的事物有所不同。《森林的故事》比較在描寫森林,觀察林地周遭樹木的生長情況,還附錄有地圖可以參考。而《緬因森林一年記》是某一年作者與一隻剛出生的渡鴉住在森林的日誌,雖然最後人鳥戀是沒有結果的,但書裡包含他的生活情況,森林裡動物、植物、昆蟲等,自然生態研究與抒情詩意的描寫。兩書一起看比較好,因為各自都有豐富的插圖,及文章主題的關連。

然後這兩書與梭羅《湖濱散記》、《緬因森林》、《種子的信仰》和大衛.弗斯特David R. Foster《康考特牧歌》,都有點相關,以《湖濱散記》來說作者Bernd Heinrich在書裡寫了不少有關木屋生活的點滴,他雖然是現代人,但儘量不使用電力等能源,主要還是用木材當作燃料,自力砍柴取暖,煮食取水,解決民生問題。相較於梭羅的華爾騰湖畔,作者的木屋位在比較荒郊野外的森林,潮溼環境中有蚊蟲、小動物等。想要居住在緬因森林裡,還得適應原始的生態條件,反推自已雖然很嚮往在大自然中生活,但唯一較害怕的事物,大概是蟲蛆類問題吧?光想都會起雞皮疙瘩。而梭羅曾三度遊歷《緬因森林》卡登山Mt. Katahdin、雀森庫克湖Chesuncook和阿拉嗄須湖及東支流,《緬因森林一年記》的地點是在緬因州的潤弗Rumford一帶的山區裡,兩書描述地點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提到一點相關的人事物。《種子的信仰》受到達爾文的「物種源始」,自然淘汱和適應現論的影響,梭羅晚年沉浸於觀察植物種子、野生果子,忙於田野調查,紀錄與測量,提出許多提出經營森林的原則,森林演替的變化。這又是與當地樹木息息相關的課題,雖然作者文句比較多專業性的研究,讀起來挺學術的。另外《康考特牧歌》一書的作者,也是如同梭羅一樣,走入林野,在佛蒙特州搭建森林中的木屋(好像滿多人都這樣嘗試生活),描寫梭羅當年的新英格蘭地區,並認為自然地貌大半是人類行為所致,著重在自然史的變化發展。緬因州境內90%的面積由森林覆蓋,作者Bernd Heinrich這塊林地,當初也是從光禿禿的山林,經年累月後長成新舊林交雜的森林,在書中也有一些從前新英格蘭農業盛行時期,所留下的舊石牆、地窖等開墾遺跡,對於森林的變化可互相參考,最後讀到這裡也該關心起台灣的森林。


《緬因森林一年記》章節對照表
《森林的故事》章節對照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