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食》中國米食、台灣米


對我來說這本《中國米食》,就像失散童年玩伴一樣,大概在小學三、四年暑假,母親正好在親戚那邊工作,每天必須帶上我和姊姊,三人一同搭公車上班,因為那時候叔嬸二人分工合作,雇了四、五個年輕女工,開起小型成衣廠,工廠其實就在叔叔家樓上,而我和姊姊就在樓下和堂弟妹,整天四處閒晃遊玩。中午過後大人們在睡午覺,但小孩子根本不會累,一點也不想睡覺,又怕玩起來會吵醒別人,所以只能安靜地看書,這本《中國米食》還是在堆滿玩具的房間角落裡,翻找出來的,份量頗厚,可以消磨很久。能夠在多年與這本書重逢,也使人感觸良多,因為嬸嬸過世,而成衣廠也收起來了,可每次想起那年暑假,總記得有這一本印象深刻的書,而現在翻看此書,也會回憶當時的歲月時光。

回到《中國米食》的內容,雖然它是一本食譜,但介紹許多傳統米食,節慶習俗等,而且由於出版年代比我還老,很多彩色圖片和文字,不管是小時候或現在,看起來都非常復古懷舊,70年代的台灣街頭,讓人引發思古之幽情。而且這本書也傳達滿強烈的意識型態,就是那70年代的感覺。不過此書收錄的食譜,類型比較像宴客菜,做色繁複,難度挺高,而且像棕子、年糕、粿條…各種米食點心,根本是廚師等級的才做得出來吧。

而這本《咱們的台灣米》是朋友借給我看的書,針對台灣本地的米文化,介紹特有稻米品種、農村稻米文化,特色農夫,深入淺出的一一道來。內容極新,也穿插許多米料理的食譜,雖然圖片拍攝的很漂亮,但有些食譜部分就隨便帶過。所以這二本書還滿互補的,一個博大精深,一個淺白易懂,另外《中國米食》的封面,是用各品種的稻米及稻殼排出的「米」字,簡單有力有特色,可是「米」的字體不好看、有點生硬,可以用標楷體或行書體等。《咱們的台灣米》封面的底圖、麻繩紙標、斗笠和長椅,出現一顆米粒在不知所云的位置,不知道重點是要強調什麼,雖然內容還算用心,整體看來仍有改進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