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Angkor》吳哥 Day2-8/巴戎寺 Bayon


「巴戎寺」是大吳哥城的國廟,並是「巴戎式」風格的代表」,最後的主要風格。興建倉卒,經常使用磚紅壤而非石塊,雕刻較不優美。平面設計複雜,寺廟巨大。在柬埔寨,主要為人面塔及歷史敘事性淺浮雕。細分三個時期:1.單一基礎上設計大型、複雜的寺廟;2.人面塔及善神和阿修羅「拔蛇」大道;3.建築水準下降,但蒂娃妲女神雕刻屬吳哥寺式最上乘。它位於城中心,四周沒有任何遮蔽,是以整個大吳哥的城牆,當作廟牆,城外的護城河、拔蛇大道、人面塔門乃是呼應「巴戎寺」的存在。那時看到「巴戎寺」就座落於平地上,好像突然冒出一大片什麼石頭城一樣,其實長得有點像高第的建築。




從南邊進入很迷亂的柱陣,蒂娃妲女神被刻在柱子上,用淺淺的微笑、修長曼妙的身材,在歡迎眾人。


柱子上還有小仙女踩蓮凌空起舞,據說是阿帕撒拉仙女 Aparas,隨侍神祇的天界舞者,經常與天界樂神飛天乾闥婆一同表演。雕刻尺度不大,但表情生動、姿態靈活,很開心地在自娛娛人。


又經過一道浮雕高牆,主要是以高棉人在12世紀和占婆人的戰爭為主題,高棉人戰勝這場戰役,所以吳哥王朝國勢由此達到巔峰,這浮雕牆環繞整個巴戎寺,可說和小吳哥的浮雕長廊齊名,但因行程緊湊,所以只在南外廊東翼停留一會,此牆上刻著高棉與占人在洞里薩湖的水戰,占人頭戴有如花朵倒置的頭盔,船上擺滿敵人的首級,而水中還有鱷魚伺機咬食落水戰士,很難想像昨天才去洞里薩湖,曾是氣氛肅殺的古戰場。


穿過浮雕牆,看到已修復好的南藏經樓,刻意區別修補和原遺跡的差異,巴戎寺是由日本政府負責修繕。架高的底座基礎,顯得很穩固。


當正在用心遠望人面塔樓,體會寺廟氛圍時,有個很像阿部寬,穿著夾腳的老外,踩過這片磚紅壤內院,不急不徐地走近,所以就讓他入鏡了,背影是南內廊,後方為中央廟體,這一片四面八方的高棉微笑。好似小時候常玩的立體圖畫,盯住幾秒就有許多3D圖案浮現出來,就像錯覺,但又千真萬確。


進入建築物後,就不太清楚到底如何走到上層平台了,內部錯錝複雜的路線,讓人迷亂,而明暗強烈的室內外,也使眼睛不斷適應光線。



終於走到最上面塔樓,已經頭暈眼花,高熱氣溫吃不太消,那時候極度渴望飛回台灣,買一杯超大紅茶冰來喝,消暑解渴,可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這座中央塔樓好像只去晃一眼,就去旁邊喘口氣休息。書上說原平面設計是十字形突出門廊,但後來邊角增建的聖堂,再用門柱將八個門廊連結起來,裡面有些祭祀的群眾。



這應該是中央聖殿旁的塔樓,內部上方也有透空天孔,光線感覺距離很遠。


據說是最有名的一座人面塔,許多照片以它作為「高棉的微笑」。「巴戎寺」佛頭的表情,可是和蒙娜麗莎媲美,笑得讓人不知道祂在想什麼?



從平台上俯望下方內院,兩者距離很近,所以要穿越小而陡的木梯,通往陰暗的內廊,回到外面世界,從東面出來時,看到地上散落大量石塊,尚未復原。據說最早期法國殖民統治柬埔寨時,把吳哥古蹟視為法國所有,故許多專家學者前來進行系統研究,並且進行維護,不過後來戰亂不斷,政局動盪,所以研究都被迫中斷,古蹟也遭到破壞和竊盜。直到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瀕臨危險的文化遺產,聯合國有如八國聯軍進駐吳哥遺址群,由各國修繕團隊認養。但有些早在戰前所拆除的石塊,記號編碼等資料很多因戰爭而遺失,所以復原起來也困難重重。


平面圖來源《吳哥深度旅遊聖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