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那山那人那狗(2001)》那山那谷我的家(誤)

當年劉燁以「藍宇」得到金馬獎時,挺讓人激奮但遺憾不是和胡軍一起拿下影帝。「藍宇」源自於網路小說「北京之秋」或「北京故事」,雖然主角是死了沒錯,但原作者似乎在多年又寫了真實性不可考的續集,但就是個大狗尾,把死的人還弄活轉得很硬,原本讀「北京故事」時覺挺真實的,後來被續集推翻後整個崩壞掉了。其實本篇是要說劉大影帝的處女作(?),還正值清新可口的花樣年華,好像是在翻高中時的東西,發現有一張學校發《那山那人那狗》的優待票,但一次也沒去看過,因為這票根設計的一片慘綠呀,心中的os是:有點恐怖毛毛的,後來知道了才不是那麼一回事。此片英文片名「Postmen in the Mountains」(山裡的郵差),翻的簡單直白,原著小說《那山那人那狗》是彭見明的短篇故事集中,一篇只有薄薄幾頁的故事,拍得挺樸實動人,尤其風景十分浪漫蒼鬱。內容大要是即將退休的鄉郵員(滕汝駿飾),要由唯一的兒子(劉燁飾)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對兒子第一次出發當天放心不下,於是帶著長年跟隨的黃狗,陪著兒子走一趟三天二夜的送信之旅。從開頭二人微微陌生的尷尬,父親沿路交代該注意的細節,和山裡的居民真誠的迎接,使父與子重新認識彼此和交接了互相的工作,兒子接替父親的鄉郵員,父親承擔兒子在家照顧母親的工作。母親是父親青年時在山裡送信遇上的,而這次的送信之旅,兒子也同樣遇上一位紅花般的少女(陳好飾),父親一面回憶起當年與母親相識的經過,一面流露對山裡的不捨…真要說什麼感想的話,彆扭兒子的旁白很可愛,還有劉燁那雙眼睛真誘人,雖是如此純樸優美的電影,但在某處曾看見有人說,此片有美化中共的意味,所以留心地找一找,似乎真有那麼一點。兒:「咱們家一定得有個國家幹部。」(捲舌腔)

不過把政治意味撇開不談,秀麗的湖南山區風景,瀟湘煙雨加上像水墨渲染上去的雲霧靄氣,真像有神仙出沒的靈山。另外一提的是一個令我留心的畫面,父子送信的第一夜借宿在侗族聚落,當地正好有婚嫁喜慶十分熱鬧,一盞紅燈籠悠緩地從橋上走過,那座橋可是中國少數民族的特有建築:風雨橋,是將橋、亭和廊結合在一起,跨水而築在石墩上,全部為木構造並且不用一根鐵釘,橋面上加蓋層層亭閣屋頂、出挑的飛簷,除了走道兩側還有外突長椅,形成有如包廂的公共休憩區,最知名的是廣西三江程陽風雨橋,根據查證(?)電影的風雨是位在湖南的善修橋,比較喜歡這座規模小巧精緻的風雨橋,雖然只出現一幕不過還是要拿出來提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