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Angkor》吳哥 Day4-2/女皇宮 BanteaySrei


吃飽飯後,再度上路,要坐40多分鐘路程的車,才會抵達女皇宮,途中經過的小村莊,一整排建在樹林的高腳木屋,家家戶戶前面都搭起,一個像小圓丘的土灶,上面放著大鐵鍋,看起來挺原始。我還在心裡想,這邊的人家煮飯,還得出來外面炒菜,難道因為住在高腳木屋裡沒有廚房,或者怕失火才會如此?然後導遊說大鐵鍋裡是在熬煮棕糖樹汁,提煉製成棕糖,並用棕糖樹葉包裝販賣,並聽說只有這邊才看得到,這種製作棕糖方式。


「女皇宮」是 Banteay Srei的俗稱,在高棉語中意指「美的城堡」,它並不是皇家寺廟,而是當時國王將位於荔枝山下、暹粒河上遊的土地,賜給國師,建立了一座寺廟,供奉的主神是濕婆,由於並非皇家寺廟,所以規模尺度就比較小,但建築細部非常精美,有「高棉藝之鑽」的美稱。「Banteay Srei」的建築風格就是「女皇宮式」,以華美富麗的山形牆聞名,並且出現神話傳說場面。光是看到最外面入口的第一道塔門的雕刻,就已讓眾人為觀止,流連不去,上面是東方守護神王因陀羅乘三頭象,下面是迦羅口吐出旋渦狀的浪花,整個山形牆就像一座美麗璀璨的后冠。而且導遊說從門框中,可以看到一座座的塔門,框住遠方Banteay Srei,非常適合拍照取景,所以這張照片下方都是遊客們的頭。




走進塔門後,是一條佈滿斷垣殘柱的參道,兩旁列著32支像林迦造形的界石,象徵界內為不可侵犯的宗教聖地,但大伙很快又向右轉出參道外的範圍,這座塔門為長型長廊的遺跡,原本有鋪瓦的屋頂,但現在只剩如此,山形牆刻著兩個上下倒置的人,內容是毗濕奴神化身為獅面人那羅辛哈,將惡魔的胸部撕開,所以醜陋凶惡的臉才是好人,旁邊旋渦末端的小雕像,好像小天使在飛舞助陣,另外山形牆下方的細長柱,似乎是圓柱,而不是八角形,最下面還有個小雕像雙手合掌祈禱的樣子,很有趣。

 散步地走向Banteay Srei。

參道末端的長廊遺跡,大多都倒塌,現在用木條搭起支撐,這兩個小孩坐在上面休息,小女孩表情很凝重,好像在沉思些什麼,小男孩就比較像發呆,前方不知道是柱子,還是門之類的石頭,刻著蓮花圖案。



柱子中間斷成兩截,現在又黏合回來,柱頭雕飾非常精美。最下面是上下倒置的葉子,中間是一圈像花苞、花瓣的飾帶,和最上面的交叉花紋。


參道末道的第二座塔門,內門框旁邊有碑銘,上面的山形牆都被整組移到地上。



第二座塔門的東向山形牆,放置在旁邊的地上,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內容是史詩《羅摩衍那》主角羅摩是毗濕奴神的化身,他的愛妻悉妲被惡摩捉走的場面,這在吳哥寺浮雕也出現,書上說惡摩化身為鹿,趁機擄走悉妲,所以這雕刻下方像是一隻鹿首,兩旁各有一頭小鹿。




然後這一組門楣就很隨便地放在磚紅壤廟牆旁,似乎沒有人理會,不過上面可能是梵倫那?騎神鵝,神鵝肥肥胖胖很可愛。



接著來到Banteay Srei護城河外,其實它被包圍在磚紅壤廟牆裡,現在吳哥的三日卷門票上印的就是,從左邊拍攝過來的護城河上的Banteay Srei倒影。


這張照片要是沒有閒雜人等,那該有多好!!通過護城河,抵達第三座塔門,山形牆形式很特別,不是常見的火焰狀魚龍波浪,而是像緞帶鑲邊一樣,菱形雕飾有如寶石點綴在纏頭上,其實這道門只有一片,後方還有一座真正的塔門。



山形牆像拼圖一塊塊組合在一起。


後方的塔門也有緞帶纏頭般的雕飾,然後山形牆的色澤變化很有趣,不知道是怎麼造成的,據猜想當初山形牆應該是分散各處,再組合重建,淺黃色部分是重新修補的材質,玫瑰紅砂岩是原來的,但黑色部分就不清楚是被火燒還是怎麼?!




通過塔門到內圍時,地面上有一座神牛南迪雕像,但身體大半被砍掉,但大伙注意都讓Banteay Srei 美麗的建築吸引住了。




在塔門裡面出現不少的蓮花雕飾,看起很像柱頭,但有這麼短的柱子嗎,不知道功用何在?!


