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Angkor》吳哥 Day2-3/達松將軍廟 Ta Som



大環圈第三站是達松將軍廟,入口處的攤販們販賣簡單飲料、水果..棚子是用棕糖樹葉搭成,當地小販把香蕉、鳳梨一串串掛在屋簷下,顯得很趣味,好像水果風鈴。








「達松將軍廟」這地點算在樹林裡的小景點,周圍樹木長得很高大,三兩棵樹木也很隨性,就大喇喇地生長在入口前方,環境挺清幽舒服,遊客不多,心情比較沒有那麼慌張。





這座塔門高度適中,大略可以看到內部石塊堆積的樣子。




「達松將軍廟」屬於吳哥時期的最後主要風格-巴戎式,人面塔門是最大特徵,四個方向都雕有人面,而門楣通常以佛教題材為主,底部有迦羅,上方為小雕像。


「達松將軍廟」的平面佈局類似簡單版的塔普倫寺或班黛喀蒂遺址,但那時也分不出有何差別, 事實上當走到內圍空間裡,只看到中央主要建築的狀況,結構似乎有點危險,所以就沒有進入,只沿著外牆走一圈,到處都有看到擺放在地上的門楣或石塊。


巴戎式風格的另一特徵,就是「蒂娃妲女神的雕刻 Devatas」,大多在柱子、牆面處處可見,蒂娃妲女神站立在門龕中,姿態嫻雅,神態端嚴,然而經過這些年來,構築神廟的石塊不再緊密,使得仙女雕像身首分離,像在跳舞一樣擺動頭部。



從塔門掉落下的山形牆擺放在地上,讓人更仔細看到石塊的雕刻,不過書上說這時期的雕刻比較不優美,除了蒂娃妲女神以外,而興建倉卒,所以較不重要的地方就使用磚紅壤而非石塊,就像照片後方的牆採用磚紅壤。





「達松將軍廟」的整體範圍不大,很快又看到另一到塔門,才發現重點其實在最後。




塔門與絞殺榕緊緊纏繞住,兩者共生為一體,不知道當初這棵樹是如何生長出來。一般而言吳哥寺廟,通常東面才是正面主要入口,不過現在參觀動線都是從西塔門進入,走到東塔門,再原路折返,所以這樹才是最隨性的一棵,大模大樣地的長在塔門入口處,不過從內側看出來,人面塔背後還有一顆巨樹當背景,其實光芒萬丈也很有氣勢。






樹根和石塊兩者情意綿綿,互相交纏依偎,樹根看起來很用力,連石塊都讓它分解突出,還緊緊抓牢不放。




據書上平面圖來看「達松將軍廟」的護城河位在第二層圍牆與人面塔圍牆之間,故得證最外圍的人面塔是後來才增建。走到第二層塔門入口,可以順便觀察護城河的遺跡。





當回到西邊人面塔出口時,導遊指著一串像大檳榔、小椰子的果實,這就是柬埔寨的國寶-棕糖樹果,這攤小販在賣棕糖樹果,據說產量不多,只有「達松將軍廟」和另一處景點才有在賣, 白色微透明的果肉,吃起來像不甜的龍眼、椰果,滋味清清淡淡,反而棕糖樹提煉出的棕糖比較甜。


平面圖來源《吳哥深度旅遊聖經》


 Angkor Map 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