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Angkor》吳哥 Day2-5/寶劍寺 Preah Khan


抵達大環圈最後一站「寶劍寺」,也是最重要的景點之一,據說護城河可以連通當年的「涅盤寺」的北池,不過水上現在只有浮木,可能是去年水災造成的,一路上還有不少連根拔起的樹木。吳哥寺廟的佈局,神界的具體化宇宙觀,由海洋和山代表兩個重要元素,通常是護城河、參道、圍牆、城門和中央主體的建築,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其中護城河象徵海洋,圍牆象徵連綿的山脈、城門代表支軸(曼陀羅山),跨越護城河的橋,以那迦蛇身做欄杆,就象徵彩虹,代表從人界進入神界。欄杆的那迦蛇是宇宙蛇神化身成繩索,由善惡諸神拔蛇的情景,就有如「乳海翻騰」神話,中央塔樓是眾神居住的須彌山,是最崇高無比的殿堂,宇宙的中心。蛇怪橋刻有人面浮雕,從南邊河岸看的狀況比較好。




 


翠綠優美的樹林,河上漂浮美麗的蓮花,前景卻是一排無頭的雕像,總讓人想起金田一的無首村。




入口有三座塔門,看起來複雜但是其實細部雕刻比較少。倒是塔門旁邊圍牆上還有巨大的迦樓羅雕像,神話中的鳥神,是蛇怪的致命天敵,進入塔門前可以順便去看一下。




而「寶劍寺」屬於巴戎式風格,這時期吳哥文明傾向單一基礎上設計大型、複雜的寺廟,不強調中央建築物的高度,這大概是當時統治者改信仰佛教的因素。而「寶劍寺」又稱父廟,是當時統治者獻給父親而建,是當時的佛教大學,第二道圍牆外,建立容納修行僧侶的客舍,整體規模龐大,有如城市規劃,幾乎是吳哥的每一座寺廟,都是具體而微的一座小城市。沿入口參道進入第二道塔門前,登上一個十字形的露台,有石獅與蛇怪欄杆,從這裡就要進入複雜的內圍,然後其實路線並沒有記得很清楚,都是跟著導遊走,重點看一看就出來了。




聽說門一道比一道還低,是為讓人採低姿態進入內裡,以示尊敬的用意,這時期門楣雕刻是葉飾螺環取代雕像。



石門樑吃不了上方載重,已經產生裂縫,所以用木條支撐。



跳舞大廳上方沒有屋頂,豔陽藍天直接穿透,不過的柱子繞來繞去,很像迷魂陣。



某些不起眼的柱子、牆壁上佈滿淺雕飾,雖然只有白描線條的主題,沒什麼特別手法,但綿密細緻,無所不在。



院落內圍雕了一排隱士在祈禱,突然看到還會嚇一跳,而且壁面還不知為何顏色斑剝雜亂,有些像被塗油漆一樣,書上提到「寶劍寺」曾發現油漆痕跡,但很難確定那些綠色是否原有,「達松將軍廟」和「寶劍寺」是美國負責修護。



高棉人主要以林伽形式崇拜濕婆神。並用具體象微與宗教神祇結合,林伽Linga(陽具)分三段,頂段圓柱形代表濕婆;中段為八角形代毗濕奴;底段為方形代表梵天。底座的方形石板為優尼Youni(陰戶),兩者象徵陰陽調和,被供奉在寺廟的神龕上。石板本身設有噴口和中央出水孔,以便淨水流出,供信徒接取,而林伽很常被偷走。


四面牆上遍佈孔洞,據說以前牆面附掛銅板,洞裡鑲滿了寶石,夜晚月光就會從上方透進聖殿,光芒映射著寶石,滿室生輝。而石門樑上方牆面三角形的開口,看起來很像聖誕樹,這是減輕石樑中央的負荷,使載重分散至兩旁。中央聖殿供奉著一尊以那位父親為形象的雕像,但已無首斷臂,還有一座窣堵波Stupa,又稱舍利塔,就是墳塚的意思,這裡不知道是不是衣冠塚。




「寶劍寺」也曾被植物侵襲的很嚴重,就像「塔普倫寺」一樣,而現在大多清除掉了,這棟巨樹攀附這座小藏經閣,竟然沒壓垮,從樹根狀況判斷那時生長應該很高大。




看完中央聖殿後,就沒再往西參觀其他內院,回頭轉到靠進入口的庭院,石頭走道架高於草地上,蛇怪欄杆造形比較簡單,並連通中央聖殿、跳舞大廳、東塔門、池塘、一處磚紅壤的神廟基礎、還有一棟座最特別的兩層建築物,下圓上方的柱子,間隔緊密,就像希臘神廟的感覺。




壁龕裡除了蒂娃坦女神的雕刻,還有達拉帕拉門神Dvaraoala,寺廟守護神,通常位在塔門入口,雖然門神應該是雄壯威武的形象,但這尊好像縮著脖子,造形很趣味。



某處不知名的小雕像,三頭好多臂,不知道是毗濕奴神、還是濕婆神。



常看到三三兩兩的當地人坐在樹枝上,坐著坐著就把樹枝坐彎成搖椅,不過因為他們都很瘦,所以也不怕坐斷。



看到隨性的小花狗,躺在入口前土地,很坦然從容地睡覺,好悠閒呀。


平面圖來源《吳哥深度旅遊聖經》


Angkor Map 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