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巴戎寺」來到「巴本宮」,樹下滿是散落的石塊,因戰亂使資料失散,現在仍未完全復原。遠遠望去架高參道極長,不過大伙是從樹林旁道路切入,然而最好由東塔門進來,沿著圓柱上的參道,穿越十字形塔樓,來到下方登頂。實際上參道沒有和「巴本宮」主體相連,但沒能去走走挺可惜,而參道約有170公尺,整體規模龐大,光走一下就得花不少時間,大概會中暑。
「巴本宮」古稱銅塔,是比 「巴戎寺」更早期的建築風格,也是當時的國廟,總共有五層平台構成寺廟山形式,高度約有24公尺,比「變身塔」還高了一倍。目前限制12歲以下小孩進入,據說是前幾年法國修復好,重新開放塔頂時,結果有人摔落致死?所以現在開始管制遊客等等,因為導遊並沒有和大伙上去,只說明參觀動線如何走,但那時沒有在用心聽,結果後來還迷失了。
書上說這條參道是後來加建,中間十字形塔樓可能是原來的塔門入口,此處的淺浮雕以小雕版刻畫栩栩和生的神話傳話場面,雕工富麗,極具巴本式特徵。
登上第一層平台,看到地面上遺留許多矮柱,仔細看排列成十字形,短向連接第一、二層平台的塔門,長向連通兩座藏經樓,但現在尚未復原,所以禁止通行。
據說這是「巴本宮」最精緻的塔門,有三個間隔寬的入口,雕刻盛開的蓮花圖案,值得欣賞,不過那時很心急只想登頂,所以沒仔細觀看。
走出塔門繞到側邊,「巴本宮」看起來還好,但實際上真得很大,這位在第一層平台上,看向第二層,覺得平台下盤極穩,光是要堆成這麼巨大的寺廟,不知當是花費多少人力物資。
出發前對於爬吳哥古蹟頗有自信,自以為年輕力壯、身手矯健,不過現場看到高而陡的階梯,級深又很窄,有些心慌,若稍不小心就會失足,幸好現在已有木梯。
但又開始胡思亂想,如果木梯吃不住重量而崩垮,那上面的人不就更危險,所以只能抓好扶手趕緊走完,對於旁邊的塔門視而不見。
登上倒數第二高的平台,風景絕佳,遠望下方平台和參道,附近樹林很茂密,大多看到樹頂而已。
平台外圍著柱廊,一道道門框,沒有屋頂很有趣,然而和書上「巴本宮」照片上互相比較,其實平台上面原本都是亂石堆,還長滿雜草,就像一座墓塚。現在能復原成如此,頗不可思議,但又有過度乾淨整齊的矛盾感。
最上方的金字塔平台也是重新堆好,頂端立了四個門框,據說原本是十字形門廊,高棉人後期改信佛教之後,在後方建立一座臥佛,許多石塊就是從塔頂搬移挪用。金字塔內部是由磚紅壤堆成,外面覆上一層砂岩再做雕飾。目前塔頂所用的磚紅壤,有些應是重新製作,進南城門時就看到路邊有疑似磚紅壤堆。
據說塔頂因為前幾年發生意外,現在用繩子圍住,禁止進入。但那時候以為尚未完成,覺得石塊和磚紅壤堆得不太穩,雖然傳聞的真實性不太肯定,總覺這樓梯高度和陡度,與剛才上來的相比是小巫見大巫,如果真得失足滑落,應該是撞到石塊而受傷吧!?
後來我和老姊在拍得很忘我,才發現上面人都不見了,又忘記要從那條路下去,只好走原路下去,繞了一大圈,趕緊下去找人。
等趕後方看到大伙正在等我們,心慌意亂很氣喘就隨意看看。巨大的臥佛石像約是15世紀才建造,臥佛至今也沒未完成,當時高棉王朝國勢漸衰,後來不得不放棄吳哥,遷都到較南的金邊。
平面圖來源《吳哥深度旅遊聖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