這是最內圍的院落,分別是東塔門,南、北藏經樓和塔樓、中央神殿,以及後方的磚造神龕,Banteay Srei是第一座使用「原物重建 anastylose」技術的吳哥古蹟,以前的做法多半是清理植物,在搖搖欲墜的古蹟上,增加支撐物,避免倒塌,但並不耐久。所以1931年當局決定派人去向荷蘭在印尼婆羅浮屠的研究團隊,學習此技法。原物重建意指以建築物本身的材料,依據建體結構予以重建或修復。在重建的過程中,必須先將原來留下的建物全部拆開,然後再一一歸位,並仔細計算、允許謹慎而正確的使用新材質,代替遺失的石塊,所以Banteay Srei使用淺黃色的石材用作修補的部分,與原本玫瑰紅色的砂岩,形成美麗的色澤,就修復技術而言獲得極大的成功,並且之後運用在其他吳哥古蹟上,例如「涅盤寺」、「吳哥寺」。正前方東塔門的山形牆上,十臂濕婆神跳著毀滅之舞,從容不迫的表情,終止每個劫波kalpa,生命週期毀滅後再度重生。


現在Banteay Srei是瑞士負責維護,由於前幾棟建築安排十分緊密,最內圍磚牆大多塌落,所以用繩子圍起,禁止近距離接觸,以免碰撞損壞,聽說以後可能由複製品代替,讓人參觀,最好自備長鏡頭或望遠鏡。 東塔門兩旁是藏經樓,雖然大量玫瑰色砂岩作材質,但牆體仍使用磚紅壤,東向山形牆下方為魔王幻化成20隻手臂多頭的外貌,撼動神山,旁邊的飛禽走獸,紛紛閃避,但是濕婆神抱著神妃烏瑪,安然坐在五重山上,根據書上解說吳哥寺浮雕的內容,歡喜主聽從濕婆的指示擋住道路,魔王由於無法前行才氣得撼動神山,因為濕婆和神妃正打算享受巫山雲雨之樂,這原因聽起來挺理直氣壯的。


南藏經樓側邊,因為西面背光看不清楚,山形牆上是愛神伽摩受神妃烏瑪之托,準備對濕婆射箭(怎麼和希臘神話好像?)想把祂喚醒,好注意到神妃,但因為濕婆被打擾而不爽,一怒之下就把愛神伽摩殺了,這下場挺慘的,所以不要隨便去打擾神呀!?遠望中央主殿和南塔樓是建在90公分高的T字形平台,階梯頂端皆有一對雕像,有獅、猴、迦樓羅、夜叉等獸首人身,但現在看到的都是複製品,還有許多真蹟都收藏在金邊國立博物館。主殿的南北門楣一模一樣,南塔樓的東山形牆是濕婆與烏瑪在南迪背上,這場面專門用「烏瑪瑪訶史跋羅 Umamahesvara」來稱呼,不知道有何用意,在參道右手邊的長形長廊,也有同樣主題的山形牆,下方門楣是常見的東方守護神因陀羅騎三頭象。塔樓南邊山形牆是地獄判官兼南方守護神閻摩騎在水牛背上,西面山形則是西方守護神梵倫那座車由神鵝拉動,故同理可知,北山形牆和門楣內容是,北方守護神俱比羅與猛獅,但需要極佳的眼力才能看到,或者繞到北塔樓四個方位的山形牆,應該也是如此雕刻。



繞到Banteay Srei西面距離更遠,光線又刺眼,只好隨便拍照了事,再度後悔沒有自備長鏡頭或望遠鏡。



然後最內圍院落四面,同時還有磚紅壤建成的長型長廊,原本屋頂有鋪瓦,但保存狀況不佳,它也沒禁止進入,遊客們大大方方地,坐在門框上休息,高度還很剛好,其實在裡面玩捉迷藏,應該也很有趣。


繞了半圈走到西塔門山形牆,上面雕著巴林與須羯哩婆的兩個猴兄弟對決,這場面出自《羅摩衍那》,因為須羯哩婆是羅摩(毗濕奴神化身)的盟友,主角羅摩就對巴林射了一箭,右邊可以看到有個人拿著弓,正準備要射箭,所以右邊猴是巴林,左邊是須羯哩婆?!而吳哥寺浮雕有巴林死後,眾猴哀悼的場面。



最後繞到西邊磚造神龕的後面,裡面原本有一尊濕婆神與烏瑪的雕像,但也被移到金邊博物館收藏,然後這裡擠了很多人,原本還在想他們在看什麼,後來有樣學樣也蹲著往裡面看,才想起Banteay Srei 有一尊蒂娃妲女神雕像,被喻為「東方蒙娜麗莎」,但搞不清楚是哪一尊,或許都是但其實也看不清楚。這些面帶微笑、身材豐滿、神情嫵媚的仙女雕像,還有一件相當著名的事件,1923年一位法國文青Andre Malraux,得知Banteay Srei 尚未被立法保護,便自行出資前來研究,並帶走幾塊仙女雕像的石塊,隨後在金邊被扣留判刑,而他在法國文藝界相當出名,所以妻子友人大力替他奔走關說,才得以脫身,後來他把旅行過程寫成小說《La Voie royale》,也一段仙女雕像的故事,十多年後Andre Malraux擔任戴高樂的文化部長,還主持過柯比意的葬禮。不過書上說他拿走四尊阿帕拉撒拉仙女,不知道是不是蒂娃妲女神雕像。


參觀後走回停車場,沿途有不少小販店家,削好一袋袋水果,鳳梨的個頭比芒果還小,然後芒果削得挺特別,還有一罐調味醬不知道是什麼。



平面圖來源《吳哥深度旅遊聖經》

Angkor Map 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